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了1.5億做慈善,賺回33億,又做好事又賺錢,可以說很完美了

捐了1.5億做慈善,賺回33億,又做好事又賺錢,可以說很完美了

本文共計1781字

讀完預計佔用您3分鐘時間

捐了1.5億做慈善,賺回33億,又做好事又賺錢,可以說很完美了

研究員在上週的直播中分享了跟著北京老大爺第一次冬泳的經歷,這些老當益壯的大爺們實在讓研究員佩服佩服,趁著冬泳跟他們討教了不少關於怎麼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這週四的直播,研究員延續健康話題,和大家分享醫療方面的最新動向。

我敢肯定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身體健康還有錢嘛。這讓研究員想起了一種有別於傳統慈善的新型慈善模式——風險慈善,它做的事情呢,通常是既幫助了別人保持健康,自己還有可能大賺一筆,人生還能有這麼圓滿的事情,簡直完美。不過顧名思義,也是有風險的嘛。

捐了1.5億做慈善,賺回33億,又做好事又賺錢,可以說很完美了

風險慈善的模式是借鑑風險投資的方式來運作公益慈善機構,把捐贈視為一種“投資”,要求捐贈對象產出最大的效益,這裡面既包括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戰略意義,這也讓捐贈對象肩負的擔子非常重。

但咱們也別嚇著了,捐助對象不是一個人(企業)在戰鬥,風險慈善機構也會給捐贈對象提供財務資助和管理、技術方面的支撐,雙方既是捐贈與接受的關係,更是合作伙伴的關係。這種模式也使得它的投資回報週期通常比較長,一般在3-6年之間。

而風險慈善最近再次進入大眾的視線,是不久前美國正式批准了全球第一個CAR-T細胞療法上市。這個如同“定向巡航生物導彈”般的新療法標誌著人類攻克癌症邁入了基因細胞治療時代。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治療方法,有人把它視為不亞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突破,也有人因為他副作用明顯而提議暫停臨床應用。

不過總體來說,這個新療法還是得到了不少權威機構的認可, “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醫療創新時代,我們可以改造自己身體的細胞,讓他們攻擊殺死癌細胞。”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委員長Scott Gottlieb如是說。

這項療法由全球最大的製藥公司諾華推出,治療費用高達47.5萬美元,不過我們看到的諾華,只是完成了臨門一腳。在47.5萬美元療法誕生的背後,是科研機構和慈善基金,長達20年、耗費數以億計美元的投入。

這項由Carl H. June博士研發的細胞療法技術一經公佈,他的電話便被各大基金公司和生物醫藥公司給打爆了,風險投資基金想讓他創業成立公司大賺一筆,但他最後選擇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把這項技術賣給諾華,對他來說賣給大製藥公司能讓療法以最快的速度商業化,療法早一天上市,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他不在乎少賺多少錢,讓患者得到最快的治療就足矣。而就在June博士拿到諾華的2000萬美元的前幾天,他還在為科研經費發愁,差點就進行不下去了。

捐了1.5億做慈善,賺回33億,又做好事又賺錢,可以說很完美了

不過這種捉襟見肘的處境對June博士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如果不是靠著兩個私人慈善組織的長期捐贈,這項研究早就進行不下去了。為此,他專門給這兩個私人慈善組織寫了感謝信,這兩個組織分別是癌症基因療法聯盟(ACGT)、白血病和淋巴瘤協會(LLS)。其中白血病與淋巴瘤協會資助了他將近20年,金額超過2000萬美元。

在這個案例中,慈善組織並沒有獲得商業回報。但2014年,美國的另一家慈善基金CFF,在過去10多年的時間裡,資助了1.5億美元給Vertex製藥公司,不求財務回報,只為支持創新藥物的研發,卻意外獲得了高達33億美元的專利費收入。

這樣的故事和回報,即使在風險投資領域也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了。風險慈善的本質就是,在很多有價值的基礎科研項目無法獲得投資和政府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明知有可能血本無歸但還是認準了一個可以造福眾生的領域,堅定不移地給予支持。

捐了1.5億做慈善,賺回33億,又做好事又賺錢,可以說很完美了

在這裡研究員要跟大家說明一下風險慈善與傳統慈善的本質轉變:

一,從廣泛的給予轉變到有目標的投資。給予是一種“消費”,錢會花完,而投資會有產出,會治本。任何社會問題的解決,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錢還是有可能打了水漂,這和風險投資有點像。

二,更專業的團隊和系統性研究。傳統慈善組織最多的是志願者、行政人員。而風險慈善則需要最專業的團隊。在白血病和淋巴瘤協會的顧問中,有1946年第一個研究化療的William Dameshek和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George H. Hitchings, E. Donnall Thomas 和Michael Bishop),他們都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的專家。

三,更注重項目執行的人和組織。如果一個團隊和組織可以持續產出,如同June博士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中心,風險慈善會持續支持,哪怕短期沒有任何產出。

四,對基礎學科創新研究的持續性投入。基礎學科研究是社會獲得重大進步的基礎。在基礎研究嚮應用研究轉化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研究力量,但是商業機構不敢投資,政府資金不會資助,在這個點上,風險慈善基金就能有所作為。

風險慈善家史華茲曾經說過,捐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開支票很簡單,更重要的是參與,貢獻出自己的商業智慧和積累的人脈資源。風險慈善就是以冒險精神去支持創新性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更似“授之以漁”。

捐了1.5億做慈善,賺回33億,又做好事又賺錢,可以說很完美了

【今日互動】

你認為哪種慈善方式更值得推廣?

關於慈善到底該如何做,研究員和女神院長有過討論,單純資助病人,可以快速解決個體實際問題,但從社會角度,治標不治本。而這種資助一種病的創新科學研究的風險慈善方式,比起直接捐錢給病人,有濟眾生的意義,投入很多但收效很慢,怎麼平衡,值得探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