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醬香型白酒的榮譽地位

自1979年第三屆全國名酒評比標準區分香型類別以來,醬香型白酒的發展取得了較大進步。

在全國名酒的行列中,醬香型白酒有三個,分別是茅臺酒、郎酒和武陵酒。貴州茅臺酒在連續五屆全國評酒會均獲得中國名酒稱號,郎酒在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上獲得的中國名酒稱號,而武陵酒在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上獲得的中國名酒稱號。因此,醬香型白酒也成為榮獲中國名酒稱號的較多香型代表之一,茅臺酒也長期以來位居國酒的地位。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優質醬香型白酒以“端午踩曲、重陽下沙、九蒸九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的傳統釀造工藝,再加上醬香型白酒具有酸度高(其它白酒3至5倍)、無添加(天然微量成分1300多種)、有益健康等特點,成為中國白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並且以“醬香突出,幽雅細膩,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獨特口味風格,長期以來深受消費者鍾愛。

醬香型白酒的起源追溯

追溯醬香型白酒的發展歷史,據真實的文字記載可查到1841年鄭珍的《遵義府志》。而茅臺村可查的釀酒記載基本是1704年,這是熊子書老先生撰文說明的。這就是說,醬香型白酒的前身,源自鹽商進入茅臺渡口而生髮。如1939年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貴州經濟.茅臺酒的沿革》就有相關記載。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這與湯家老坊的起源歷史十分吻合,據史記載:湯家老坊創立於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其創始人為四川鹽幫首領湯永明。鹽幫是中國古代最大商幫、最大宗族,鹽幫財富,富庶天下。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四川自貢盛產井鹽,川鹽入黔的重要通道就是赤水河。四川鹽幫首領湯氏在茅臺渡口喝到了當地好酒,又看到當地釀酒的辛苦,便投資興建了湯家老坊(鵬程酒廠的前身)作為家族私藏酒坊,客戶主要是官府貴胄和名門望族,並因酒質非凡,獲得“名醬為湯”美譽。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因其秘方制曲,工技精湛,又掌握了“枸醬”酒釀造之精髓,而名噪茅臺村,酒冠夜郎,成為傳世佳釀。湯家老作坊也成為茅臺鎮僅存的百年古窖之一。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至於再向前追溯,中國白酒起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對於茅臺村釀酒來講,則是赤水河流域。

醬香型白酒的工藝歷史

從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發展歷史來研析,1915年前,醬香型釀造工藝都是不統一的,有三輪次釀造的,有四輪次釀造的,也有七輪次釀造的。到了1935年後,七輪次釀造才基本成為主流。到1949年後,整合三家作坊成立國營茅臺酒廠,才統一為七輪次釀造。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這些也說明了,醬香型白酒一直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特別是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是在探索中逐步沉澱積累起來的珍貴釀酒技藝。

醬香型白酒的工藝成熟,不得不感謝茅臺酒廠的第一任技術副廠長李興發老先生。他對於醬香型白酒的釀造,直至勾調,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茅臺試點之後,醬香型白酒的釀造技藝才真正成熟起來。這裡面就包含了李興發、汪華、季克良、陳孟強、呂雲懷等醬酒大師們的心血。

醬香型白酒的市場之亂

改革開放後,醬香型白酒的發展百花齊放,有了貴州輕工所與貴陽酒廠的麩曲醬香;以及後來出現的翻沙醬香、回沙醬香;還有大量出現的碎沙醬香,甚至出現了串蒸醬香。

但是醬香型白酒的標準,始終都是大麴醬香的規範和規定,對於大量的碎沙醬香等,卻沒有標準和規範。導致了整個醬香市場的混亂,不管是麩曲醬香、還是混曲醬香,甚至大量的碎沙醬香和串蒸醬香,都宣稱是大麴醬香酒。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這對於貴州醬香型白酒產業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也讓很多經銷商和消費者對醬香型白酒產生不信任。市場上二三十元或五六十元的碎沙醬酒和串蒸醬酒,也宣傳自己是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形成了魚龍混雜現象。

醬香型白酒迎來了春天

2011年,為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定義醬香型白酒,確定醬香型白酒的工藝、理化、感官特徵指數,突出貴州優質大麴醬香型白酒,貴州主導編制了國家標準《醬香型白酒》(GB/T26760-2011)。該標準實施以來,全國各地400多家企業宣稱採用該標準組織生產,同時,該標準作為全國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證依據,為第三方檢測技術機構提供了檢驗和判定的依據,被檢測機構廣泛採用。

揭秘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該標準被廣泛採用,帶來的直接結果是貴州醬香型白酒價值與品質得到極大提升。2011年以來,貴州白酒的每千升單價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多,產品質量在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均在95%以上,提升了國內消費者對醬香型白酒的認同度,鞏固了貴州在醬香型白酒的主導地位。

當下,隨著消費者健康飲酒理念的提升,醬香型白酒消費市場日趨升溫,隨著醬酒知識的不斷普及,消費者鑑別能力也在提高,醬香型白酒真正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