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是致富路,也是生態路、觀光路 沿黃公路鋪出多彩畫卷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岸邊是我家。”早在20 世紀90 年代,榆林人就提出要修建一條沿黃公路,但因難度太大、資金不足而多次擱置。2017年8 月,一條平坦寬闊的公路在黃河西岸蜿蜒而成,幾代人的夢想變成現實。上萬築路大軍在這條828.5公里長的沿黃線上,經歷艱難險阻,攻克重重難關,硬是在土石縱橫的懸崖峭壁間,鑿出了一條通天大道。

沿黃公路近一半在榆林境內,途經6 個縣市、29 個鄉鎮和195 個建制村,覆蓋人口近70 萬,點多線長面廣,涉及各個領域和多種業態,為了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公路沿線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市在多次實地調查、走訪瞭解、座談研討的基礎上,形成了《關於“推進沿黃公路建設,打造生態觀光致富道路”的實施方案》,提出了實施“交通網絡、生態環境、文化旅遊、鄉村振興”四大工程建設。

5.28億元用於公路升等改造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平臺,高質量的交通必將推動高水平的發展,交通既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沿黃公路的修通,無疑大大方便了沿途群眾的出行。但由於榆林境內的沿黃公路建設起步早、標準低、分期分段建成,存在公路彎道多、縱坡大、行車不舒適等問題。

“我們要用立體思維打造交通網絡,以‘一線多點’的基本思路,來推進公路的升等改造、高危邊坡治理、裁彎取直和高標準、高質量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市政協副主席、全市27 項階段性重大事項沿黃公路建設專抓領導麻佔平說。

記者從交通部門獲悉,今年我市共安排資金5.28 億元,用於安全隱患治理、公路升等改造、服務設施建設和重點通黃公路等項目。

安全隱患治理。2018 年5 月底省公路局下達我市安全隱患治理工程投資計劃,估算投資1.1億元,省補資金3300 萬元,市縣資金正在積極籌措,目前正在進行施工圖設計工作。服務設施建設。今年規劃建設4處服務區、10 處公路驛站、28 處觀景臺。府谷與省交通投資集團簽訂了黃河龍灣服務區投資建設協議,徵地等前期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其餘3處服務區均處於項目前期籌備階段;吳堡二磧驛站已建成,神木張家川、佳縣南河底2 處驛站已開工建設,府谷沙堯則、高堯峁、綏德棗林坪、清澗黃家畔4處驛站徵遷工作已完成;府谷雞鳴三省、蓮花辿、黃河入陝第一灣、獅子城、黃河晉陝大峽谷等15處停車觀景區已全部開工建設。

重點通黃公路。今年開工建設4條重點通黃公路,沿黃觀光路至赤牛坬旅遊公路,總長7 公里,計劃10 月底完工;神木沙峁至賀家川二級公路、神木涼水井至河口岔二級公路、神木至馬鎮二級公路三個項目計劃2020年建成。

公路升級改造。今年安排神木萬鎮過境線和4處裁彎取直二級公路改建提升工程,總長約8公里,總投資1.9億元,目前已進入招標階段,7月下旬開標。

“沿黃公路神木段全長86 公里,我們計劃逐年對其進行升等改造,待改造完成後可對當地群眾和遊客提供一個更加安全、舒適的通行環境,也能有效帶動周圍群眾致富。”神木市農村公路管理站工作人員王小兵說。

沿黃生態經濟帶正在形成

盛夏七月,行車在沿黃公路上,一邊是聳立的群山,一邊是蔥蘢的棗林。兩岸山峰倒映在寬闊的河面,宛如一幅山水畫卷。但沿黃地區由於自然環境、氣象災害、交通條件等客觀原因,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經濟發展比較緩慢。

為此,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工作,確立了以發改委牽頭、各部門分工負責,共同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工作機制。林業部門按照“三帶三區”林業發展佈局,在重點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的過程中,實施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中省市重點工程,沿黃區域的生態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紅棗是黃河沿岸的主導產業,市縣林業部門以此作為沿黃區域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項目實施。上半年採取“降高塑形”、施有機肥、生物防蟲等措施實施低產棗園改造10 萬畝。為了改變產業單一化的格局,市林業局經過考察調研,在沿黃區域適度推廣發展海紅果、核桃、山地蘋果、油用牡丹、花椒等經濟林1.3 萬畝。清澗縣林下種植中藥材、利用紅棗枝條培植木耳等示範項目成為全市的典型。同時,各縣依託棗樹資源發展生態旅遊,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主打“千年棗樹王”的名片,旅遊業逐步成為了村民致富的重要產業。

沿途景點串成線打造大景區

黃河流經榆林的地方,積澱了大量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神秘迷人而充滿魅力。來到黃河岸邊,可以聽濤、可以覽景、可以懷古、可以朝聖。沿黃公路像一條綵帶,把這些美景串聯起來。

黃河二磧,位於吳堡縣岔上鎮丁家畔村,與山西省臨縣磧口古鎮隔河相望,黃河一路無阻,奔騰到這裡,被對岸的湫水河攔擋,沉積下大量的沙礫,形成巨大的淺灘,被人們稱為磧。在這裡記者遇到了帶著家人來旅遊的陝南遊客朱先生,他說:“太壯觀了,真的有‘黃河在咆哮’的感覺,不虛此行。”

為了讓遊客更好地領略黃河沿岸的風景,我市全力打造黃河國家公園榆林核心景區,用好路貫通、好景吸引、好業融合、好城休閒來創造全域文化旅遊新模式。

府谷縣年初與北京東方園林簽訂全域旅遊PPP 項目框架協議,新建府州古城遊客接待中心,總投資2 億元,現已完成徵勘拆遷、土地、規劃、環評、立項等工作;神木市馬鎮村棗林集市鄉村旅遊項目目前策劃方案已編制完成;賀家川鎮天台山景區擬投資2 億元,正在編制整體規劃;新華塔精品民宿項目擬投資4000 萬元,現已投入1200 萬元;萬鎮西豆峪自駕車營地,已完成土方回填和綠化工作;曼喬莊園、咖啡小鎮已完成施工圖設計;佳縣泥河溝千年古棗園經過多方論證,確定建設目標為國家級休閒農莊,現已開始項目規劃編制和招商引資的前期準備工作;吳堡橫溝溫泉一期康體療養區建設項目,於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地景區基礎服務設施及綠化計劃7 月底建成,8 月份投用;吳堡石城管網建設目前順利推進,供水、供電等前期工作全面展開,年底完成建設任務;拐上古渡溼地公園,計劃8 月建成投用;清澗縣太極聖境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3A 級景區;北國風光景區毛澤東詩詞館及紅軍東征紀念館室內陳列布展將於9 月份完成。

“我們要把文化和旅遊資源深度融合,用全域思維打造文化旅遊。以一區多景的基本思路,通過大投入、大建設,形成大景區、彰顯大品牌。”麻佔平說。

4100萬元打造9個重點鎮

黃河沿線遍佈著紅棗、海紅果、核桃、花椒、小雜糧等獨具特色的農產品,過去受交通的制約,“藏在深閨人未識”,好東西賣不出好價格。隨著沿黃觀光路的通暢,徹底打通了外銷渠道,沿線的群眾多了一條便捷的致富路。

麻佔平表示,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對於深度貧困的沿黃地區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沿黃公路的升級改造契機,要用多元思維打造鄉村振興,按“以點促線、以線帶面”的基本思路,按計劃、分階段,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據悉,今年我市將重點抓好沿黃9個重點鎮建設,總投資4100 萬元,其中,府谷牆頭300 萬元,神木萬鎮、賀家川、馬鎮各100 萬元,佳縣峪口、木頭峪各500 萬元,吳堡岔上、宋家川各500萬元,綏德棗林坪500 萬元,清澗玉家河、高傑村各500 萬元。

麻佔平說:“未來我們要持續抓好‘四大工程’項目進度,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真正使‘公路變景區、資源變景點、果園變公園、溼地變花園、村莊變莊園、農田變田園、山川變綠洲’,讓黃河沿線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家園,讓沿黃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