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面試踩過的坑

總是到了這個時候,才會好好反思職場失敗的教訓。雖說原因是錯綜複雜的,但至少在我身上不得不承認源頭還是有些問題。之前我總是認為只要大方向過得去就不妨嘗試一下,不同公司總會有不同風格,但經驗積累多了自然能識別、會提升,卻沒想到畢竟這是佔據最多時間的一項活動,一些微小的因素就影響到了每天生活的整體狀態。但還是不能說這個想法是錯的,因為有了前面的積累,才有了痛苦的領悟。

這篇【薦識】回到找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面試。

那些面試踩過的坑

除了剛畢業那會瘋狂投簡歷找工作,後幾次都是刷新了下簡歷就接到不少面試電話,於是就順理成章地找到下一份工作,所以在這一環節可以說我處於被動地位,總是被挑選的,而不是在仔細瀏覽了招聘單位的用人需求覺得自己符合並感興趣才投的簡歷。因此在前去面試時除了電話通知裡知道我將應聘的崗位名稱外,基本就是兩眼一抹黑地去了,其實這樣的安全隱患還是挺大的。

不過招聘基本就是個信息不對稱的遊戲,沒有在這個公司裡親身感受過誰知道水有多深。所以基本只要有邀約,我都當做積累面試經驗去了,感受一下不同公司的氛圍環境,但還是有很多點在重複犯錯誤。

那些面試踩過的坑

1、最重要的三個人

一般去一家企業面試,我們都會遇到三個人:前臺、HR和你的潛在老闆,這三個人無一例外需要特別關注,而我此前都沒考慮太多。

前臺和HR都是你能瞭解到一家企業專業度的第一面鏡子,而這個標準又是通用的,所以你不會有太離譜的評判。前臺不一定要很漂亮,但應該有禮貌和熱情,我是遇到過很多次跟前臺說話,對方眼皮都不帶提一下的,可能其它瑣碎工作太多,影響的卻是外界對公司的第一印象。我遇到過的最好的前臺,是在我第一天入職時已經能叫得出我名字,雖然只有面試時的一次接觸。

前臺不行也就罷了,HR還荒腔走板那基本可以考慮要不要加入這家公司了。如果HR和你有交流,那可以從她的提問中看出她的專業度。一般HR還會把你帶到所應聘的部門,就能看出這家公司部門間的交流是否順暢。有過一次等部門領導將近一個小時,還有一次乾脆說領導開會不見了,我想即使領導再請我去我也不會考慮了。

再說部門領導,那就是最最重要的一個人。你必須在短短的面試時間內有這樣的判斷,就是你喜不喜歡這個人,如果真是非常討厭的類型,那無論是多牛的公司多高的待遇你都應該三思一下。想象一下,一個能主宰你這一段職場經歷的人你跟他溝通交流都有障礙,或者即使你想拍他馬屁都拍不下去有多糟心。而我這裡說的判斷,不僅是工作上的,更是人品上的,這兩者是同等重要的。

那些面試踩過的坑

2、問清工作細節

應該要記住面試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僅公司挑我,我也要挑公司。而面試的時候一般都是公司一方提問較多,面試者都是回答的角色,但這對於本來信息就不對稱的情況更為不利。

每次到了被問到“你還有什麼問題嗎”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是福利待遇、培訓機會這些重要但不是核心的問題,我現在意識到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問清楚你可能會面臨的工作內容和強度,或者說能窺探出前一任離職的原因在哪裡,越詳細越好。我想如果能看出這個工作強度極大、領導或者客戶非常不好溝通此類的原因,那麼就要小心了,一般你進去馬上就跳坑,這時候能找到在職或者之前在這裡工作過的人瞭解一下就太有幫助了。

而讓老闆講解工作內容也能看清他是否有清晰的思路,我就真遇到過說不清楚的,總之我聽了半天也沒搞懂以後的工作會是什麼樣,這裡面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這個老闆是高高在上的,只管指揮從不務實,還有一個就真是工作能力問題,一是這個公司業務本來就是不清晰的,二是他都做到領導了也沒能學會。

那些面試踩過的坑

3、不打無準備之仗

與之前隨波逐流的心態不同,如果想要找到稱心的工作,那沒有相應的準備是不行的。

從投遞簡歷到面試準備你需要清楚瞭解到公司的規模、業務構成、崗位要求、企業文化,然後據此去推測你在面試中遇到問題給出的解答,就像簡歷不是一份打天下一樣,你的面試回答也應該是因公司而異的。而更容易忽略的一方面就是通過相關的人去了解真實的內幕,因為太多公司的實質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樣,你至少要知道有哪些坑等著你跳。

而可惜的是我們的大學教育是沒有求職輔導這一環的,更別說教你面試細節了,如果不是做HR的我們很少會旁觀別人面試的情況,所以只能靠自己一次次折騰的積累了,在網上多看一些面試回答的技巧也是極好的。

那些面試踩過的坑

4、把眼光放大一點

我覺得我目前對一份工作好壞的判斷應該是挺主流的,看重的是大品牌大公司、薪資高、福利待遇好、離家近。但對於物質利益不是太敏感的我來說,好像有更多重要的東西。

公司是否處於一個上升期有成長的行業內;

工作是否有趣、有挑戰性;

公司是否鼓勵創新與平等;

公司人際關係是否融洽;

工作成果是否造福於人……

我覺得要以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作為職業有些難,但至少從事這一份工作是能產生快樂的,再退而求其次應該是有成長的。而公司與員工也應該是一種互惠的關係,純金錢方面因為公司有規模效應總能沾光,而它該給予員工的就是關懷與扶助,說到底是一種資源的分享。所以任一單方的吝嗇都會帶來另一方的反擊。

而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我總覺得我是越來越缺少那股勁,那些每天早晨上班路上路過的飯店或理髮店門口打雞血地呼喊著口號、跳著操的小弟小妹們的那股幹勁,現在也該去找回來了。

那些面試踩過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