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共建中國矽谷

粵港澳大灣區提出要建立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國內傳統的高科技中心城市,深圳,自然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麼香港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深港作為大灣區的兩大龍頭,又該如何共同下好這盤棋?

提起深圳,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華為,騰訊,比亞迪這些高科技技術公司,它們代表著深圳,成就了深圳過去的輝煌。

但是近年來,深圳已經很少再湧現出像華為這樣公司。

今日頭條,美團,小米等等這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大都來自一個地方:北京中關村。

近期發佈的國內獨角獸的調查數據顯示,總部位於北京的獨角獸有61家,上海有29家,杭州有18家,深圳有11家,國內其他城市共17家。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共擁有中國大陸約66.2%的“獨角獸”公司,而深圳僅有區區的11家,排名位居上海,杭州之後。這與深圳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地位相去甚遠,在創新這件事上,深圳可以說是贏了過去,但輸了未來。深圳還缺乏創新的土壤,缺乏培養原創精神的能力。

深港共建中國硅谷

“硬件之都”更多是一種溢美之詞,也侷限了深圳的發展眼光。

深港共建中國硅谷

對標硅谷,深圳始終缺乏底氣,不僅僅是因為“硬件”的限制,更多的是因為深圳缺乏原創精神,缺少國際視野,缺乏一流的大學和人才。

深圳缺少的這些資源,其實身邊就有,近在咫尺。

說的就是香港。

這裡擁有國際一流的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擁有國際性的創新人才資源。就拿近年來火熱的人工智能技術領域,香港科技大學排名位居全球前列。根據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 Emery Berger的CSranking排名,香港科技大學(HKUST)人工智能領域綜合實力全球排名第15位,在亞洲位居第三。

深港共建中國硅谷

最近國家提出支持香港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很多人不免擔心深圳作為國家科技中心的地位受到影響,其實大不可不必。香港擁有一流大學,一流的科研實力和人才,以及國際性的金融中心,而深圳則擁有完備的產業基礎和佳應鏈,香港和深圳可以說天作之合。硅谷成功所具備的幾大要素,產業基礎,創業精神,眾多問的風投機構,深圳都不缺少,唯獨在國際人才和創新技術方面是短板。

深港融合是大勢所趨,深港攜手一定是雙贏。

大疆創新就是成功的典範。大疆創始人汪滔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深圳創業,短短數年,就已經成就了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的統治地位。他的成功,源於港科大,在這裡,他獲得了知識和技術,創業期間也得到了學校老師的幫助。

港科大之於深圳,正如斯坦福之於硅谷,人才,知識和團隊都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可以做的,遠不止這麼多,它還可以提供國際融資,培養企業的國際視野。

總之,只有深港攜手,才能共建“中國硅谷”,成就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