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得有些壓力,那樣才顯得真實

生活得有些壓力,那樣才顯得真實

昨天是2018年的第三十個週一。

早上出門時,照例感嘆了一句:新的一週,新的絕望。

到公司後,同事跟我說,她這一大早的,簡直糟糕透了。

“起床晚了,出門太急忘了帶便當;踩著點打卡,沒有時間買早餐;上個洗手間,公司門禁卡還掉進了坑……上個班,每天壓力好大!”

我聽完後心裡暗暗替她慶幸,還好她今天沒有遲到。

因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旦遲到就會發現,這一整天都很可能是不開心的——不僅要扣工資,還要餓著肚子捱到中午十二點,想想都覺得很悲催!

老實說,從小到大,我都是個不太能承受壓力的人。

小的時候,臉皮特薄、自尊心強。

老師和家長只要稍一批評,我準止不住淚水直流。

正因為此,身邊好像也很少人對我說重話、施重壓。

長大以後,雖然我的工作能力不算太弱,但抗壓能力真的不強。

每每遇我不太擅長的活兒時,準能因各種呼嘯而來的壓力,煩躁到不行。

正因為此,我才選擇了現在這家工作毫無重壓、輕鬆自如的公司。

生活得有些壓力,那樣才顯得真實

學會給自己施加壓力,從而更好地向著理想的目標奔去。

沒有加班、沒有KPI、沒有領導盯,這就是我目前的工作狀態。

這種狀態,按理說是毫無壓力、自由自在了吧。

可是很快,我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一個有趣的現象:

工作自由,我每天完成固定的三兩篇公司稿件後,就有半天空閒時間用來恣意寫作,反倒不容易產出高質量的文字。寫作的速度並不快,效率也並不高。

工作量很大,或者其他事物糾纏,我因放不下寫作、心有掛念,每天只能極力擠出時間,反而效率快、思路快。

於是,還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探尋這其中有無規律。

或許,正因為時間太多和毫無壓力,文字才輕飄飄的,更像“為賦新詞強說愁”,離真實的生活面相差較遠,最多也只供閒來賞玩。

而每當壓力和現實適當壓迫時,靈感更容易在一瞬間被擠壓出來,文字也像生活裡的抽絲剝繭,看著通透,對人也更有啟發。

雖然這種結論不能絕對化,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我覺得還是比較靠譜的。

生活得有些壓力,那樣才顯得真實

懂得如何與壓力平衡相處,才是值得我們一生去探尋的功課。

所以,你若問我沒有壓力的生活有多爽?

按照網上流行的回答:酸爽。

以一枚理工科女生的身份,試著從物理的角度進行解析:

壓力太大,物體可能會斷裂活變形,這種損傷往往不可逆;

地球上的每個人,其實都在承受著一定的壓力,比如大氣的壓力,如果驟然卸掉,即使能活,也一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失控和不適感;

而長期沒有壓力,活得輕飄飄,看似沒在雲端,其實最不能低於任何風浪和危機。

誠如米蘭·昆德拉曾說:一切重壓與負擔,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輕鬆”。

昨晚一姐們跟我說,最近她覺得自己過的很不開心。

我說,為什麼呀?我感覺你蠻好的啊,不用工作,大江南北地去浪。

她想了很久之後說,關鍵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的方向在哪兒?我的這樣活的意義是什麼?內心其實好空虛!這比上班的壓力還大,你懂嗎?

可見,當你感到毫無壓力時,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壓力。

在知乎上看討論壓力的帖子時,我還看到了一個經常被用到的詞:壓力均衡。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活在大氣壓下(每個人相當於頂著一個小汽車的重量),卻無明顯感覺,人類卻依然可以在這個世界裡積極明媚、拼命向上的原因。

生活得有些壓力,那樣才顯得真實

生活需要點壓力。

雖然它真的很討厭,總是讓我們煩惱。

其實生活本身是一個沒有什麼屬性的詞,但是最怕它和別的詞彙組合成短句。比如說,“怎麼過上有品質的生活”、“生活在哪個城市更幸福”、“健康生活應該這麼做”。

這類或批判或口號式的東西看多了,就會覺得生活真的可惡,總是讓我們煩惱。

每個凌晨,天還未亮,早餐店的小老闆推著一車菜滿頭大汗的到店門口,這是他的生活;

每個週末,人來人往,理髮店的學徒小工一天要給兩百個客人洗頭,這是他的生活;

每個黃昏,公交司機載著一車鬧哄哄的乘客穿梭在城市中間,卻沒有人陪他說說話,這是他的生活。

……

雖然我們總是吶喊,要過無拘無束的生活。

但是生活真的失去了束縛,未必是一場狂歡。

適當的壓力和勞累,其實更能夠讓我們感覺到生活的質感。

生活得有些壓力,那樣才顯得真實

就像是買彩票中了五千萬,可能會是很狂歡的一種狀態。

然後開始沉迷在物質生活的享受當中。

慢慢地,我們會開始懷疑,我身邊的人對我好,是因為喜歡我這個人,還是因為我的錢?或者開始想,會不會很多人把我看成了沒有品位的暴發戶?

相比之下,有些壓力但是真實的生活,其實沒什麼不好。

下班後,滿身疲憊的回到家裡,飯菜吃起來是香甜可口的,家人相處是彼此珍惜的,就連鄰居家淘氣的男孩,也覺得可愛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