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健康的房價應該是當地每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能買當地一平米的房子,你怎麼看?

用戶95688322277


商品房屬於商品,是商品肯定追逐利潤。每個人的收入不同,而且每個樓盤的質量,設計,公共設施都不同,每個房子的戶型,樓層也不同。一刀切的定價方式肯定行不通,也不現實。房價貴的主因是土地貴,稅收貴,其次是人工材料,融資利息。房價的定價來自以上幾個方面的綜合,並不可能根據當地收入水平的多少倍來定價.。


飛哥向錢衝之苦逼70後


題主完全不懂得什麼叫商品房,同時更不懂得商品房的定位是什麼。所以就不要提房價應該是多少了。

首先搞清楚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商品房是商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怕你們看到最後又忘了,商品房是商品、商品、商品。

商品的定價是由加工商品以及出售商品的服務商定的,不是由“你認為”“他認為”定的。

這就跟你是個賣煎餅的,你一個煎餅賣3塊錢,旁邊一個人說:你應該賣1塊。另外一個人講我收入才兩毛你應該賣兩毛。可笑不?他們誰懂得你每天需要幾點起床開始加工,他們誰懂得你需要購買多少原材料,他們誰懂得你每天要經歷什麼樣的惡劣天氣,就隨意給你定價?

我們再來看商品房。商品房的土地價格逐年提高,留意新聞的都能看到,每年都有新的地王拍出來。商品房的稅收多達三四十種,哪個行業需要繳納這麼多稅收?建築原材料的技術和成本每年都在增加,每個買房者都會問你家用的是什麼材料。而房地產從業者的工資比其他行業也高。請問所有的成本都在增加,房價怎麼降低?

再請問開發房地產的人是商人還是慈善家?商人做企業的目的是賺錢還是賠錢?

這是最基本的邏輯道理,你們難道這都看不明白?看不清楚?

還整天異想天開的認為房價可以降低?你們去看看中國所有的城市,去仔細看看,看看開發商是不是寧願讓樓盤爛尾,都不會降價出售。這是最基本的商業邏輯,就不需要在這裡過多解釋。

商品房的定位

商品房從剛剛誕生定位的消費人群就是高收入人群。1979年中國第一個商品房東湖新村誕生,售價每平米700元,當時全國平均月工資40-60元不等,買得起嗎?一年的工資才夠買一平米。所以商品房自出現起,沒有老百姓會想著去購買,當時都是那些所謂的“萬元戶”去買房,而且還都是偷偷摸摸的。

直到按揭貸款由中國香港引入內地,才使得老百姓有可能在有生之年買得起商品房。

商品房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奢侈品。

那麼買不起商品房的人怎麼辦?

收入低的家庭可以申請購買經濟適用房。家庭成員如果不具備勞動能力的可以申請廉租房。商品房本身就不是給收入低的家庭設計的。

那麼肯定有人會問我申請不到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啊。是的,那你認真想一想你申請不到的原因是什麼?你申請不到跟開發商有什麼關係?我說過了開發商就是為了賺錢才開發樓盤的,他需要繳納鉅額的土地費用和稅收,這是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不需要繳納的。

總結

希望你認清一個客觀事實,開發商開發商品房的目的是賺錢不是賠錢。開發商是商人不是慈善家。開發商開發樓盤需要繳納鉅額的土地費用和稅收。開發商寧願樓盤爛尾也不會低價出售。開發商永遠不會因為購房者覺得價格貴而降價銷售。如果開發商品房以後沒有了市場和購買力,那麼開發商就會把資金投入到其他行業中去,繼續賺取老百姓的錢。就如當今我國房地產企業前20強裡,一大半的企業都不是做房地產起家的一樣。這就是客觀事實。


西一安鮮


其實不是當地每個家庭,而是買房的客戶群體。

對於沒有旅遊業的小城鎮,買房的基本只有當地居民,買房群體和當地家庭基本重合,實際上房價和居民的收入基本相當。

對於大城市和旅遊城市,買房的人當地和外地的富裕群體,而不是當地全部居民,房價和購房群體而不是當地居民的收入相當,城市越大、發展越好、環境越好,房價相比於當地居民平均收入高的約多。



我的回答就是有錢了該買就買。說個事實,高層說房住不炒。2017年12月八線小破縣城邊角處房價3500一平沒人要,2018年7月,同樣地點房價4500買不著,賣家還在猶豫!呵呵呵!房住不炒理論很神奇!


草野俗客


在縣城的話一個家庭一個月收入能買好幾平,在一二線城市一個家庭的收入不一定能買一平方。這才是健康的。因為大城市資源有限,一個省只有一個省會,不會讓所有人都能輕鬆買到房子享受城市的各項資源。這是很合理的,要不然城市不是擠爆了


易居房友丶鄭州居和


這話說得太沒根據了,一點道理都沒有,照這樣的理論,房子都不值錢,每家每戶都買得起。

房價的多少很大一部分是由市場的需求來決定的,不是由當地每個家庭的收入來決定。


麻辣牛肉火鍋多加牛肉


要是有標準就好說了,純屬扯淡的理論,每個家家庭一月收入,有的一個月幾十萬,有點一個月一兩千。


賣十幾萬/平,窮人家庭買不起。賣2000/平,估計窮人買不到。


所以關鍵還在保障性住房的供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