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都是養出來的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導,長期從事犯罪心理研究,被稱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這樣的犯罪心理學家,最近卻頻繁在媒體上開講育兒知識:

《家長注意,孩子學壞了一定是這方面出問題了》

《孩子在商場哭鬧要玩具,走不動怎麼辦?》

《孩子一歲半之前,再苦也要自己撫養》

《孩子的暴力人格形成於童年時期缺少愛,必須早一點重視》

......

原來在多年的工作中,李教授發現血淋淋的案件背後,都是一個個因為撫養不當而造成的扭曲靈魂。

罪犯,都是養出來的。她把罪犯分為以下幾類:

家庭殘缺類罪犯

這類人不常見,但卻很可怕。李教授說:

這類人早年正常,所謂正常就是老實巴交,也能有禮貌或者是去上學,但第二個特徵,就是家庭有殘缺。

不幸的家庭有各種各樣的不幸,有的是父親吸毒、酒鬼、不負責任,有的是媽媽是精神病人,或者媽媽也生活艱難,沒有文化等等。

這些家庭中,孩子被生下來時,他的生活是非常可憐的,自生自滅的。

罪犯,都是養出來的

河南連環殺人案案犯黃勇即此類典型。

黃勇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根據他自己所述他在家中的地位可以用“多餘”來形容,平常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

2001年到2003年短短兩年間,他把自家的軋麵條機機架,改裝成殺人機械,取名為“智能木馬”

然後到網吧、遊戲廳等娛樂場所,以去家裡玩遊戲、資助上學等為由,誘拐了17名青少年回到家中。

再騙他們躺到“智能木馬”上,折磨他們,最後,用布條把他們勒死。

這類罪犯犯罪動機非常簡單(尋求刺激、認同等),但是手段極其殘忍。

罪犯,都是養出來的

為何他放過了第18個孩子?(孩子父母報了警,警察才把他捉獲歸案)

根據相關採訪,得知黃勇折磨夠這位孩子,準備殺他時,孩子哭著求黃勇:

“求求你不要殺我,你也有爸爸媽媽,如果他們回來找不到你,他們會多傷心啊,他們老了怎麼辦啊。”

黃勇回答:“我們家人從來不管我的死活,我死了,他們都不知道吧。他們才不在乎我!”

孩子馬上答到:“叔叔你不要殺我,你不嫌棄,把我認作乾兒子吧。等你以後老了,我來養你。我們一起生活,好不好?”

正是這句話救了這孩子,可能是殘存的道德感被倖存者激活,也可能孩子的話,讓他感受到從未體會過的溫情,最終他將孩子放走。

李教授說,黃勇的父母,一直外出打工,從未給過他陪伴。親情的缺席,使他的性格出現了嚴重的畸形。

黃勇,是殘忍,也是可悲的。

他缺乏最普通的資本——家人的親情,只能孤獨地活在自己構建的扭曲世界中,無人救援。

缺陷人格類罪犯

這一類罪犯在生活當中較為常見,他們的特徵是:

早年心理正常,因為他的家庭是完整的,他有愛他的爸爸媽媽,甚至還有爺爺奶奶,還有更多的人。

所以,他從小是有寵溺撫養背景的。因為寵溺背景,所以表面上他給人呈現的是很好的東西,其實性格上是有缺陷的

罪犯,都是養出來的

這類罪犯典型則是北京滅門案案犯李磊。

2009年11月23日晚,李磊將父母、妻子、妹妹和兩個兒子共計六人殺害,最小的受害者不足2歲。

審訊中,警察問李磊為什麼要這樣做,李磊的回答是:父母管教太嚴,妻子爭強好勝。

李教授認為:“若從小就在父母跟前長大,他不會覺得父母什麼時候管得嚴,什麼時候管得松,所以李磊兒時可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家在農村,身為李家長房長孫的他自然受到萬般寵溺。”

最令人驚詫的是,殺人後李磊並沒有尋找藏身之處,而是選擇去三亞旅遊,被抓住後,還說:“三亞真好,如果有來生,還要來三亞。”

殺了人後,還有心情享受,對於此類人來說,藏起來是痛苦的,是需要忍的,他們忍不了,必須揮霍。萬般寵溺最終帶來了嚴重的性格缺陷。

心結類罪犯

此類罪犯的特點是:

一個人都活了二三十年,一直正常,沒有不良行為的,突然出現嚴重的暴力犯罪,往往跟心結有關。

罪犯,都是養出來的

例如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殺人案。

一個朋友口中溫和安靜、受過良好教育、讀藝術的大學生,為什麼會在完全沒有預謀的情況下,突然殺害一個人?

並瞬間完成連扎8刀的動作。

李教授分析這和他長期以來的鋼琴訓練有關,這樣的分析使得很長時間網友都嘲笑謾罵這位犯罪心理學家。

我從柴靜採訪藥家鑫父母的過程中,發現這種分析的科學性。

藥家鑫幼年時,父親隨軍在外,讀幼兒園時開始按母親要求學琴,母親一個月工資五十塊錢,三十塊交上課費,學不會就用尺子打手,一邊打藥家鑫一邊哭,但不反抗,他媽媽說“他也知道多學一次得多少錢”。

藥家鑫在庭審時說:“從小,上初中開始我就特別壓抑,經常想自殺,因為除了無休止練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覺得別人都很快樂,我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當他撞傷張妙,並且發現她在記車牌時,極端的恐懼像鑰匙一樣,打開了他心門,早年潛意識裡的憤怒像魔鬼一樣,控制住他。

他彷彿又回到小時被摁在鋼琴跟前練琴一樣,心裡充滿了委屈、痛苦,所以,他發瘋似連紮了8刀,就像小時候心情鬱悶砸琴一樣。

大多數經歷創傷的孩子,會把恐懼壓抑,當下或許表現得若無其事,但就像是吃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釋放。

李玫瑾的育兒建議

罪犯,都是養出來的

無論是早前的馬加爵,還是之後的藥家鑫,林森浩,李教授都稱呼他們為“孩子”

李教授說,這樣稱呼不是為了給他們“洗白”,而是這些年輕罪犯,讓她想起了襁褓中的嬰兒。

嬰兒本善,為什麼最後會成為了邪惡的製造者?!

在多年研究中,李教授發現了“早期教育”、“心理撫養”的重要性,她認為再怎麼強調早年撫養,也不為過

於是,她開始了育兒科普路(李教授部分育兒觀點尚存爭議,我摘取被廣泛認同觀點與大家分享):

1、注意聆聽孩子關於ta自己的事

家長關心孩子,不僅僅要用眼“看”,而且要用耳“聽”,即鼓勵孩子多談自己的事,透過“聽”到他的心聲從而正確引導孩子。

2、鼓勵為主、批評為輔

鼓勵是孩子進步的動力。犯錯時,我們也須批評,告訴ta錯誤的原因。

3、擁有一顆童心

和孩子在一起,像孩子一樣的和ta玩,融入ta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不隨意敷衍ta。

4、家庭撫養不止是物質的,更重要是心理上撫養

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長輩帶孩子不如自己帶孩子。

5、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給孩子自主的選擇權, 一個從小沒被尊重的,沒有感受快樂的人,他很難有健康陽光的心態。當ta不被尊重,又怎麼會自尊?

6、防止孩子嬌氣,小時候要學一項體育運動

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運動的習慣,不是運動的愛好,而是習慣。從小讓他學會一項運動。體育有兩個優點,一就是人在生長過程中,神經系統需要運動來發育,第二他在運動發育過程中其他方面也會更加協調。

.......

犯罪學上有句名言叫:“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

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性格和環境可以。

用家庭和諧,科學管教,愛與尊重,給孩子一個美好而自由的靈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