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英山縣孔家坊中學

題記:親愛的同學們!你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的孔坊中學嗎?你還記得操場上那棵百年老樟嗎?你還記得學校門口那個叫陳細毛的姑娘嗎?你還記得我們翻牆出去看的《新白娘子傳奇》嗎?

我第一次到孔坊中學是1991年的夏天,小升初考試後的一天,天下著雨。到學校的鄉間小路上,一片泥濘,溼滑難行。彼時的孔坊中學是一個大的合院,除一棟陳舊的三聯兩層教學樓外,其餘全是磚瓦房。操場邊上有一棵百年老樟樹,上面居住著一群白鷺。我當年小考全鄉第二,離郝家山距離更近的紅山中學的教學樓似乎更宏偉更壯觀,我父親和我幾乎都動了要去紅山讀中學的念頭。但那一年小學畢業的小夥伴除一人去紅山外,其餘的全部到了孔坊,我決定追隨大多數,9月1日,父親用他的永久版自行車,拖著一口木箱子,帶著柴米和我,來到了孔坊中學報名了。

我被分在初一(三)班。開學第一天,初二年級同學給了我們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歡迎儀式。我們剛進寢室,初二年級一位段同學正在跟另一位同學比武。段同學力大無比,用一個吃飯的碗扣在被毆擊的同學臉上,使其動彈不得。此事給我留下了相當大面積的心理陰影,我初一全年,見段必躲,生怕他那魯提轄一樣威猛的拳頭會不可理喻地落在我身上。到後來,有了新的玩伴加上隨之而來緊張的學習,一切似乎都不在話下。再一二年後,校風嚴謹,此類情形竟已絕跡。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春遊羊角尖

孔坊中學在1993年前是沒有通自來水的。經常在晚自習前,學校就會組織各班同學,用自己帶的桶去給廚房的水櫃儲水。學校後方有一口水塘,被我們舀幹後,就開始在旁邊水井裡提水,往往最後泥沙俱下,但水櫃仍沒有儲滿。這時我們就不得不走出校園,往旁邊村落或後山的小溪水溝裡去提水。田埂地角提水的學生魚貫成一條長龍,蔚為壯觀。直到1993年前後,學校在往金盆村的大畈田裡打了一口機井,才算解決了吃水問題。等到下了晚自習,值日生就會到水房提水,班上的同學則將杯碗順序擺放在桌邊,按順序分發開水。初一上學期,因為晚自習課間在教室嬉戲,後退時一腳踩進開水裡,小腿肚子因此留下永久的疤痕。因為缺水及沒有澡堂,我們只有週末才能回家洗澡換衣服,平時不論寒暑,主要靠忍。

至於吃飯,孔坊中學自有其獨有的特色。一個班按總人數,分為5到7個席,席長輪值,職權簡單而且粗暴:掌管飯桶及分飯。每到中午或傍晚的用鈴聲響起,席長就爭先恐後地向廚房奔去,找到自己所在席的飯桶,或在花壇邊,或者走廊下,站穩腳跟,男同學們就像丐幫開會一樣,敲著盆碗缽缽一路哼著小曲包抄過來,五七人一組很快將一桶飯瓜分完畢。相對於男同學的就近開伙,女同學吃飯較斯文一些,男席長一個人抱著一個飯桶還可以小跑一陣,大部分女席長都會招一個同伴,一左一右的提攜著飯桶,扭動著小蠻腰,輕輕地走下臺階,向女生寢室走去。至於配菜,住讀學生幾乎清一色的一罐頭瓶醃菜,無非就是醃缸豆、醃蘿蔔絲等,油厚鹽重,還得算計著吃到週末才行。有的同學還未能撐到週末醃菜就變質長毛,這時就得去廚房討一杯開水,泡開再吃下去。吃完飯後,大家都會集中到廚房邊上的水池洗碗。有一年學校放電影《夜盜珍妃墓》,因太過恐怖,而月光下的水池活像一具棺木,造成當時住在池邊宿舍的多個寢室的同學晚上不敢上廁所,而導致大面積尿在被窩裡。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94屆畢業照

現在的孩子無法理解當時清苦的生活,但在當年大家一樣貧窮,苦中作樂,還反而不覺得苦了。我初中一年級一學年,只是第一學期開學得了父親給的五毛二分錢零花錢,以及到王畈村我四姨家認親,得了打賞的5元,自此再無收入。初中二年級,整個年度沒有花一分錢。到了初三,我便以試卷費、資料費的名義,向我父親冒領費用,而我父親絲毫沒有發覺,但據統計,全年累計總數也不會超過30塊錢。而這靠欺騙得來的30塊錢,其中一大部分是真的用於各種交費,而貪汙掉的零頭,無非就是在學校小賣部裡吃幾口熱菜了。遺憾的是,我還沒有來得及向我父親投案自首並且償還,我父親就已經去世了。在我印象中,胡知權老師家做的米發粑兒和陳濤老師家做的粉絲包子,是這世界上超過珍珠翡翠白玉湯的美食之王。班裡同學,家庭條件好的,在穿回力鞋上學的周金花,穿皮夾克的姜燕,吃奶粉的汪豔玲,冰棒一次買兩根一根嗦在嘴裡一根塗在手臂上降溫的鄭小猛等。好在那時我們天真爛漫,不分彼此,都收穫到了真誠的友情。

到了1992年,我實現了從兒童到少年的轉變。我的成績不錯,也適應了學校的環境,每天吃飯睡覺學習,三點一線有規有矩。那一年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其中一件事是有人造謠,說是學校準備打防疫針,打針的時候針頭會抽人腦髓,凡中針者非傻即痴。偏那一天晚上學校停電,教室裡昏暗的燭光搖曳,大家人心惶惶,老師又遲遲不到課堂。於是我和同學彭超往班主任住處諮詢,老師房間裡煤油燈亮著,人卻不見。見此情形,我們心裡更加沒有底氣,彭超同學是校外大屋基人,毫不猶豫地從男廁所翻牆頭逃走了。第二天上午課間操開全校大會,汪盛才老支書站在高臺上,大聲闢謠,痛罵造謠者無恥。我一直記得他當時舉的例子,說某農夫在田裡犁地,犁死一隻青蛙,上了岸說是犁死一條蛇,再傳到隔壁村說是蛇被犁死之前還說了人話,最後以訛傳訛,說是蛇王正欲飛昇成龍卻不幸身死,蛇群要找人報仇云云。我站在人群中,對這個故事特別感興趣,老支書面色紅潤,聲如洪鐘,義正辭嚴,加上德高望重,自此謠言很快平息下去,學校重歸平靜。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九三屆聯誼會

我不愛運動,出校長跑我總是跑到一半就抄近路返回,如遇大霧,隨時就可以折返,校內短跑我總是躲在樟樹下少跑一圈。小小少年,離家住校,又地處偏僻少有娛樂,因此最大業餘愛好就是閱讀,男讀金庸女讀瓊瑤,還得防止被老師抓現行。我當然是讀歪書也讀正書。夏天天亮得早,就起床到大樟樹下讀書背單詞,冬天的午後,我便跑到學校對面小山崗朝陽的墳地裡,在兩座墳丘之間,曬著太陽看著閒書,直到上課鈴聲響起。初二開始我喜歡上了格律詩,一有閒空就尋詞捉句,也開始參加學校的各種徵文比賽,並長期雄踞一等獎的位置。那時心靈清澈,愛憎分明,有所思即行於筆下,哪像現在寫的勞什子八股文章,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我雖然頑劣,但成績尚好,所以老師們對我又愛又恨。但是骨子裡,我還是一位好學上進的好孩子,只不過有點“恃才放曠”而已。隨著開設課程的增多,我也開始在思想的海洋裡信馬由韁,三觀開始建模成型。十多歲的我們,開始有了理想,有了抱負,有了胸懷。比如我因為經常被老師收拾,就立志將來要當老師,希望有朝一日老師的子女能落在我手上,讓我能有機會報仇雪恨。正是因為這不經意的初心,變成了我們求學向上的動力。高我一屆的一位學姐,早生華髮,我每見之則心生敬意,因為老師說,看人家是因為認真頭髮才白的!我和隔壁班的張文迪君小學時就相識,此後就一直相互激勵,在國旗杆下擊掌盟誓,相約一起考入好的學校,此事以我中考失利作罷。我亦有暗戀的姑娘,巧笑也盼,美目也盼,卻因為害怕拒絕而不敢表白,一膽小成千古恨,再回首時,有趣的靈魂已經沾了銅氣,好看的皮囊長了皺紋。哈哈,相逢且一笑,往事隨風而去吧。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百年老樟,我在樹底下長大

三年的初中生涯就像小河流水,平淡無波卻無休止地向前奔流。我在孔坊中學求學的三年,正是孔坊中學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三年。1991年伴隨著我進入孔坊中學的,除了全鄉10多個村近200多保莘莘學子外,還有十幾位剛從師範院校畢業正式為人師表的老師們。他們與我們一起,成了流淌在孔坊中學血管裡的新鮮血液,為沉寂許久的鄉村中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他們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我是他們的第一任學生,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這種用三年朝夕相處沉澱下來的情誼,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骨頭裡,難以割捨。

90年代初,鄉村依舊閉塞,這一批陽光大男孩的出現,為我們開啟了探索時代和社會的大門。那時我的老師們,個頂個的大帥哥。他們二十出頭,正值韶華。年輕的老師們鮮衣怒馬,滿腹經綸,課堂上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課外則兼收幷蓄,收放自如。他們不拘泥於成法,引導並鼓勵我們擁有獨立的個性和批判的思維,既便有些觀點和當時的主流觀點有不一致,也不求全責備,尤其可貴。男生女生幾乎都在同時對著某一個老師品頭論足。男生評論老師的髮型梳得很順,女生則喜歡在他們打籃球的時候發出尖叫。我只對老師們戴的白天變暗晚上清晰的變色眼鏡抱有濃厚的興趣,以至於若干年後,我也配了一幅同款眼鏡。在他們的帶領下,孔坊中學開始變得朝氣蓬勃,我們建起了英語角,過起了聖誕節,辦起了文學社,開設了廣播站,辦起了各種晚會和運動會,而我由於誇張的演技,也成為各類節目中的常客,這要是放到現在,絕對是要當網紅了。

開學的時候,幾乎每個老師都會對同學們說,我今年二十來歲,是你們的哥哥,請你們把我當成哥哥看待。大部分男生都不以為然,而幾乎所有女生都會信以為真。但是這種兄友弟恭的好日子始終持續不了太久,差不多才過了不到一個學期,哥哥們就恢復了師道尊嚴。畢竟對於老師來說,學習成績才是第一位的。弟妹再好,成績不好也不行了。於是原來的一團和氣開始變得秋風肅殺,嚴字當頭,先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再說。畢竟在當年,評判一所中學好壞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教學成績。也正是那幾年前,孔坊中學在教學上開始騰飛,從早一屆的聞世書到本屆的張文迪到晚一屆的張鈺到我畢業以後不知道姓名的學弟學妹,幾乎一年一個黃高生。孔坊中學聲名鵲起,早幾年都是孔坊中學的學生往縣城、金鋪等地轉學,後幾年都是縣城、金鋪等地的學生想辦法轉學到孔坊來,孔坊中學也從“爬過門檻”大變樣大翻身,一躍而成為“教改聖地”和“狀元之鄉”。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孔坊中學新貌

幾乎每一位老師,我都能為他們寫上上萬字的故事。宥於篇幅,我只能略述幾位老師的趣事。

初一的時候,我們班有許多同學把家裡帶到學校上交的大米,拿到孔坊街上換泡果。一斤米換二兩泡果,二輛泡果卻有接近半袋子,用來當做下晚自習後的宵夜。黃老師對我們這種米換泡果的做法很不以為然,有一天晚上他跟我說,一斤米就炸一斤炮果,你們只拿回了二兩,看似一小捧米換了一袋子,實際上是虧了血本。同學們一合計,果不其然。這也許是我在學習物理之前最先掌握的守恆定理了。我的另一位語文老師聞德才老師,則是我的文學啟蒙者,我在他手上學會了寫雜文、格律詩,然後雄踞孔坊中學九三九四年度幾乎全校所有徵文比賽的一等獎。而我模仿他的筆跡亦達到以假亂真之地,我曾經模仿他的筆跡寫小紙條命一位與我不睦的某同學到某處領罰,該名同學竟信以為真,吃了個大大的癟虧。

教英語的葉開顏老師,於我受教最深,獲益最大。他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每節課的前十分鐘,他會不停地向全班同學發問,既複習鞏固,又培養語境和鍛鍊反應能力。有一天隔壁班的胡乾老師因事由葉老師代課,葉老師用在我班的教學方法向同學們發問,全班同學反響一般。下課後正巧我經過隔壁班門口,葉老師就喊我進去,他連珠炮似地發問,我面不改色,對答如流,事後據說隔壁班全體“目瞪口呆”。當然老師也有作獅子吼的時候,一次因為我的冥頑不靈,他除了對我怒斥之外,一個巴掌呼在我的臉上,當時覺得生痛,立馬心生怨恨,到了吃飯的點兒,便犟著不去吃飯。僵持一會兒後,葉老師亦無可奈何,只好跑到陳濤老師的小店裡給我買了一個麵包當午飯。這一把掌打消了我的氣焰,卻也並沒有令我從此在內心裡恨他憎他。一是我從小受到的教育,老師是愛你才打你,恨你就不教你了。所以雖然捱了打我還挺感激。二是他彼時已經激起了我學習英語的興趣,實則是沒有時間去計較捱揍的事情。這一把掌也成就了我對老師的終身敬畏以及侍之如父的態度。我的兒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嚴格地尊稱師爹,這輩份可不能亂。

教我政治的劉剛老師,個子不高,臉上總是掛著笑。他也當過我的班主任。那時每年開學典禮,各班都要派代表上臺,朗讀決心書或挑戰書。幾乎每個班的決心書都是一篇滿紙豪言壯語的檄文,宣讀者趾高氣揚,誓要把袍澤兄弟幹翻在地,最好踩上一腳。那一年我們班的挑戰書與眾不同,別的班都是煽情的散文,我們班一改常態,一篇決心書由十段對仗工整,格律和諧,抑揚頓銼的駢文寫成。按慣例,都是由團支書或班長去宣讀,但是他們試讀的效果不佳,最好決定由我來試讀。不要看我現在的普通話帶有濃重的泥土氣息,但我上學那陣子,普通話可是跟央視八頻道學習的,還是相當標準的。果然,我一遍即過,最後代表全班在開學典禮上宣讀。決心書全篇朗朗上口,被張貼在校門口出盡風頭,其中一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令我記憶猶新,在我後來的成長經歷中,每逢遭遇挫折打擊,這句話總是給我力量,令我振作。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老師們來黃州小聚

我愛的老師實在太多,在此僅錄其二三。我非常慶幸,在我的思想開始定型的關鍵時刻,能遇到這樣一批好老師。他們教知識,教做人,言傳身教。有同學沒有錢交學費,會有老師幫他們墊上;有同學家庭遇到困境,會有老師幫學生帶米帶柴帶菜;有很多時候,老師們並沒有把學生們當成弟妹看待,而是當成了兒女看待。也只因為如此,我們那幾屆的學生,在畢業二十多年後,在不管哪個領域都牢記教誨,盡心努力,用自己的成就來回報老師當年的栽培。

1994年,我中考後離開了孔坊中學。期間回過幾次母校,但近鄉情更怯,加上後來因工作變動,許多熟悉的老師相繼調離,因此少有溝通。今天的孔坊中學,經過一代代師生的建設,已成為西河名校。每當我從孔坊路過,我都會眺望母校的方向,透過新建的教學樓和操場,去追憶懷念種有一棵百年老樟的老校區。我,就是在那裡長大的。

恰同學少年:憶我在孔坊中學的青澀時光

鳴謝:本文成本過程中,得到葉開顏、劉剛、衛建國、鄭倫松、鄭金安、黃新柳等老師的指導,及餘安平、何龍迎、鄭懷玉、鄭紅玉等學長的幫助。他們有的幫我挖掘素材,有的提供歷史圖片,有的指正我文中的存在的格式及字詞謬誤。在此一併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