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深山裡的新鮮事 爲宣講扶貧政策村委開會拿大喇叭直播

地處月亮山腹地的荔波縣佳榮鎮深度貧困村拉易村,為將政策傳遞到每戶村民家中,將廣播覆蓋到全村各個村民組。同時對每次村委領導開會進行現場同期 " 直播 ",此舉獲得了村民的廣泛支持。村民們說,這樣的公開方式,既讓他們第一時間獲得了政策和信息,同時避免了一些涉及民生的事項遭遇 " 暗箱操作 "。

荔波深山裡的新鮮事 為宣講扶貧政策村委開會拿大喇叭直播

" 今天我們開會主要討論貧困戶錯評漏評的情況,並向大家宣講扶貧政策。"7 月 27 日,一場會議 " 直播 " 正在進行。村民們有的抬著板凳坐在家門口,有的直接站在路邊,抬頭盯著村裡的大喇叭,像學生認真聽老師講課一般。

" 這般場景,在以前是沒有的 " 拉易村村主任潘敏休說,在他到村裡任職之前,通過走訪群眾發現,村民對村支兩委的所作的工作知之甚少,對扶貧政策也是一知半解。" 村裡的事你們幾個領導定就行了,我們無所謂的 " 村民的話刺痛了他的心,當場面露尷尬。

荔波深山裡的新鮮事 為宣講扶貧政策村委開會拿大喇叭直播

原來,以前村裡開會都是通知各小組組長來開,然後回去傳達會議信息或者是組長上門通知群眾來開會,常常因為各組組長通知不到位和理解水平的不同,信息傳達不對稱,導致群眾不來參加村委大會、群眾理解會議內容偏差 ";" 村民閒談時發現各組傳達的信息不一樣,同是一個村,各組不相同,村民第一感覺便覺得村委在私底下打小算盤,對大家不公平。

這之後,他與村委班子成員進行討論後,決定啟用 " 閒賦 " 多年的調頻廣播,要讓建起的大喇叭發揮作用。有村幹部提出,大喇叭不僅用來傳達政策,還要把村委每次開會的內容全程 " 直播 " 出去,讓老百姓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在討論什麼。

" 村委會第一次 " 直播 ", 我們都被 " 嚇 " 了一跳。" 村民潘開成說,當天一大清早,聽見從喇叭裡傳來村委領導說話聲,他和其他村民一樣認為 " 是不是忘了關話筒了 ",他們好奇地聽完,知道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村委會通過這樣直播的方式將會議內容公佈出來。

靠著大喇叭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潘敏休告訴記者,靠著大喇叭,村裡辦成一件難事。由於受傳統習慣和落後觀念的影響,村民公共衛生意識和環保意識普遍比較差。路上有牛糞,垃圾隨處扔,本來清秀的村寨變成了髒亂差的代名詞。環境衛生怎麼整治,沒群眾參與可不行,頭一件事就是要改變思想。" 建設新農村,衛生要先行;戶戶講清潔,家家講衛生 ",一句句大白話將環境衛生整治好在哪,怎樣整治,對大家有什麼好處,說得清清楚楚。通過大喇叭輪流說,天天說,慢慢有了支持者,黨員帶頭,村民齊心參與。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就此解決,如今,走進拉易村,連小孩子都知道垃圾不能亂扔,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也主動去給路邊的花卉澆水養護。

" 農村思想陣地,你不佔領,其他落後的思想就乘虛而入。過去對思想上有困惑的群眾,很少耐心細緻地做工作,現在,村裡想幹的事,通過大喇叭宣傳好,老百姓都支持 "。潘敏休認為,大喇叭不光發了 " 聲’,更為村裡的發展出了 " 力 "。

拉易村人均耕地面積 0.57 畝,屬於貴州省 " 三山 " 地區的月亮山深度貧困村,全村共 265 戶,849 人,貧困人口就有 121 戶,450 人,佔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拉易村三組組長潘學院說,除了直播評議會,拉易村還創新嘗試給每家每戶建立收入明白卡,群眾收入多少一目瞭然,就貼在家裡顯眼的位置,即方便掌握群眾增收情況,又讓大家形成 " 比富不比窮 " 的自主脫貧思想。

拉易村採取 " 空中 " 和 " 地下 " 相結合的方式 , 通過喇叭會、板凳會、院壩會、田間地頭現身說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 發動廣大黨員幹部將黨建陣地前移 , 講群眾聽得懂的話 , 同時向貧困戶講清楚本地的資源和優勢,以及符合他自身情況的脫貧致富的思路、辦法。引導群眾丟掉 " 等靠要 " 的思想,丟掉 " 比窮不比富 " 的觀念,從而在精神上把群眾重新組織起來,最大限度調動了他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群眾現在聽不見廣播反而不自在,大喇叭已經成了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群眾也變成了大喇叭的‘粉絲’。" 潘敏休打趣地說到。

王永傑 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仁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