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浙江是何時形成的?是中原流放人員和當地沿海山民的後裔嗎?

石榴


1366年浙江建省

按照漢民族遷徙史,涉及浙江部分的:

第一次:兩晉之際,河南、山西移民進入江西北部和江浙西部地區;



1:距今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經過十幾年的內戰,西晉皇朝已經是國力空虛,民不聊生,



此時,北方的匈奴族大舉入侵西晉,很快兵臨洛陽城下。在1700年前五月的一天,幾名西晉的都城守衛人員站在城牆上向遠方眺望時,看到聲勢浩大的匈奴族騎兵從遠處奔騰而來,那天數萬名匈奴族騎兵包圍了洛陽城,城市不堪一擊,很快攻入城內,並虜走了西晉皇帝,西晉王朝從此走向滅亡,王公貴族及市民被殺三萬餘人燒燬好多官寺民居,面對匈奴族的侵略和殺戮,市民便攜妻帶子向外出逃,逃出來的漢人分別沿著水路和旱路,向東南方向的江蘇一帶遷徙,最後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腳。主要是吳語人和南京官話

如果按照方言來看,浙江方言上是吳語

我們可以通過吳語是怎樣形成的來了解浙江。

吳語源流

吳語源自北方姬姓部族,吳國的始祖與周王室有直接的親屬關係。


《史記·吳太伯世家》: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吳越合一

春秋時吳國臣服於楚國,後來逐漸強盛曾破楚、亡越、稱霸中原,最後被越國所滅,吳越合為一體。吳越兩國諸侯本來都是華夏後裔,兩國的土著居民同為越族,習俗語言也沒有多大差異。

《呂氏春秋·貴直篇》:

“夫齊與吳地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夫吳之於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

吳語和越語隨著吳越合而為一而合流,成為現代吳語的前身。古吳語的範圍比今天大,包括蘇北、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區。這可以根據某些史實來判斷。例如,吳王夫差曾在蘇北揚州一帶築邗溝以爭霸中原,伍子胥棄楚奔吳之地在安徽韶關。

《左傳·哀公十二年》:

衛侯會吳於鄖(今江蘇如皋東),公及衛候、宋皇瑗盟,而卒辭吳盟。吳人藩衛候之舍。……乃舍衛候,衛候歸,效夷言。

三國時期,東吳以京口(今鎮江)、建業(南京)為都城,江淮一帶居民大批湧入江南,同時安徽、江西一帶居民也則向東遷移,吳語北界遂開始由淮河向長江退縮,西界則向江浙東移。此次吳語邊緣地區向中心區的移民史籍多有記載:

《三國志·蔣濟傳》: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三國志·吳主傳》: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

古吳語還包括閩越(今福建閩語地區)。閩越一帶周時歸越國統治,秦初屬會稽郡,秦征服東歐(今溫州一帶)、閩越後,析置閩中郡,漢時分封為東海國、閩越國,閩越後來仍屬會稽管轄。文獻記載:

《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

《宋書·州郡志》:漢武帝世,閩越反,滅之,徙其民於江淮間,虛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屬會稽。

吳楚接觸三國時閩為東吳屬地,吳人大批入閩,吳語對這一帶語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東吳時,江東經濟顯著發展,土著山越居民大批降伏出山,吳語與山越語進一步接觸。東吳轄地及豫章(今江西)乃至荊州(今湖北、湖南),吳語和楚語也曾連成一片。《水滸傳》中山東人宋江在江州(今九江)

潯陽樓題反詩稱“心在山東身在吳”,可見宋時仍視江州為吳地。

江淮官話與吳語之關係

從語言特點看,江淮官話裡至今留有吳語的底層。

永嘉喪亂後,北方人口南遷,長江兩岸今江蘇境內設有僑郡23,僑縣75,其中原青、徐二州(今山東、江蘇淮河北部)佔18郡60縣。東晉定都建業,吳音與北音一時並重,後來北音佔據上風,南京一帶終被納入北方話範圍。

唐安史之亂後,又有大批北民南遷入吳。有記載:

唐代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序》:“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

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北民三度南遷。對杭州話的影響甚巨。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

五十八:“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常時。”

吳語的最終確立

吳語最晚到三國魏晉時已經完全形成,晉以後流行以婉約細膩著稱的吳歌,歌中女性以“儂”自稱,“吳儂”即成為吳人、吳語的別稱。

浙江於1366年建立省,建省兩年後元朝滅亡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明宗

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

我國東南方言最為複雜,其形成背景有:

①原住百越部族或南蠻部族的語言底層不同;

②楚國平蠻平越帶來先期漢語;

③秦漢軍隊移民所說漢語及以後各代中原移民所說不同形式的漢語。

浙江屬於第三種,但不是中原流放人員,而是各代中原移民和當地越人的後裔


宇文度鵬


不是留放中原,而是因受水害而逃向北方的,在大禹未治理長江以前,下游受兩重水害夾擊,海潮倒灌,上游洪水!大禹疏通長江後,水位大幅下降,江浙才好起來!在治理過程,犧牲了許多民工,其中就有伯益之子,後葬在蘇州包山,在那建了平王廟,封為平水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