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用和姚明比高,也不和愛因斯坦比智商,把握好自己者最聰明的

正文共:1376 字 1 圖

預計閱讀時間: 4 分鐘

著名音樂指揮家舟舟,原名胡舟,智商只相當於普通人的二分之一,換句話說,終其一生,舟舟的最高智力也只能相當於四五歲的孩子。起初,舟舟的父親不厭其煩地教他數數、認字。但無論父親教多少遍,舟舟就是學不會。父親最後不得不放棄,可一個偶然的機會,突然聽到音樂旋律的舟舟,卻展現出了對音樂的特殊天分。音樂像-縷照進他生命中的陽光,激發了他的潛能。舟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差,但形象思維能力卻很強,他靠著模仿,慢慢地學會了音樂指揮!

1999年,舟舟開始第一次登臺演出,從此開始了他的舞臺生涯,實現了許多常人都不敢去想的指揮夢!他走上中國藝術的大舞臺,也走進世界了著名藝術的殿堂,就連美國卡內基音樂廳,美國國家劇院都留下了舟舟的名字。

舟舟的成功便是瓦拉赫效應中典型的例子,瓦拉赫效應指的是: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瓦拉赫效應一詞,其實是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有著曲折的求學路,在瓦拉赫剛上中學時,他喜愛文學,於是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希望他成為一名大文豪,誰料一個學期後,老師給他的評話是:“瓦拉林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

而後,父母只好根據瓦拉林自己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是瓦拉輔既不善於構圖,也不會潤色,不久又得了個全班倒數第一,老師給的評語是:“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多次的打擊傷透了瓦拉赫的心,於是少年瓦拉赫自暴自棄,在學校中成為絕大部分老師眼中不可造就的笨學生。幸運的是,化學老師發現了他的閃光點: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於是建議他好好鑽研化學。

果然,得到老師重視的瓦拉赫變得格外用功,不久,他在同學中成績遙遙領先,被老師評為“前程遠大的高才生”。

從此,瓦拉赫在化學研究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最終在1910年分析天然香油的實驗中取得了成功,從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中國有一句俗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生來都是有所不同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爾德.加德納通過研究發現,人類具備七種智力:語言、數理邏輯、音樂、身體動覺、空間關係理解能力、人際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研究表明,每個人這七種智力發展並不平衡,往往是在某此方面較為突出。所以

避開短處從而找在自己的優勢去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沒有讀完就退學經營他的電腦公司,最後成為全球首富。究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不難發現,他放棄學業選擇自己擅長的軟件行業去創業,就是因為他發現了自己的長處並且對自己的長處堅信不疑,最終真的獲得了成功。

所以,我們不用和姚明比高,也不和愛因斯坦比智商,把握好自己者最聰明的。

內容節選自《那些準到沒話說的心理效應》

我们不用和姚明比高,也不和爱因斯坦比智商,把握好自己者最聪明的

再複雜的人心,在心理學面前也是一片透明,本書以有趣、專業、深入的筆觸,濃縮了73個心理學上廣泛運用的心理效應,用淺顯直白的案例,全新解讀心理效應的深層運用,適用於商業談判、職場溝通、人際交往、家庭教育等各種領域,也是認知自身、掌控情緒、規劃人生的啟蒙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