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今年7月,唐山三友集團迎來了20歲生日。在慶祝大會上,企業舉行了化纖20萬噸項目投產儀式,該項目是河北省重點項目,是三友集團做強做優化纖產業的重點工程。20萬噸項目的建成投產,進一步鞏固了企業在化纖領域的“領跑”地位。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20萬噸第一包產品下線

昔日那個邊停邊建的小廠,今日成為全球知名的粘膠短纖生產企業。如今的三友,企業欣欣向榮,員工奮發向上,多少個家庭因身在三友而穩定富足,孩子茁壯成長,父母老有所養。回首20年,往事歷歷在目。

友集團黨建工作部部長李自然向我們講述起三友的故事。

不负热血与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闯出一片新天地

曾經,在這片鹽鹼灘塗上幾幢住宅樓拔地而起,這是第一個屬於三友職工的住宅區。

不负热血与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多功能燈光球場、職工浴池、各種娛樂設施以及佈滿小區的綠植花草,處處彰顯著一抹溫馨。

不负热血与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闯出一片新天地

曾經,三友超市叫做唐鹼商場,櫃檯式銷售模式是那個年代的標誌性象徵。


不负热血与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從商場變成自選超市,不但各類商品琳琅滿目,而且自動售貨機也走進了每個廠區。

不负热血与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闯出一片新天地

曾經一片荒蕪的蘆葦灘邊,簡陋的辦公環境,項目建設人員在低矮悶熱的鋼板房,與蚊蟲做鬥爭,在酷暑嚴寒中比毅力。


不负热血与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花園式的廠區滿眼綠植,乾淨整潔的辦公環境讓人倍感舒適,所有一切都在隨著發展不斷變化。


第一包粘膠短纖維下線了


2017年9月27日,是李自然結婚20週年的日子。她表示,回想當年戀愛時,愛人的家人並不支持。“他在唐山國有銀行工作,而我在距唐山40多公里外的南堡的一家小化纖廠上班。當時的南堡還很閉塞,化纖廠不過百人,那幾年也正是紡織行業發展的低谷時期,工廠邊建邊停,到後來乾脆整體停工,連工資也沒了著落。偶有廠裡的年輕小夥子小於和唐山鋼鐵廠的正式職工克服家裡的阻力喜結良緣,都成了全廠裡的節日。”

轉機發生在1996年春天。這個瀕臨絕境的小廠與義龍公司合併,成立了化纖紡織集團。第一次全員大會在尚未建完、四處漏風的機修車間召開,會議沒有主席臺,前面簡單地擺了兩張桌子。會不長,新領導的話也不多,卻讓人心裡特別有底:“大家全力以赴的做好基建掃尾、設備安裝、生產調試,其它的事,我負責!”之後不久,有了資金注入企業,激發出廠裡年輕人的創業的激情。大家開始忙碌在各個崗位,基建掃尾與設備安裝同步進行,生產調試分階段開展,產品銷售提前謀劃,大家幹勁十足,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氣餒。“創業守成,事在人為”的創業精神鼓舞著大家闖過了一道道難關。

1998年5月8日,第一包粘膠短纖維下線了,大家歡呼雀躍,相擁而泣,每個人都深知這第一包產品來得多麼不容易。與第一包纖維一起到來的,還有設備技術員“杜同事”的兒子。“杜同事”的愛人當時懷孕七個月卻突然早產,正好趕上廠裡第一批產品下線。“杜同事”連日在車間奮戰,根本顧不上陪護妻兒,家人也遠在外地無法及時趕到。李自然說自己的婆婆連夜縫製了小棉被,其他同事也迅速帶來了奶瓶、毛毯、小衣服,輪番到醫院探望。“杜同事”給兒子取名“時雨”,寓意來得剛剛好。新生命的到來和對發展前途的憧憬,激勵著大家去開創一片新天地。


生產設備技術實現自主


更大的好消息接踵而至,1998年7月8日,三友集團成立了。那時談論最多的是“1+1>2”,打造化工化纖航母,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加速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1998年7月8日,三友集團有限公司揭牌儀式暨化纖一期投產儀式舉行。


集團成立伊始,生產穩定,產銷兩旺。但生產線整套的進口設備一直受制於外方,自控程序無法解密,配件價格高昂,稍有故障就得高價請外方技術人員前來解決。進口設備國產化勢在必行,公司組建了第一支12人的設計團隊,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只要生產一停,我們就抓緊時機,鑽進油跡斑斑、異味難聞的生產線進行測繪,幾百臺套關鍵設備,成千上萬的零部件,每一件都帶著我們的印跡;我們到吉林化纖、山東海龍、九江化纖等兄弟單位調研取經,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為了確定紡絲機某部件的材質,我和羅工在瀋陽的中科院防腐蝕研究所駐紮了20多天,科研人員被我們深深感動。投產一年多後,我們已完全不需依賴外方;投產兩年,我們通過自制紡絲機加錠,將產量由每年2萬噸提高到了3萬噸。2012年我已調至硅業公司,不再從事技術工作,因為8萬噸項目建設過程中,使用了我當年設計的紡絲機圖紙,化纖公司還發給我設計獎勵。我握著雖然只有幾十塊錢的信封,思緒萬千,那些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日子裡,那些日夜不息運轉著的設備上,寫著我們的堅持與奮鬥,也寫著我們的榮耀與自豪。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2003年開始,用了不到5年時間,先後進行二期(二線)、三期(三、四線)、化纖五線項目建設。

2003年開始,化纖公司開始了整條生產線的擴產再造,產能由6萬噸到8萬噸再到12萬噸快速遞增。那幾年,生產與項目建設同時兼顧,頻繁的加班和住廠,很多人幾乎把家都搬到廠裡。為了解決住宿,值班室支上了上下鋪,大庫房搭上了通鋪床。沒有誰有怨言,沒有誰退縮不前,就一個字,“拼”。一位領導日夜在現場忙碌,有一回天黑不慎跌倒,手被縫了四針。他仍然堅守在工地,舉起纏著繃帶的手詼諧地說:“這可不是普通的四針,這是

麼總給的四真(針)啊,我可是把它刻在手上了!”真想事、真幹事,真管人、真管事,“四真精神”成了全廠不用貼在牆上、寫在標語上的座右銘。

刁工”和我住在一個小區,是項目組裡有名的鐵娘子,也是有名的不顧家,有時一週也不回家一次。有段時間,下班時我經常看到她的女兒等候在班車通勤點,盼望加班的母親能按時下班回家。孩子委曲失望的眼神,讓人心生憐愛。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那幾年,有人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有人失去了父母床前盡孝的最後機會,成為終身遺憾。時光一去,不能重回,很多遺憾已無法彌補。但就算重新選擇一次,我想,我們肯定還會義無反顧地選擇留在廠裡,選擇全身心地投入到項目建設之中,無怨無悔。


三友精神成為行業典範


“我們不能只考慮產能規模的擴大,只有站在新技術、新產品的前沿,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產能達到一定規模後,集團提出了“獎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理念。廣大科研人員備受鼓舞,企業專利越來越多,產品差別化率進一步提升,高白纖維、著色纖維、莫代爾纖維,不斷推陳出新。莫代爾纖維的研發最為艱難,也最有代表性。當年莫代爾纖維研發立項時,化纖還沒有能力建設自己的試驗線,只能在保定天鵝租了一條生產線。研發團隊在“麼隊長”的帶領下即刻出發,投入到研發試驗中。兩年多的時間轉瞬即逝,在同行廠家尚在論證、調研、決策時,

莫代爾纖維這個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在三友奇蹟般面世了。最終他們把研發成果帶回了三友,而“三友精神”已成了行業典範。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2009年7月,三友集團啟動5000噸/年特種黏膠短纖維中試生產線項目。在該生產線上,相繼研發出了莫代爾纖維、阻燃纖維、竹炭纖維以及數十種彩色纖維等差別化纖維。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2009年11月,遠達一期項目(六、七線)開工,主要應用於差別化黏膠短纖維的大生產線批量生產。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2011年3月28日,遠達二期(八、九線)項目開始施工,建設兩條年產8萬噸差別化黏膠短纖維生產線。


不負熱血與青春,唐山三友20年闖出一片新天地

▲2016年5月6日,20萬噸/年功能性、差別化黏膠短纖維項目開工,應用51項自有專利、12項自主研發新技術。


如今,百億資產的三友集團,擁有多項世界第一,成為行業翹楚。曾經荒涼的土地,到處都是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當年的“於同事”現在已是“於總”,成為企業重要的管理者,他和愛人依然恩愛有加,更勝當年;“刁工”擔當著化纖總工程師的重任,女兒去年踏入了大學的校門;“麼隊長”作為三友備受尊重的一級專家,帶領團隊一直奮戰在科研最前沿。新聞中心整理檔案時,我們發現了1998年集團成立大會時的影像資料,當年的領導40歲年紀,站在臺上意氣風發,而今已是鬢角染霜。影像閃過的那一刻,在場的人無不淚溼雙目,我們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這片土地,我們紮根於此並與它血脈相連,我們沒有辜負家人、愛情和青春。激情燃燒的歲月,令人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作者系三友集團黨建工作部部長李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