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劃分爲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位於貴州省北部,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殊榮。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巖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蹟,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1]

公元前8至5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範圍。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

1951年-1961年,遵義市和遵義縣多次分治和整合。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至1989年,遵義地區共轄一市十三縣,即遵義市(縣級,地區行政中心)、遵義縣、習水縣、赤水縣、仁懷縣、桐梓縣、湄潭縣、鳳岡縣、餘慶縣、綏陽縣、道真縣、正安縣、務川縣。

1990年,國務院批准,撤消赤水縣,設縣級赤水市,仍屬遵義地區管轄。

1994年,國務院批准,撤消仁懷縣,設縣級仁懷市,仍屬遵義地區管轄。

1997年,國務院批准,撤消遵義地區,設地級遵義市。撤消縣級遵義市,設紅花崗區。遵義縣政府遷往南白鎮。赤水市、仁懷市改為省轄市。地級遵義市共轄一區十縣,市政府駐紅花崗區。

1998年,貴州省政府決定將赤水市、仁懷市交由遵義市代管。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2004年,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上海路以北城區和遵義縣北區部分鄉鎮,組成匯川區。至此,遵義市共轄兩區兩市十縣。

2009年5月4日,由遵義市紅花崗區新蒲鎮和遵義縣新舟鎮組成的新蒲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3年7月1日起,仁懷市開始進行省直管縣試點,但行政區劃建制、機構規格和司法、人大、政協管理體制維持不變,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的統計、考核納入遵義市。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2016年3月,國務院同意撤銷遵義市遵義縣,設遵義市播州區。以原遵義縣(不含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的行政區域為播州區的行政區域。並同意將原遵義縣的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同意將原遵義縣的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和遵義市匯川區的北京路街道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截至2016年3月底,遵義市共轄三區九縣,代管赤水市,代管仁懷市部分權利。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市3區9縣的4線城市,享有“酒鄉、厚朴之鄉”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