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烏司機」:烏鴉竟會和死去同類交配

動物界“烏司機”:烏鴉竟會和死去同類交配

圖注:一隻烏鴉正在和一隻死烏鴉進行交配。(圖/凱利·斯威夫特)

2015年4月, 凱利·斯威夫特(Kaeli Swift)把一隻死烏鴉丟在一顆櫻桃樹旁,然後她就都在一邊等待著。

斯威夫特在華盛頓大學專門研究鳥類行為,她之前曾解釋過烏鴉會聚集在同類屍體的四周來進行“葬禮”。現在,一個攝製組專門來捕捉拍攝這種行為。

斯威夫特還在等著,這時,有一隻烏鴉落在了附近的樹枝上,凝視著地上同類的屍體,這彷彿是在暗示著上文中介紹的“葬禮”稍後就會開始。樹上的這隻烏鴉並沒有發出叫聲,相反,它飛了下來並接近地上的死鳥。令斯威夫特完全沒有想到的一幕發生了,烏鴉垂下翅膀、豎起尾巴,昂首闊步地走進屍體,而烏鴉只有在交配前才會做出這些動作!果然,活烏鴉騎到了死烏鴉的身上……

烏鴉和大多數鳥類一樣沒有陰莖,因此它們無法進行插入式性行為,而是簡單地把尾巴下方的洩殖腔對準雌性的生殖道。但是因為死烏鴉是腹部著地,平趴在地上,因此交配不方便進行。“這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站在紙板上的兒童想要撿起紙板一樣,”斯威夫特說道。“這隻活烏鴉笨拙而又劇烈的移動著。”

本週,斯威夫特在一篇博文中將烏鴉的這種行為稱作戀屍癖。而與此同時,攝製組有人認真地問斯威夫特,“那隻活烏鴉是不是在給死了的同類做心肺復甦?”斯威夫特和這項研究的指導約翰·馬祖洛夫(John Marzluff)相互一視,然後都衝著提問的人搖了搖頭,說這是在交配。斯威夫特和馬祖洛夫也很驚訝,但隨後他們開始計劃試驗,他們想弄清楚烏鴉戀屍癖到地有多普遍,以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做這種研究,除了科學家,還有更好的人選嗎?”斯威夫特說道。

幾世紀以來,人們就已注意到烏鴉、渡鴉、松鴉和其他相關的鳥類會關注死去的同類,這些鳥類會發出警報信號,或者把其他同類聚集到現場。參照人類對死亡的悲傷態度,我們很容易將之理解為鳥類的“葬禮”。但是研究人員,如斯威夫特和馬祖洛夫認為,烏鴉會將死亡同類視作危險信號,還會把這種情況當做瞭解潛在威脅的機會。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烏鴉會對發現死烏鴉的地方保持警惕,並會對試圖接近屍體的人類或老鷹發動攻擊。但是,如果烏鴉把死亡的同類視作危險信號,那麼,它們為什麼還要去接近屍體,甚至還和屍體發生性關係呢?

為了找到答案,斯威夫特就得需要一些死烏鴉。幸運的是,在西雅圖找死烏鴉並不難。如果當地的康復機構無法拯救這些鳥類,他們就會把死鳥捐贈給當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當公民發現因撞到窗戶或電線而死去的烏鴉時,他們也會把這些鳥送到自然博物館。斯威夫特從博物館的冰櫃中買了幾十只死烏鴉,她的同事喬爾·威廉姆斯(Joel Williams)則是把這些烏鴉填充成實心,這樣就更接近自然狀態。然後,斯威夫特開車穿過西雅圖和臨近的城市以尋找烏鴉巢。當斯威夫特找到烏鴉巢後,他們就會耐心地等著這些烏鴉離巢,然後再把死烏鴉放在人行道旁。“我們的工作容易受到人們的誤解,”斯威夫特說道。“當地居民經常報警說他們看有一些人鬼鬼祟祟地拿著望遠鏡和相機在房子附近遊蕩。”

在連續三個夏天的時間裡,斯威夫特測試了數百隻烏鴉對死去同伴的反應。大多數情況下,斯威夫特發現烏鴉會從遠處發出警報,或者迅速對屍體進行俯衝攻擊。這些行為就和“將死烏鴉視為危險信號”的說法相符合。但是有24%的案例顯示,有些因素壓倒了本能,活烏鴉會觸摸、拉拽甚至啄食屍體。而在4%的案例中,這些遭遇轉變成了性行為!

“在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中,一隻烏鴉在接近死烏鴉的同時還會發出警報,隨後就開始交配。活烏鴉可能將死鳥當做了假定的伴侶,它會達到性狂熱狀態,交配後竟然將屍體撕成了碎片!”斯威夫特寫道。“在研究過程中,我得需要至少十幾只死烏鴉,有些死烏鴉只會使用一次。”

這些烏鴉並沒有試圖將死烏鴉當做食物,而且也很少有關於烏鴉同類相食的報道。斯威夫特發現這些烏鴉對待死去同伴的方式與對待其他動物屍體如松鼠或鴿子屍體時並不相同。烏鴉也不會把屍體簡單地誤以為是活著的入侵者。試驗中有兩種死烏鴉,一種是以逼真姿勢做成的標本,一種是自然狀態下的死烏鴉。斯威夫特還發現,針對這兩種不同死烏鴉,活烏鴉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那麼,會不會是烏鴉太過渴望一個伴侶,因此就與同類的屍體發生交配呢?目前來看並不是這種情況。當然,在繁殖季節開始時,戀屍癖更常見,但斯威夫特發現,即使附近有活著的伴侶,有些烏鴉也會和死鳥交配。還有個令人難忘的例子,有一對烏鴉在看到一具屍體後,它倆竟然開使了交配。

斯威夫特猜測,在繁殖季節,少數烏鴉,可能是由於缺乏經驗,也可能是大腦中的激素出了問題,從而失去了處理另類刺激的能力。這時,死烏鴉就可以成為各種象徵,如食物、入侵者甚至是配偶。面對這幾種相互衝突的選擇,烏鴉可能就會發生混亂,從而既把屍體當做入侵者,又將其視為配偶和食物。這可能就是烏鴉表現出如此不同尋常的攻擊性和性挑逗的原因。“烏鴉沒能正確處理所有的這些信息,因此它們就做出了各種反應,”斯威夫特說道。

這是第一個測量野生動物中戀屍癖流行程度的試驗研究,此外,在其他物種中也有大量的軼事報道。寬吻海豚、座頭鯨、地松鼠、蟾蜍和蜥蜴都曾被發現與死去的同類個體進行交配。荷蘭研究員凱斯·莫里克(Kees Moeliker)的發現大概是最著名的一個例子,他記錄下一隻野鴨與另一隻撞死在他窗戶上的野鴨進行交配,這一發現也為他贏下了搞笑諾貝爾獎。

除了性,還有許多記錄在案的動物悲傷的案例。人類學家芭芭拉·金(Barbara King)將之定義為“一些對死亡的明顯反應,這種反應超越了好奇與探索,而且還包括日常生活地經驗和情感痛苦的跡象。”人們曾觀察到大象、海豚和黑猩猩會站在一旁看守或搬運死去的幼崽或同伴的屍體。

這些行為被忽視了,因為“長久以來,人們並不認為動物可能會感到悲傷或者能與人類經歷類似的情感,”斯威夫特說道。“但可讚的是,研究人員開始將動物情感視為科學領域的研究對象。這些案列還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更深層次的自然世界。一個人悲傷,他身邊會有人來寬慰,或許自然界也有這樣的例子。正是愛,使地球變得更與眾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