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美國還早20年,1878年,中國就成立了第一家私募基金

比美國還早20年,1878年,中國就成立了第一傢俬募基金

比美國還早20年,1878年,中國就成立了第一傢俬募基金

本文系作者在喜馬拉雅的《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系列講座文本

01

金融對於個體的重要性已無需多言,今天我要說的是,金融對於拯救國家來說也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從金融的視覺去重新梳理、解讀一段關於左宗棠西征的歷史。

左宗棠從1866年起率領湘軍,用了14年先鎮壓陝甘回民起義,後收復西域新疆全境。

但其實如果左宗棠不是在戰爭融資上做了一些創新,他的西征之路恐怕還要坎坷很多。因為在這場戰爭中,他面臨著嚴峻的軍餉不足和不穩定的問題,沒有軍餉何以凝聚軍心。沒有軍心,勝利也就無從談起了。

咱們來看一下他都做了哪些金融創新。

比美國還早20年,1878年,中國就成立了第一傢俬募基金

02

這得從左宗棠所處的時代背景說起。

從古至今,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常規的稅收都有固定的用途,要改變是很難的。就像現在如果我們要財政部改變存量開支,難度可想而知。

而什麼時候發生戰爭、戰爭會持續多久,需要用多少錢,這些都是我們無法事先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各個朝代都為戰爭融資這事兒頭疼不已。

在清朝,突發戰爭所需的軍費開支主要通過幾種方式獲得:

一、日常開支省下來的銀子

從朝廷到地方督撫都會通過儘量節省開支來多存銀子,以備不時之需。但這個辦法在清朝並不怎麼有用,因為本來政府也沒多少剩餘的收入,而且,其實存錢也很難規避未來的風險。

二、賣官

一般賣的都是虛職,像翰林待詔之類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賣知縣這類有實權的官職。

賣官的收入在各省的戰爭支出中佔比還挺高的,三年的鴉片戰爭所花的軍費開支中,賣官收來的錢能佔到23%。而鴉片戰爭結束後的十年,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赤字中,高達46%都是靠賣官的收入來填上的。

比美國還早20年,1878年,中國就成立了第一傢俬募基金

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可能不太能理解賣官這種現象。但其實這也是政府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的不得已之舉。畢竟如果國家都沒了,也就啥都沒了。

從這一點來看,正好可以說明金融市場的重要性,如果清朝有發達的金融市場,那也許就不需要賣官了。

三、協餉,財政收入跨省調配

我們都知道,一旦有戰爭,在戰場所在的省份軍費支出肯定要大很多,很有可能自己負擔不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別的沒有戰爭和一些富裕省份的幫助。

像西部這些省份的財政收入少但軍費開支高,那肯定就是收協省份了。比如山西、山東、河南就是陝西和甘肅的主要協助省份。而四川、雲南、貴州通常接收江西、湖南、湖北的協助。

在康熙、乾隆年間,包括19世紀上半期的時候,這個體系運行得都還不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1851-1864年這場太平天國內戰由於涉及到的省份很多,對既有的戰爭開支體系的衝擊很大。

一方面,以前賣官位是戶部的特權,省級層面即使賣也是在本省轄區內賣,但是太平天國期間這個規矩開始混亂,安徽的皖軍跑到湖南長沙去賣官位、搞皖捐。

結果,在1867年,當時的湖南巡撫劉崐向朝廷抱怨,要求安徽從湖南撤回它們的捐局,而安徽巡撫英翰也不示弱,向朝廷訴說他們的苦難。

最後的解決辦法是,同治皇帝下令維持現狀,可以跨區域賣官!這就打亂陣腳了。

另一方面,協餉支持也遲遲不能到款,因為誰都面對著經費挑戰。

03

1866年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帶領湘軍接手鎮壓陝甘回亂。他的軍費挑戰有多大呢?

我們可以看看,左宗棠在1873年成功平息陝甘回亂之後,提交給皇帝的《懇改撥餉,以固軍心折》,他在回顧自1866年以來軍費不足的困擾時,說“起初一年尚撥兩月滿餉。嗣後一年撥一月滿餉,至今一月滿餉尚無可發,軍心不問可知”。

接下來,左宗棠籌備進一步西進收復新疆,提出800萬兩銀子的年度西征軍費預算。

朝廷對此極為重視,向為西征軍提供協餉的各省、海關發出指令,限期將所欠協餉盡數解交甘肅前線。但無論朝廷措辭多強硬,都不能緩解西征經費的困境。

怎麼辦呢?我們看到西征軍未來有協餉收入,只是這些未來收入總是拖欠,也很不穩定。那麼,這些未來收入怎麼可以轉變成今天能花的錢呢?而且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軍餉不穩定,左宗棠就無法穩住七八萬軍心。

也就是說,如果能把未來收入一次性借到今天,不僅軍費大增,而且經費會很穩定。

但問題是如何借?找誰借?

在中國歷史上,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齊國,也是為了戰爭融資,管子說通了齊王向殷實之家借錢,可是,戰爭勝利之後齊王賴帳。所以,後來沒有人相信朝廷的承諾了,中國就一直沒有發展出國債或公債市場。

如果左宗棠是明末崇禎皇帝的武將,那他的西征勝利前景就難說了。好在他是在晚清,上海金融市場已經有一定規模,尤其洋行融資能力很高。

胡雪巖是左宗棠的好朋友,胡跟當時的上海金融界非常熟,認識當時的匯豐銀行,也知道現代金融市場怎麼運作。雖然到晚清,朝廷內外對借錢花還是完全不認同、不接受,但經費困局是實實在在的。除非清廷不再西征、放棄西域,否則就無其它辦法。

在胡雪巖的幫助下,左宗棠選擇了“華洋借款”融資。1875年借洋款249萬兩,1877年分兩次從匯豐銀行共借800萬兩。在第二次借款後,左宗棠就向胡雪巖提議,採取公司制的辦法成立銀行,向華商融資借款,以免手續之繁瑣。1878年,左宗棠正式向朝廷奏報成立了乾泰公司,並提出向乾泰公司借款350萬兩這也是左宗棠的第三次借款。而乾泰公司可以算是中國第一家有限合夥私募基金了。

這三筆借款年息最低10%,最高18%,比當時中國民間借貸普遍為20%以上要低不少,而且借錢金額之大也是那時國內華商市場難以承受的。

有了這些借款後,左宗棠停止賣官。金融結束了持續多個朝代的陋習。

那麼,借款對左宗棠有多重要呢?

在1874-1880年間,西征軍費總開支5100萬兩銀子,其中2000多萬兩是通過華洋借款得到的,是軍費開支的第二大來源。由此,我們看到,如果不是通過“透支未來”借錢花,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也許會完全不同。

04

當國際、國內動盪導致財政能力削弱的情況下,左宗棠利用金融市場,以未來協餉收入、關稅作抵押,向華商、外國銀行借款,為西北作戰提供穩定軍餉,穩住了幾萬大軍的軍心,保證了清王朝對西北邊疆的控制與治理。

從左宗棠的故事裡,可以看到融不只是一堆金融工具,而是提供一套分析框架、思維方式,讓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歷史。

我們總結一下要點:

第一,中國從管子以後,基本停止靠借貸解決戰爭開支。這不僅使金融市場難以發展,而且使處於財政挑戰下的王朝難以生存。

第二,左宗棠在軍費壓力之下,選擇了“透支未來”的債務融資、放棄賣官,為他的西征歷史功績奠定基礎。

他的金融創新雖然在今天來看很簡單,但在當時是很艱難的,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上,他都面對巨大壓力。

他的西征成功也為今後靠金融為戰爭融資開闢了新路。

比美國還早20年,1878年,中國就成立了第一傢俬募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