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家長不懂如何處理:老師對你小孩的「告狀」!

老師給你電話,

讓你晚上回去好好教育孩子,

你怎麼說?

學期末,和老師交流孩子一學期的學習表現時,如果老師跟你“告狀”,這時你會有什麼反應?

A.對老師深表歉意,對孩子的行為頗為氣憤。

B.對老師深表感激,保證回家嚴厲批評教育。

C.感覺小題大做,陽奉陰違地應承著老師,回家就忘。

D.讓老師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全權代理,你繼續忙工作。

或許很多家長都會不知道怎麼辦,今天分享一位媽媽的做法和體會。

對於孩子的行為我不意外,亦不氣憤,相對於批評警告,我的態度可能讓老師難以接受:“您可以問一下她,從窗外看到了什麼?然後讓她寫一篇日記交到你辦公室去。”

我想這樣即能夠保存孩子的純真,又可以有一個懲戒。

一場我和女兒之間的對話

晚上我好奇地問女兒:

“今天早晨你從窗外看到了什麼?”--我刻意迴避“上課”兩個字,希望孩子不會因為害怕受罰而有所隱瞞。

這一問果然打開了話匣子:“因為昨天晚上下雨了,所以今天早晨第一節課我就在想會不會有雨過天晴的彩虹?書上都說雨過就會天晴,天晴就會出彩虹!我覺得書上畫的很漂亮所以很想看一下彩虹!”

“那你看到了嗎?”

“沒有,雨過了可是天沒晴,更別提彩虹了!”女兒有些失望地蹙起眉頭。

“媽媽,為什麼下雨之後並不是每次都會出現彩虹?”

說這話的時候,小傢伙懵懂的眼睛閃爍著渴望的光芒。

“彩虹是由於陽光射到空氣的水滴裡,發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沒有陽光所以看不到彩虹了,你覺得對不對?”“嗯,應該是!不過也沒有關係,我看到遠處的群山被霧霾遮住了,若隱若現的很好看!我還看到山是青色的,因為山上有很多茂密的松樹;校園裡操場溼漉漉的,很多小麻雀落在地上的磚縫找水喝……”

“太美妙了,寶貝!你觀察很仔細,記憶很清晰,描述得也很有條理!媽媽好像看到了小麻雀在操場上跳來跳去的樣子呢!咱們回家趕緊把它記錄下來好嗎?”

“當然可以!”

“不過有一點兒需要改進的小問題:你是上課時間看的窗外對嗎?以後咱們下課再看好不好?你想想,上課走神老師講的內容咱就沒看到,那老師辛辛苦苦備課、講課是不是白費力氣了?她有多失望多生氣啊?”我抱起兜兜,女兒趴在媽媽肩頭靜靜地聽著。

“老師批評我了……”女兒慚愧地嘟著小嘴。

“那說明老師很關心你,替你著急對不對?如果不愛你,他就不管你了,你願意看哪裡就看哪裡,不學就不學,反正他講完課就走了,你不會跟他沒有關係對不對?”

“嗯,老師對我很好,今天我沒有吃上早飯,老師還給我兩個小麵包,讓我餓了吃呢……”

這一段簡單的對話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過程,還摻雜著家庭與學校教育理念的碰撞與協作、孩子與成人思想意識形態的差異與融合、師生關係的處理與引導、親子關係的溝通與發展……

盤根錯節的關係中如何讓每一方都滿意?

不得不說一下坎特法則:尊重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回報率最高的感情投資,而且尊重他人本身就是獲得尊重的一種重要途徑。

人與人之間融合度是相互的,不能批判老師而讓孩子厭學,也不能武斷地給孩子開藥方。要維護老師的師恩、權威,讓孩子接受成長的必經過程,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維護孩子的自信與尊嚴,讓孩子心服口服改正缺點。所以說啊,當媽絕對是門技術活。

不當照妖鏡,不妖魔化孩子

為什麼我們眼中非要看到孩子的缺點、錯誤,而不回想一下自己也曾經那樣稚氣的對世界充滿好奇?

好媽媽不是照妖鏡,不需要把一切表象都揭露得入木三分,給孩子上綱上線,透徹地把一般問題、非原則問題,也當作原則問題看待、處理,把孩子的缺點擴大化,想象的特別嚴重。

其實一切都很簡單,只是孩子的天性還沒有受到禮教的束縛而已。每個人都有個性,因為我的孩子很有主見,而我又不想扼殺她的個性,所以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我選擇支持她。

女兒現在的一切在外人看來是淘氣、可笑的小插曲,但是於我而言卻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經歷,並不需要貼上不專注的標籤。

不當顯微鏡,不放大孩子的缺點

怒火中燒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對孩子進行怒罵,孩子不服氣,家長不解氣對問題解決毫無進益。不要一聽到孩子犯錯誤就失去理智,誠摯的溝通可以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或行為,同時又不會使孩子因為指責而產生挫敗感。

“我只是想看一下有沒有雨過天晴的彩虹”這句話喚回我溫暖柔情的回憶:八九歲時,我曾經為了看彩虹和三四個男生用塑料袋裝滿水,從三樓的教室向外倒,結果潑了班主任一身被罰面壁思過。

我們一直沒有明白自己最大的錯誤是方式方法錯了,不知道這樣不可能創造彩虹,只是單純記住了受懲戒的原因是淋溼了老師……

批評時就事論事,使孩子持續受到尊重才可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互相促進的夥伴關係,才能使孩子信服地遵從規則。

不當防護鏡,不無原則地護犢子

讓孩子瞭解別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見,學會感恩。

聽完女兒的解釋,我也對兜兜上課走神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老師辛辛苦苦備課、講課,你應該尊重他們的勞動,即便學習比遊戲枯燥,你也沒有理由去挑剔,就好像你拖了地,即便不那麼幹淨,媽媽也一樣欣賞、讚揚你,因為你付出了辛苦的勞動。我們讚賞的不是勞動的結果好壞,而是付出勞動的過程,對不對?”女兒贊同的點頭。

不當反光鏡,讓孩子自己甄別對錯

遇到問題不能簡單的條件反射,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檢測甄別系統。孩子做事情之前打預防針、提警告,犯了錯誤就呵斥打罵是大部分媽媽懲戒孩子的方式,如果我也是簡單的等女兒放學大罵一頓:“上課為什麼不聽講?!老師又找我,你真是丟臉!”

效果會怎樣?兜兜會不服氣地抗爭,我會因為孩子不聽從管教火冒三丈,擦槍走火之後女兒仇恨告狀的語文老師,以後破罐子破摔繼續跟老師作對……

所以,我們不需要機警的條件反射,亦無需時刻對孩子灌輸標準化規章。不用害怕孩子自己管理不好自己,對孩子的自我管理水平抱有信心,對他們進行管理能力指導和人際關係的引導。

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評估自己、理解和尊重他人,幫助他們有效規劃自己的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他們就會自覺自願地克服自己的弱點,饒有興致的迎難而上。

中國式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敵人一個是“別人”,另一個就是“過來人”。誰的媽媽沒有說過這句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還能害你?我是你親媽啊!”事後再補刀一句:“我早就跟你說過這樣做不行!你這孩子怎麼不聽呢!?

然後嚇大的孩子們小心翼翼地跟在媽媽身後,按照媽媽指的路按部就班成長。每個孩子都逐漸變成別人的複印件,而不是原創的自己。為什麼一定要“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四歲時女兒想在家裡用噴桶噴水,我只說一句:“好吧!噴完自己拖乾淨水!把東西恢復原樣就行。”女兒知道電器怕水。很自然的就選擇在洗漱間和廁所接了一盆水盡興的噴射。噴完自己拿拖布儘可能的拖幹,再擰乾了拖布搭在陽臺晾曬上;最後自己從衣櫥翻出一條新裙子換下那套被打溼的衣褲……

我沒有叨叨玩水會弄壞家電、會把家裡弄髒、會把自己淋溼……壓抑她企盼的情緒總不如大禹治水的順勢利導對嗎?

寶貝兒,媽媽不是照妖鏡、不是顯微鏡、不是反光鏡,也不是防護鏡……因為我希望你在鏡子裡看到的是自己自信的樣子,而不是我的映像。

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