以五十萬對五萬的陰晉之戰,一代軍神教會了秦國國君做人要低調

在春秋戰國時期,河西地區指黃河運城段以西、涇水以東的土地,對於臨近此地的秦晉兩國來說,這片土地非常重要。因為從此處進攻兩個國家,都是直逼都城,誰能得此處,就能給對方帶來巨大壓力,甚至消滅對方。秦晉兩國圍繞這片地區進行了數百年的鬥爭,雖然秦國敗多勝少,但總算還是守住了這份祖業,佔據著河西地區的大部。

以五十萬對五萬的陰晉之戰,一代軍神教會了秦國國君做人要低調

當時間來到戰國時期,繼承晉國河西之地的魏國成了秦國的新對手。在戰國初期,秦國國勢不斷走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魏國國力的不斷上升,國強了,自然要搶地盤,魏國很自然地把目光轉向了晉國爭奪數百年而不得的河西之地。

當魏文侯盯上河西之地的時候,吳起離開魯國來到了魏國,這對魏國來說是一個福音,但對當時的秦國來說卻是個天大的噩耗,儘管秦人根本沒有意識到。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之地的臨晉、元裡,並採取先在佔領地築城站穩腳跟,再大舉進攻擴大戰果,最後鞏固佔領地區的戰略,在少梁修築城池。秦國也不傻,立即發兵進攻少梁,阻止魏軍修城,但以慘敗告終,秦軍只得沿黃河邊修築防禦工事,以阻止魏軍向外擴張。

次年,築好城、休養完畢的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攻克洛陰、郃陽並築城。在魏國這種佔一地修一城的穩紮穩打進攻下,沒幾年,秦國就被趕出了擁有數百年的河西之地,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加以防守。

以五十萬對五萬的陰晉之戰,一代軍神教會了秦國國君做人要低調

國土淪喪,這對秦國來說是奇恥大辱,但是沒辦法,國力差距擺在那裡,根本打不過人家,再加上秦國內部君位更迭頻繁,國勢更衰。而對面,魏國將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設置為西河郡,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在魏文侯的全力支持下,他改革魏國兵制,創立了武卒制,訓練出了當時諸侯中武力最為強悍和驍勇善戰的魏武卒。在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支撐下,魏文侯和其子魏武侯開始了稱霸戰國的步伐,逐步向中原爭霸靠近,因此抽調了河西的駐軍,減輕了對秦國的壓力,這讓秦國有了想法。

前389年,秦惠公傾全國之力,率五十萬大軍攻打魏國西河郡的陰晉,誓要奪回河西之地。此時西河郡僅有吳起和五萬沒有戰功的魏武卒,在秦惠公的眼中,這就是一位大將帶著五萬新兵蛋子,不足為懼。

以五十萬對五萬的陰晉之戰,一代軍神教會了秦國國君做人要低調

然而,秦惠公的想法大錯特錯,魏武卒雖沒有實戰經驗,但他們的單兵素質和協作能力都遠超一般士兵,畢竟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可不是一般的高,必須能披掛三重甲、能拉十二石的弩、執長戟利劍、負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且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這樣才能加入魏武卒。

而且魏武卒是職業士兵,平時都是訓練,不需要耕種農田,而魏國會給予相應的奴僕耕種田地,賞賜好田好宅,免除田稅徭役。與之相比,當時的秦國,士兵們都是普通農民,打仗時徵兵才上戰場,並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只是憑著剽悍的民風在戰鬥。

除了軍隊質量高,還有就是魏國地勢更為有利,河西之地的重要性已經闡述過了,魏國靠著國力碾壓才從秦國手中奪取此地,現在秦國光想著用人海戰術奪回來,哪有那麼容易,況且秦國攻城、魏國守城,難度更高。

以五十萬對五萬的陰晉之戰,一代軍神教會了秦國國君做人要低調

戰爭的決定因素有天時地利人和,地利魏國已經佔了,而在人和方面,魏武卒實行的是軍功獎賞制度,沒有軍功的也進行激勵,而且等級嚴格。吳起宴請眾人時,立上功的坐前排,好吃好喝伺候著;立次功的坐中排,服務水準就差了不少;沒功勞的坐後排,用的都是普通器皿,也沒人伺候。此外功及家人,有功者的親屬也會得到賞賜,家裡有烈士的,更是會經常接到官府的問候賞賜,在這種制度下,魏武卒的士氣可想而知。

而此時秦國依然實行貴族世襲制度,平民即便立了戰功,也沒法獲得晉升,再加上連年征戰,士氣怎麼會高。吳起正是通過情報判斷出這一點,所以斷定秦軍聲勢浩大表象下虛弱的軍力,他在對魏武侯的報告中說:“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一死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表明團結一致的魏武卒必勝無疑。

不過魏武侯還是有點不放心,畢竟河西之地事關重大,所以他追加了五百輛戰車和三千騎兵。最後在這場裝備士氣訓練絕對差距的戰爭中,吳起帶領著第一次發威的魏武卒,縱橫衝殺,直接把十倍於己的秦軍摁在地上摩擦,將之打得大敗而逃。

以五十萬對五萬的陰晉之戰,一代軍神教會了秦國國君做人要低調

魏武卒的成名作,最終教會了秦惠公,人多是沒用的,要看質量,不過,當河西之地被秦惠文王奪回時,不知魏惠王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