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乳製品現狀是如何的?

用戶68736147


據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消息,如今,我國人均飲奶量已從二十年前的不足6公斤,提高到36公斤,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人均飲奶量已達40多公斤。儘管如此,我國人均飲奶量仍不足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不足亞洲人均的二分之一。所以,我國乳製品市場還有巨大發展潛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乳製品加工業市場準入的嚴格限制以及對現有乳製品加工企業的整頓,我國乳品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場份額開始轉向品牌知名度高、實力強、規模效益顯著的大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乳品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併收購等方式,擴大了規模,加強了對奶源以及銷售渠道的控制。未來這種趨勢將更加明顯:全國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於全國一線品牌,區域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於區域強勢品牌。除此之外,在產品和渠道層面均無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2023年中國乳製品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數據進入統計範圍的企業有611家,比2016年減少16家。2016年末,中國規模以上乳製品加工企業(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627家,比2008年減少100餘家,銷售額排名前15位的乳製品加工企業銷售額為1,794億元,約佔全國銷售總額的53.9%。

乳製品工業是重要的民生工業,根據報告,乳製品加工屬於牧產品加工行業,系國家鼓勵類產業。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把乳製品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營養品食用。因此,乳製品行業的總收入也不斷增加,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得到提高。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數據進入統計範圍的企業有611家,其中虧損企業110家,虧損比例18.00%;2017年全國乳品加工業銷售收入3590.41億元,同比增長6.77%,利潤總額244.87億元,同比減少3.27%。六年來我國乳製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從2469.93億元增長至3590.41億元,增長了45.36%,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77%。

從產量來看,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4月,全國乳製品產量216.2萬噸,同比增長7%;2018年1-4月全國乳製品產量841.6萬噸,同比增長8.2%。預計2018年我國乳製品產量將達到3077.9萬噸,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5.65%。

從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來看,我國乳製品消費量遠未達到飽和狀態。我國人均乳品消費量與其他乳製品消費大國如印度、美國和歐洲差距巨大。即使是飲食習慣較為相近的日本和韓國,人均消費量也是我國的2倍左右;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的人均消費量是我國的3倍左右。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偏低,我國乳製品的市場空間依舊巨大。尤其是在農村市場,農村人均乳製品消費量不到城鎮的一半。未來隨著收入倍增計劃的實施,農村人均消費量的提升幅度將較為明顯。

數據顯示:2012-2017年中國乳製品消費量不斷增長,2016年消費總量共計3204.7萬噸,初步估算2017年乳製品消費量為3259.33萬噸。

乳製品行業發展趨勢:

1.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近年來,乳品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創新品類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升級。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2017年乳酸菌飲料和酸奶細分市場的零售額合計同比增速為15.6%,並繼續保持較快增速。隨著乳品市場的不斷細分以及細分市場消費規模的逐步擴大,新增品類將帶動整體乳品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國內乳業已進入品質升級和創新發展新階段。

整個乳製品消費結構中,液態奶和奶粉的佔比較高。2012年至2016年,經過快速增長之後,我國液態奶和奶粉的消費量趨於穩定狀態。中國液態奶消費結構中,巴氏殺菌乳佔10%,超高溫滅菌乳佔40.6%,發酵乳佔21.3%,調製乳佔28.1%。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巴氏殺菌乳佔液態奶消費總量的80%以上,我國僅為10%,相對偏低。未來,我國消費升級和消費結構的優化也將為乳製品加工企業在低溫領域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區域性乳企相比全國性乳企,專注於特定區域的渠道和消費者口感需求,在低溫領域形成較為顯著的本地品牌優勢。未來藉助消費者驅動,區域性乳企在低溫領域的發力,具備長期高速可持續性增長潛力。

2.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持續高速增長。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在膳食結構上減少了糧油消費量,增加有利於健康的其他食品消費量。乳製品消費量增速遠高於蛋類、水產品和瓜果類的增速,已逐漸成為農村居民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顯示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速達8.1%,高於城鎮居民2.2個百分點,有效帶動了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的乳品消費增長。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液態類乳品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8.8%,明顯高於一二線城市同類產品零售額增速,成為拉動乳品消費規模增長的新引擎。

3.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乳製品行業市場會不斷擴大並趨於成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乳製品消費最大的潛在市場。同時也將刺激中國乳製品產量進一步提高。從近幾年乳製品產量情況來看,除2014年產量呈負增長之外,其餘年份都呈正增長態勢。其中,2017年我國乳製品產量達2935萬噸,累計增長4.2%。預計2018年我國乳製品產量將達到3077.9萬噸,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5.65%。

附:

7月27日,“2017全球乳業20強排行榜”發佈。據榜單顯示:進入榜單前十的企業分別是:雀巢(Nestle)、達能(Danone)、蘭特黎斯(Lactalis)、美國奶農(Dairy Farmers of America)、菲仕蘭(FrieslandCampina)、天然(Fonterra)、愛氏晨曦(Arla Foods) 、伊利(Yili)、薩普託(Saputo)以及蒙牛(Mengniu)。其中,雀巢繼續蟬聯榜首,2016年雀巢銷售額高達240億美元。法國達能排名第二,達能公司2016年銷售額為183億美元。排行第三位的是法國蘭特黎斯,2016年銷售額為180億美元。

中國上榜的企業有兩家,分別為位列第八位的伊利,和第十位的蒙牛。伊利2016年的營收達到606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為90億美元。蒙牛2016年營收537.8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為82億美元,首次挺進前十,取代迪恩食品。以下為2017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前十企業名單:

附:2017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

排名 公司名稱 總部所在地 2016年銷售額

1.雀巢(Nestle) 瑞士 240億美元/217億歐元

2.達能(Danone) 法國 183億美元/166億歐元

3.蘭特黎斯(Lactalis) 法國 180億美元/163億歐元

4.美國奶農(Dairy Farmers of America) 美國 135億美元/122億歐元

5.菲仕蘭(FrieslandCampina) 荷蘭 123億美元/111億歐元

6.恆天然(Fonterra) 新西蘭 120億美元/108億歐元

7.愛氏晨曦(Arla Foods) 丹麥/瑞典 99億美元/89億歐元

8.伊利(Yili) 中國 90億美元/81億歐元

9.薩普託(Saputo) 加拿大 84億美元/76億歐元

10.蒙牛(Mengniu) 中國 82億美元/74億歐元

11.迪安食品(Dean Foods) 美國 74億美元/67億歐元

12.聯合利華(Unilever) 荷蘭/英國 69億美元/62億歐元

13.卡夫亨氏(Kraft Heinz) 美國 64億美元/57億歐元

14.明治(Meiji) 日本 61億美元/55億歐元

15.DMK 德國 56億美元/51億歐元

16.索地雅(Sodiaal) 法國 53億美元/48億歐元

17.Schreiber Foods 美國 49億美元/44億歐元

18.Savencia 法國 49億美元/44億歐元

19.Muller 德國 49億美元/44億歐元

20.Agropur 加拿大 46億美元/42億歐元

更多內容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

《2018-2023年中國乳製品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中商產業研究院


伊利和蒙牛的雙雄對峙,是最近十多年中國乳製品市場的基本競爭格局。然而在2017年上半年,這種對峙的格局有所鬆動。根據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蒙牛營業收入295億元,同比增長8.02%。淨利潤11.28億元,同比增長4.7%。

而伊利股份2017年上半年營業收入334.94億元,同比增長11.32%;淨利潤33.68億元,同比增長4.75%。蒙牛與伊利的營業收入差距並不明顯,淨利潤卻僅約為伊利的三分之一。這主要是受蒙牛旗下雅士利和現代牧業鉅額虧損影響,拖累了母公司。

如果僅僅是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這些財務報表上的數據,那是不能說明太多問題的,畢竟哪家公司沒準就碰上個天災人禍,今年業績不行,明年就漲上來了。不過,蒙牛面臨的局面顯然比這些公司更加危險。

對比伊利,蒙牛不僅是營收下滑,公司曾經的一些優勢產品市場份額也逐漸被伊利反超。以白奶市場為例,在2012年以前,蒙牛的市場份額一直壓制伊利。然而從2012年之後,在這一細分領域伊利開始佔據優勢。據興業證券研報,2016年伊利在基礎白奶的市場份額已達到37%,而蒙牛僅為28%。

雙方的對比也反映在股價上。蒙牛在港股上市,截至11月29日收盤,公司總市值是805億港元,摺合680億元人民幣。而伊利在上交所上市,總市值為1746億元人民幣,蒙牛不到伊利的一半。

蒙牛成立於1999年,當年伊利營業收入已高達3.55億,蒙牛作為後來者營業收入只有4000萬,不到伊利的零頭。在2000年——2011年這段時間,蒙牛逐漸趕超伊利。而在2012年,伊利又再次反超蒙牛。

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與兩家公司的管理層是否穩定有關係。伊利的最大股東持股不足10%,高管團隊持股約為8%,與公司利益高度綁定,並且在公司經營中有足夠的話語權。而蒙牛自中糧入住後,高管團隊合計持股只有0.5%左右,話語權被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