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了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後是「失望」還是「震撼」?爲什麼?

九月晴天


“什麼樣的片叫歷史片?導演再怎麼去拍歷史,講的都是導演自己”,姜文在接受許知遠採訪時說。他很少順著採訪者的話說下去,於是便有了“著名拆臺藝術家”的“雅號”。

  姜文大概是中國商業導演中為數不多的作者導演。隨便打開社交媒體看一看,對《邪不壓正》的評價永遠逃不掉與此前影片的對比。從《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青春荷爾蒙,到《鬼子來了》、《讓子彈飛》對歷史的戲謔結構,如果你看過孟京輝的話劇《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你會發現,《邪不壓正》大概是《讓子彈飛》與這部話劇的結合體。四分五裂年代裡統治者的缺位,所有的人都容易在時代環境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處於歷史中,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後人談何解讀,導演只好自說自話。

  這麼看來,商業電影的皮囊之下,姜文的電影其實很私人。所謂作者電影是說,導演本人的電影具備某種風格,並且這種風格一以貫之的存在於他幾乎所有的作品之中,一般來講,多是藝術片導演的作品。但商業化浪潮之下,太多的導演創作的影片淪為完完全全買方市場主導下的市場化產物,導演亦很難養出自己具備有辨識度的風格。從這一點看,姜文至少忠於自己。


投資界


我沒覺得失望,起碼覺得這部電影還是有它值得一看的地方,但也只能屬於中等偏上的程度。所以如果打分的,可能是在65分左右吧!

但是從目前《邪不壓正》的市場表現來看,觀眾給出的反饋卻並不盡如人意。影片上映第一天就斬獲1.2億元票房,這的確還不錯,但是單日票房卻在這上映3天時間裡,每天都處於《我不是藥神》的後面,第一天僅相差300萬,第二天就拉開到8000萬,而到了今天依然是7000萬。上映三天,《邪不壓正》僅3億元。

姜文還是那個姜文,只是似乎有點把握不住觀眾腎上腺的位置了。2010年的《讓子彈飛》讓姜文被奉為神一樣的大人物,而隨後的《一步之遙》又將他從神壇拽下,被認為是他最沒水平的作品,而如今的《邪不壓正》也開始讓觀眾分流,一部分誇一部分罵,越來越像姜文本人的口碑了。

其實姜文一共才6部導演電影,而且也沒有什麼以一貫之的風格可言,但從《讓子彈飛》之後,他找到了民國背景、臺詞給力、情節離奇、調度繁複、影射現實、剪輯迅速這些被認為“不按常理出牌”的基本調性,所以別看姜文是公眾人物,但其實他的作品還都是小眾的,也就是說只會拉攏一部分擁躉。

之所以另一部分人不喜歡《邪不壓正》,是因為看完之後捋順了劇情,發現不過是一個再俗套不過的為師父報仇、師兄弟窩裡斗的故事,只不過是加入了姜文飾演的那個中間人物以及兩個女性角色,讓情節看起來稍微複雜一點而已,但實際上並沒有拍出什麼花來,而觀眾對姜文期待值很高,因此這個平庸的故事並不能讓觀眾買單。

就是史航把這本小說推薦給姜文的,也就是片中飾演管家的那個影評人。《讓子彈飛》同樣也是他推薦的,大獲成功,但如今這部《俠隱》卻失敗了(或者說即將失敗),史航應該負有一定責任。而姜文還用他這個管家角色揶揄了一下曾經給他過差評的影評人。你瞧瞧,這麼不饒人的個性,怎麼可能討人喜歡呢?

(鯨魚君)


鯨魚電影


今年這個暑假的電影圈挺熱鬧的,各種影片一部部上映,讓眾多吃瓜群眾飽了個眼福!姜文執導的電影《邪不壓正》也緊隨腳步,熱熱鬧鬧地上映了。

相信眾多影迷們都是衝著姜文的金子招牌及“廖凡”的魅力來觀看的《邪不壓正》,嘿,我本人看這部影片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看完電影后我刷了下豆瓣,發現大家對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呈現兩極分化!迷姜文個人拍攝風格的都要把這部影片吹上天了,不喜這類型的,直接吐槽看不懂!就我個人而言,這個講述抗日時代發生在北平的復仇事件的電影,失望要大過於震撼!影片劇情簡單,拍攝手法跳脫、時而正常時而崩潰,給人荒誕不經的感覺。

如此一來,跟不上這跳躍性思維的觀眾便會納悶,覺得看不懂!再來說演員的表現,廖凡的表演確實可圈可點,可惜因這部影片拍攝方式導致包括廖凡飾演的角色在內的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不夠豐滿和個性,有些流於表面的故事描述。

加上角色的語速也是挺快的,有種話趕話的感覺,連中文字幕也沒有配,讓一部分觀眾看得好捉急也是情理之中。另外,影片中滿屏的荷爾蒙,包括彭于晏還貢獻了一場裸跑。只是這些野性的吸引眼球的看點並沒有給劇情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推動,也沒有給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一點作用!

再者,這部影片有好些隱喻的地方,隱喻得太晦澀觀眾難猜,做不到雅俗共賞了,姜文的《邪不壓正》便會失去一大部分的觀眾。


沈慕白




算不上失望,也沒達到震撼,用一句自己的話去評論:就那樣吧!

從上映都想去看一直沒機會,昨天終於得償所願,午夜場幾乎算是包場了,空蕩蕩的影廳,幾乎沒什麼人了,可能是太晚了吧!



《邪不壓正》是有著名導演姜文執導,姜文、彭于晏、廖凡、周韻、許晴參演的動作電影,改編自張北海的小說《俠隱》,與《讓子彈飛》、《一步之遙》並稱“民國三部曲”。講述了亂世中的俠義英雄習武少年李天然復仇的故事。



“走進電影院時是9分,走出電影院時只有6分”,這算是比較中肯的分數,至少我心裡面是這個分數,三部曲中《讓子彈飛》經典在前,《一步之遙》咯佔下風,這在姜文導演眾多經典作品中算是中下乘之作!大家都在期待姜文這部久違之作,希望他再次攜經典歸來,但是看完後,不是那麼回事,落差比較大,因為觀眾在懷疑是不是“姜郎才盡”了,這個時候他就面臨著不是震撼的經典,就是冥然眾人的失望!




首先是姜文導演喜歡講故事,注重臺詞,但是剪輯的太過“犀利”並且故事發展的支線太多,想說的、想展現給我們的也太多,導致不到120分鐘的片子很難全部包容進去,讓觀眾看的稀裡糊塗,渾渾噩噩。







影片中廖凡、周韻算是裡面的演技擔當,就是電影的主角李天然的扮演者彭于晏,最為當紅的流量小生,演技是在一步一步的成長,但是感覺還是拿不住這個角色,看著有點尷尬,還有點跳戲。





還有《我不是藥神》珠玉在前,刷屏當今各大網頁、視頻,上映前當眾喊話目標30億票房的《阿修羅》都慘淡收場,擇日再次上映,這算不算《邪不壓正》高開低走的一個因素呢?😁

“就那樣吧”,這只是我個人觀點,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失望還是震撼呢,在留言區留言討論吧...


夜的星光點點


姜文這部有點兒小震撼,但沒有想像中辣麼好。個人感覺和《太陽照常升起》一個高度,儘管開局放了幾槍震撼人心,但明顯遜於《讓子彈飛》。講真,我個人喜歡姜文的《鬼子來了》和《讓子彈飛》。


昨晚看完時,廳裡一共有仨人,我,後面還有一對情侶,這大概也算包場了吧!看片時,發了個朋友圈,有人問:電影好看嗎?想了一下,實話實說:影片更多儀式感,更多姜文式標籤,至於故事本身不評價。


確切地說,這是姜文的電影。姜文的電影至少有兩個特質:一是拍自己喜歡拍的;二是拍自己喜歡看的。至於觀眾嘛,喜不喜歡那是你們的事。這就是姜文,夠自信,也足夠霸氣。

怎麼說呢?這就是品牌效應。也就是姜文,如果換成別人,這麼拍,肯定被罵死。因為,姜文將電影當成藝術品來拍。而且,還讓老婆周韻上陣,來演。不知道這樣的電影算不算私活。但至少是姜文的私貨。如假包換,別人拍不出這個味兒,這就是姜文獨染的風格。


所以,什麼叫預算呢?預算多少哇?媒體追問他時姜文反問了一句。夠自信,也夠另類,霸氣。

說到這兒,忽然想起多年前我和海巖老師聊天時說過的一段話。海巖說,姜文為拍一個電影可以等幾年,很用心,這樣認真的人,不多。

但實事求是地說,我一直覺得姜文的電影是實驗電影,或者說先鋒派戲劇。意境、臺詞、畫風音樂都很美,震撼人心,但故事情節似乎繞了一些。


舉個例子:《邪不壓正》其實就是用哲學家加詩人的語言講了一個屋頂上跑酷的復仇故事,而那個拼命想要報仇的大孩子,在一個女裁縫一個打針女兩個乾爸的精神調教下長大。

沒錯,姜文是個詩人,是個哲學家,是一個“狗日的巴頓”式的導演。如此而已。


田金雙


當然是失望多一些,因為姜文有珠玉在前,對他期待很高的,但是《邪不壓正》遠低於預期,算是姜文作品種最平庸的一部。


其實,看一下市場反響就知道了,豆瓣分數在7.1和7.2之間徘徊,雖然上映前二日,每天票房破億,但第二天比上映當天票房下滑了14%,排座率也被《我不是藥神》反超。


為什麼反響一般?主演還是劇本的問題。故事發生在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期間,以亂世作為時代背景,隱約覺得故事起調很高。有日本人,有漢奸,有抗日力量,似乎是一出小人物的家國情懷大戲。但看到最後才發展,最初的判斷大錯特錯。這不過是一個男孩戰勝心魔,手刃仇人的故事。


沒錯,就是這麼簡單。故事單薄,沒有新意。

男主李天然(彭于晏飾演)身負血海深仇,但角色設置很被動,除偷日本人的印章外,對推動劇情的貢獻為零。故事的發展,全靠幾個配角推動,李天然只負責被動接受事情的結果。不過,彭于晏的演技還是有進步的,只是這個角色缺少力量感。


再說女兒巧紅(周韻)飾,她在全劇的主演作用,無外乎幫助男主戰勝心魔,為男主增加一條感情線。但是,她和故事主線沒太大關係,以至於很多觀眾認為,其實沒必要增加這個人物。還有巧紅的前臺,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安排這個角色。


再有就是,故事在一些地方沒講清楚。比如,男二藍先生(姜文飾),他背後究竟是什麼勢力?他又是什麼身份?還有巧紅,她的仇人究竟是誰,這和劇情又有什麼關係?都沒講清楚,以至於有觀眾說,沒看懂。

在我看來,故事是個簡單故事,但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邪不壓正》比《讓子彈飛》差了好幾個檔次。


劇迷亞亞


自從《我不是藥神》和《邪不勝正》上影,大家就拿二部電影票房說事,且樂此不彼最後爭的面紅耳赤。還有電影票房公眾號,直接把上影第一天票房冠軍以一百萬元差鉅賣給了,藥神。
十八層地獄審判圖

《邪不壓正》是廟堂之內的事兒,《我不是藥神》是九神大地天天發生,大家見怪不怪又是離不開閒事。即然廟堂之事對於小巷的市民和偏野山村,頂多大家終有一個談資相同話撩。比如傅儀退位、離開皇城,對於他們來說剪掉辮子,幾秒發生的事,不痛還清爽洗頭利索。

可是無藥醫病家裡失去至親摯愛的一員,關係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每戶無論貧富的人,無論清帝、民國、還是現代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所有《我不是藥神》化學作用不止北、上、廣、深,還有二線城市、五、六線小城市、只要有影院地方就有看電影治療病人的同溫層。但《邪不壓正》只能城市離民國有記憶地方,遙遠的鄉村人們對民國時期只留老一輩“袁大頭”銀圓,這位總統值錢、換許多人民幣。


《邪不壓正》看懂,你得翻雜誌、找民國史,要弄明白“六國飯店”你得用二個時辰看鉛字,還得研究蔣中正怎麼除漢奸,對於消費漢堡、可樂雞翅快餐二B青年實在廢神費力,最後選擇無腦大笑的喜劇過個週末,星期一到公司看經理眼色、偷偷防著心口不一同事的明槍暗箭。只有佛系青年對打發下班無聊時間追導民國往事,似旗袍風資婀娜旗、曼妙多姿,不如青仔庫方便、裙子自由。

姜文廟堂裡、屋頂上、大院裡的事兒多多少少影響這片土地的走向,而“藥神”存在廟堂,確更是發生這個國家個體上的事,似乎又對我們太遙遠,也許醫院大門左側更直白、真實上映。


關穀神奇的白口罩,無菌的鋼筋混凝土的圍牆。


戀愛的犀牛V


迷影君個人作為姜文的影迷,對於這部《邪不壓正》更多的是失望多於驚喜。

作為當代中國影壇最重要的導演,僅僅導演姜文四個字,便便足以被各大媒體奉為:

年度最期待電影。

然而當觀眾懷著太高的期待走進影院之後,或許會感到困惑,《邪不壓正》居然是這樣一部任性的作品。

確實,影片延續了姜文一貫的風格,既有強烈的姜文式個人風格的視聽炫技,也有明顯的迷影情結和符號隱喻在其中。

電影的開場敘事節奏極快,明顯是姜文對於好友昆汀的《殺死比爾》的致敬。

然而當影片進入主線劇情之後,姜文的個人風格開始凌駕於作品的內容本身之上,甚至姜文會時不時得用自己特有的黑色幽默給觀眾抖機靈,但這種橋段的設計卻沒能很好的帶入到故事當中,反而拖慢了故事的節奏。

或許是前作《一步之遙》在普通觀眾群體那裡遭遇的口碑滑鐵盧,讓姜文產生了“包餃子餵豬”的反思,而這部《邪不壓正》從電影的第一幕開始,姜文就試圖告訴觀眾自己就是“為了那口醋,而特意包了頓餃子”。

所以電影在敘事和類型乃至劇情推動上,都是在和以往的好萊塢商業類型片風格劃清界限,可以說是完全不走尋常路,刻意打破觀眾的固有認知。

但問題在於——

影片原本的復仇劇情主線相對簡單,而姜文沒能在這個故事基礎之上做發揮,反而採用了削弱故事主幹為代價的強行植入各種姜文式的歷史隱喻和各種混不吝的黑色幽默和自我調侃,完全是姜文個人趣味佔據了主導地地位。

此外,讓人尷尬的是,電影中太多的姜文個人惡趣味被有意識地放大,不僅沒能對故事做出潤色修飾,反而大有劇情注水之感。

最典型的大概是史航客串出演的華北第一影評人的滑稽形象,被譏諷只會寫“五個字的影評”。

這個角色帶著一種姜文作品中固有的反叛精神,試圖去消解權威和主流價值觀。

但仔細想想,其實這個角色的設計幾乎完全與主線故事毫無關聯,甚至刪去這個人物都不影響整個故事。


迷影映畫


既沒有震撼也沒有失望。首先,姜文的電影讓人失望的很少,哪怕爭議最多的《一步之遙》幾年後再看,無論是畫面,配樂,臺詞,劇情含義,演員表演,就現在電影市場來說,也是在水準線以上的。

但要說多麼觸動人心的震撼,講真也沒有太感覺到。起到震撼效果的電影要麼是特效大片比如《頭號玩家》要麼是恐怖片把人嚇的心臟突突跳。

靠講故事的電影對人的震撼往往是來自反覆觀看之間,有些情節剛好對上有些情緒,從而達到內心的震撼。

姜文的電影要表達的東西很多,就拿民國三部曲來說,每一部看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失落。這種失落包含著對電影營造的人或事深深的無奈。

就拿《邪不壓正》來說,七七事變前的北平,美國人,日本人,漢奸,百姓,這些元素放在一起就足夠讓人壓抑了。這不單代表了一個北平,放眼整個中國,一樣壓抑。裡面的藍爸爸努力一生,犧牲一切,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註定無法成功。

再說李天然,慫的特質很真實,哪怕多年後他能飛簷走壁。內心深處的恐懼依舊無法消除。試想一下,一個小孩子親眼看到自以為超厲害的師傅被槍殺,他的世界轟塌了。隨之轟蹋的還有他的自信心。試問凡人如你我,能做的比他更好多年後如無其事的去復仇嗎?

我們看戲入戲,瘋瘋傻傻,當不得真,但戲裡怎知有沒有現實呢?可悲的是,看明白戲的人覺得無法改變現實,只得隨著悲苦惆悵罷了。而看不明白的,罵罵姜文裝逼,然後該幹嘛幹嘛去。


都是有故事的人


是因為我看這部電影的時間不對嗎?我看的是7月14日星期六晚9點場,放映廳裡稀稀拉拉沒多少人。但是網上數據顯示觀影人數很多,那麼人都去哪了?

這次的電影中,沒有讓子彈繼續飛,卻讓人在屋頂上馳騁跳躍,這也許是姜文導演新的嘗試和突破吧!但電影上座率貌似並沒有馳騁跳躍。


電影《邪不壓正》是姜文導演的第六部作品,本片改編自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曾獲2018新浪微博電影之夜最受期待年度電影獎。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7年,揹負著血海深仇的李天然,在美國秘密訓練多年後回到北平。在北平這個不平靜的古城,幾方勢力相互角逐各懷心思,血雨腥風中李天然艱辛復仇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朱潛龍委婉的請求師傅為日本人種植鴉片,遭到拒絕。一聲槍響,他殺了師傅全家!其實開始我有點走神,但槍一響嚇我一跳,趕緊集中注意力。那時我認為,這次一定看了一部會讓人持續震撼的電影。


“看一則網評是這樣寫的:最電影的電影,畫面和配樂都恰到好處,享受!”沒錯,確實如此,電影的很多畫面就是那麼的唯美,配樂更是讓你感覺恰到好處。 觀影中你也能感受到,很多片段很精彩。

舉兩個“慄”子,就像許晴演繹出唐鳳儀的“媚”和“騷”,演的真的很精彩。但她無厘頭城樓一跳,我無法理解。電影中運用灰色幽默的方式不偏不倚的砸死個日本兵,想問一下,是要用這種死法提高電影境界嗎?


就像屋頂裸奔的李天然,其實彭于晏精彩的演出了這個角色的“呆萌”。但在屋頂遇到明知道他剛睡完唐鳳儀的關巧紅,離奇的是接下來的劇情,兩人不久後也貌似睡到了一起。這是一種什麼境界?符合那個年代女人的普遍認知嗎?這電影的情節難道不夠生硬?觀影后,我發現自己在電影的情節中,理解不出有何深遠的寓意,只有“一頭霧水”感。壞人一如既往的壞,好人更是明目張膽的好。一個殺師復仇的恩怨,就因為聯繫到抗日的大情懷中,難道就多了層深意?

姜文飾演角色藍青峰,在影片的結尾直白證明最終還是為了“大情懷”,否則不會不計較手段殺人,並做盡“壞事”。

可以看出在電影中聰明的大導演,在與我們這些普通的小觀眾們用著智慧。有人說,這部電影只有懂姜文的觀眾才能看懂,並能屢出電影脈絡。我很奇怪這個說法,電影難道不是拍給大眾看的嗎?難道姜導拍電影不是為了票房和掙錢?

劇情就說到這裡,我不想過多的吐槽情節影響大家的觀影心情,破壞影片的上座率。

一個電影故事,如果沒有看似順暢合理通俗易懂的情節,不能讓觀眾快速融入故事情節賦予觀眾的感觸。試問一下如何吸引我們觀眾的注意力?如何感染我們?

近期上映的電影我看了很多,這裡我不點名,有推薦推廣之嫌。我被打動過、我被震撼過,我曾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淚。感覺中國電影的導演和製作者們,只要用心,就能拍出震撼我們打動我們好作品,獲取觀眾的點贊和支持。

有人可能會反駁我,說我鑑賞水平太低。我承認自己的鑑賞水平不夠高,沒有發現這部電影真正的寓意以及對電影未來影響,也未真被震撼過。我只想讓自己在業餘時間能休閒娛樂,在不經意間被打動、被震撼就夠了!

如果一部影視作品不能被大多數普通人看懂、不能雅俗共賞,起碼說明該片不大眾很小眾,我們大眾也可以對該片表示一下失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