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喚醒倉城」倉城拾記之五:重拾倉城的那些名人軼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序言 :松江有倉城,悠悠一水間。跨過橋,穿過街,曾領風騷數百年。如今歲月變遷,老屋斑駁,卻獨有一番古情韻味可以訴說。在“雙輪驅動”的引領下,永豐街道用文化喚醒倉城,特作《倉城拾記》,對倉城歷史淺作梳理,對一街一石一橋一園分篇探訪,其間更有無數風流人物重新拾起,趟過歲月河流,拂去歷史塵埃,方見此間動人故事。

本專題系列共計十篇,倉城的歷史,倉城的橋,倉城的名街名巷,倉城的名宅老宅,倉城的歷史名人,倉城的著名林園,倉城的朝觀,倉城的特產風味,倉城的風俗文化,倉城現今的改造,將為你一一道來……

《倉城拾記》

系列專題之第五篇

倉城的那些名人軼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作為“上海之根”,山靈水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底蘊深厚。

距今約6000年前,本地先民就在九峰一帶勞作生息;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北方族群移居於此,與本地原住民創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廣富林文化,奠定了上海地區的移民文化基因。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廣富林文化遺址

後來,松江在歷史上又出現了三波文化浪潮:第一波由西晉“二陸”興起,即陸機陸雲,是為“太康之英”;第二波出現在元代,趙孟頫、楊維楨、黃公望、倪瓚、王蒙、錢惟善、陶宗儀等一大批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鹹集松江,松江文壇呈現出“日出江花紅勝火”的蓬勃景象;第三波出現在明清兩代,松江府成為“賦稅半天下”的東南一大都會、“衣被天下”的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文化進入了群星璀璨、交相輝映的鼎盛時期。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思鱸園《松江三文敏公書畫》照壁

倉城與松江府城一脈相承,特別是明代以來,倉城成為松江府最大的漕糧倉儲地和漕運始發地,商貿繁盛,人才彙集,湧現了眾多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他們或慕名遊歷而來,或舉家遷居於此,或世代生於斯、長於斯,如北宋年間先後任兵、禮、吏三部尚書的朱諤,明代“四鐵御史”之稱的馮恩,任南北御史的包節、包孝兩兄弟,還有抗清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以及清代松江府唯一一名狀元戴有祺,官拜刑部尚書的清代書法家張照,有“江南曲聖”之稱的現代崑曲名家俞粟廬、俞振飛父子等等。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中山西路費驊宅

本期《倉城拾記》,我們就循著先賢足跡,拂去歷史塵埃,重走倉城,史海擷英,聊一聊倉城的那些名人軼事。

孟姜女

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

之一的女主人公是松江人?

中國民間有四大愛情故事,分別為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如果說,其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就是松江人,你會不會很詫異?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大倉橋

在倉城的大倉橋畔,灌頂禪院旁邊,有一座孟姜亭,相傳這裡曾是孟姜女的歇腳之地,原有一塊大青石,孟姜女從華亭南門步行到大倉橋,準備乘船北上為丈夫送寒衣,因天色已晚,便在關帝廟前的這塊大青石上坐下歇息,不知不覺恍惚睡去。時值夏日,河畔蚊蟲對孟姜女陡生憐憫,如眾星拱月般縈繞四周,卻只距石三尺飛,而不去驚擾孟姜女的睡夢。從此,這塊大青石便無蚊蟲飛近,成為百姓納涼勝地,取名“孟姜女坐石”。現建有孟姜亭,立於大倉橋頭,橋下河水悠悠。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大倉橋旁:孟姜亭

孟姜女夫婦是有正史記載的,夫妻倆都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那麼,孟姜女怎麼會從山東人變成松江人了呢?這是由於在千百年來的口口相傳中,以及在後世層出不窮的文學戲曲加工演繹中,孟姜女的文學形象與歷史原型逐漸出現了偏差,以至於如今廣為流傳的孟姜女版本就有十數個之多。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眾多版本之中,以孟姜女為松江府華亭縣人、萬杞良為蘇州府元和縣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這與蘇松一帶的文化發達有著重要的關係。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戲曲舞臺,到明清時期,江南的說書人和出版商擁有話語權,上海石印的孟姜女唱本銷售到全國各地,無形中改變並鞏固了全國觀眾對於這個故事的記憶。因此,松江府孟姜女的版本愈發深入人心。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松江邱家灣明代古園內曾發現“落扇池”的遺蹟,傳說是孟姜女和萬杞良初會之地。在松江農村,孟姜女山歌也流傳甚廣,據說新橋鎮上曾有位年過九旬的老太太,雖然牙齒漏風,卻能一口氣唱200多句《孟姜女》,她的錄音磁帶現已作為民間藝術珍藏。

馮恩/馮行可/馮時可

倉城馮家墩的馮家父子

何以讓海內紛紛稱頌?

馮恩,明末著名的“四鐵御史”,其長子為馮行可,八子為馮時可。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邦彥畫傳》中的馮恩畫像

馮恩家住松江跨塘橋西,在古浦塘築有“馮家墩”。馮恩身世比較可憐,年幼喪父,由母吳氏撫育成人,小時候家徒四壁,除夕夜無米下炊,家裡因大雨潮溼,馮恩在床上讀書卻淡然自若。功夫不負有心人,嘉靖五年(1526年)30歲的馮恩考中了進士,後任南京御史。御史是幹什麼的呢?就是監察官,負責監督中央及地方官員。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天上出現彗星,嘉靖帝下詔求直言。馮恩以為“天道遠,人道邇”,彈劾大學士張孚敬、方獻夫、右都御史汪鈜(hóng)的奸狀。嘉靖帝大怒,認為馮恩的言論並非專對三臣,而是仇君,於是施以重刑,打入死牢。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嘉靖皇帝畫像

朝審時,隸卒逼迫他向主審官汪鈜下跪,馮恩立而不屈,並大義叱責。押出長安門後,士民觀者如堵,競相傳話:“是御史,非但口如鐵,其膝、膽、骨皆鐵也。”馮恩因此被譽為“四鐵御史”。

獲罪下獄那年,馮恩的長子馮行可剛剛13歲。兒子上書請求代父就死,皇帝不準;又用刀刺臂,以血書疏,自縛於宮門前,大意是說:我的父親從小由我祖母一人含辛茹苦養大,現在祖母也已八十有餘,“臣父今日死,祖母當以今日死;臣父明日死,祖母即以明日死;臣父死,臣祖母復死,臣煢然一孤,寧得不死?”嘉靖帝為其感動,於是免了馮恩的死刑,改貶至雷州。

馮恩免死消息一出,海內翕然,皆稱讚馮恩父死忠、子死孝。馮行可被表彰為孝子,後來考中舉人,官拜順天府通判,人稱不愧馮御史兒。

馮恩的第八子馮時可,也是個人才,文學造詣頗高,著述甚豐,為華亭詞人之冠。他本是首輔張居正的門生,卻不肯附和張居正的權勢,一生淡泊名利,與邢侗、王稚登、李維楨、董其昌被譽為晚明文學“中興五子”。

夏允彝 夏完淳

一代天才神童

何以成了千古英雄?

松江倉城還出過一位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天才詩人,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九歲出詩集,被譽為神童。初高中課本里還選有他的《別雲間》和《獄中上母書》兩首詩歌作品。

他也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14歲隨父抗清,16歲以身殉國。像他這樣一位集才士與英雄於一身的神童,千年難得一遇。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這位少年英雄,便是家住松江倉城花園浜的夏完淳。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邦彥畫傳》中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畫像

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是江南名士,崇禎十年進士出身,當了五年的福建長樂縣令,乾得很不錯,被評為當年全國政績突出的七位“優秀”知縣之一,受崇禎皇帝親自接見。

夏完淳13歲的時候,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在煤山吊死,明朝滅亡。清兵南下,攻破江南,夏允彝和陳子龍在松江起兵抗清,圖謀克復蘇州、南京。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邦彥畫傳》中陳子龍畫像

兵敗,夏允彝選擇了自殺殉國。死前他給陳子龍寫信交待後事,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願。

夏允彝的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式的自殺:“自沉於松塘”,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松塘水淺,只達腰身以上,夏允彝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溼。

目睹了全過程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秉持父志,慨然加入抗清的義師,組織水軍往來於太湖之上,一度大顯神威。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清軍的大掃蕩之下,義軍被瓦解,夏完淳被擒。在被押解往南京的路上,想起三年以來家國驟變,並將就此永別母親及家鄉,夏完淳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訣別詩《別雲間》(松江別稱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後八十天。獄中,他寫下了大量視死如歸、慷慨激昂的悲壯文字,如千古永訣奇文《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等。《遺夫人書》是寫給妻子錢秦篆的訣別詩,“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後,夫人又不得不生”,當時,這對十六七歲的小夫妻結婚才剛三月。

在南京洪承疇親自審問,誘降不成,遂將夏完淳連同其岳父在內的三十多名抗清義士殺害。其中年紀最小的夏完淳,年僅十六。行刑時傲然挺立,拒不下跪。

夏完淳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 面對父死、母喪、夫亡、子夭的重大打擊,肝腸寸斷的秦篆削髮為尼,遁入空門,青燈古佛,終其一生。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陳毅題)

戴有祺

寫得一手好字

被康熙欽定為狀元?

戴有祺是清代松江府唯一一位狀元,家住倉城錢涇橋西老宅。說到這個狀元的得來,跟戴有祺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大有關係。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戴有祺書法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戴有祺赴京趕考中了進士。不走運的是當年沒有舉行殿試,只得過了三年才補行。起初,主考官將戴有祺定為榜眼,也就是第二名,但康熙帝閱卷後對他的書法極為讚賞,認為其“書法尤嘉”,遂將戴有祺定為一甲一名,得中狀元,一時傳為佳話。

戴有祺中了狀元后,仕途並非順暢,其性情孤傲,獨來獨往,又因捲入一樁政治事件,被外放當知縣,便以“供養老母”為由向朝廷遞了辭呈,回到故鄉松江隱居。住在蔣涇橋南的“狀元廬”中。後又仿歐陽公建有一坊,吟嘯其中。不久,因家貧將蔣涇橋園林變賣,住到錢涇橋老宅,自題為“慵齋”,過著淡泊和清貧的生活。後又在婁縣下四圖,即今雲間第一橋處建造別宅,稱“可園”。園內植兩棵松樹,兩樹之間建有“雙松閣”。園前有小河道通古浦塘,因流經狀元花園,故小河稱“花園浜”,後花園浜改為地名,沿用至今。

張照

岳陽樓上的雕屏書法

出自松江人之手?

松江是“中國書法城”,近兩千年來,留名史書的松江書法家達二百八十三名之多。不但升起了陸機、董其昌、白蕉這樣的書法巨星,孕育誕生了宋克、陳璧、沈度、沈粲、張弼、張駿、沈全、張照等百餘名書法名人,還吸引了米芾、蘇東坡、趙孟頫、楊維楨、陸維釗等大師在此留下芳蹤。啟功先生也曾傾情賦詩讚道“古來書藝首華亭”。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陸機平復帖

松江倉城也誕生了不少書法家,比如家住松江秀野橋西,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的清代書法家張照。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張照彩像

我們都知道範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使得岳陽樓更加名滿天下。岳陽樓上有一塊雕屏,刻的就是范仲淹的這篇《岳陽樓記》。那麼,雕屏上的書法是誰寫的呢?便是出自張照之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張照楷書《岳陽樓記》

在明清兩代,官方使用的標準字體叫做“館閣體”(明代稱“臺閣體”),現在我們在故宮、頤和園裡能看到的字跡,多數都是館閣體。館閣體的祖師,為明代松江人沈度,而清代館閣體的代表,也是松江人,即松江倉城的張照。

張照早年摹習董其昌,後又兼參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等諸家書法,卓然成家。他不僅書藝造詣頗深,而且右手左手都能揮毫,被稱為"造化手"。張照的楷書秀媚婉麗,平正圓潤,草書筆畫轉折多變,氣勢貫通,渾樸雄健。即便是在張照去世多年之後,乾隆依然懷念其寫道:“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乾隆《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九《五詞臣五首·故刑部尚書張照》)

許嘉德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縣審官

就住在倉城的秀野橋西面?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倉城的秀野橋西,即今天中山西路150號的永豐幼兒園內,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明代建築“葆素堂”,俗稱“許家廳”。相傳原宅有十埭九庭心,堂前儀門壯觀,甲於一郡。至今,葆素堂仍為松江現存明代最大的廳堂建築。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葆素堂在清朝時出過一位歷史人物,他便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第一審縣官——許嘉德,歷任浙江鎮海、山陰、富陽、平湖縣知縣。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周星馳主演的電影《九品芝麻官》原型也來源於此,大概案情就是楊乃武與小白菜被懷疑通姦殺夫,在屈打成招後,身陷死牢,含冤莫雪。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史料記載這件事發生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也就是《申報》創立後的第二年。《申報》全程追蹤報道了此案,造成全國轟動,首創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輿論監督之先河。後來此案發展為一場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已不再是民間一個小小的普通案子,慈溪太后親自插手此案,朝廷連下13道諭旨,通過此案慈溪藉以打擊威脅自己利益的曾國藩一派勢力。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案件真相大白後,經手此案的一百多位浙江官員,因貪贓枉法被革去官職,永不敘用。唯獨浙江富陽知縣松江籍官員許嘉德卻未受追究,這是為何呢?原來,許嘉德在詳細看過案卷後,既不願造成冤假錯案,又不能得罪審過此案的其他官員,因此想了一個“金蟬脫殼”之計。開審當天,許嘉德突然暈倒在地,師爺順勢大喊“老爺身體抱恙,案子不審了,退堂!”因此案件未審結判決,後來許嘉德也未受到追究和處罰。當時,身處政治鬥爭漩渦之中,情勢已非一縣官所能左右,許嘉德這招“金蟬脫殼”也是實屬無奈。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沉冤得雪後,楊乃武曾到上海《申報》做事,後回餘杭以種桑養蠶度日,於民國三年(1914年)病故,享年74歲。小白菜回到餘杭後,出家做了尼姑,法名慧定,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圓寂,享年75歲。

俞粟廬 俞振飛

崑曲界的泰山北斗

與倉城也深有淵源?

崑曲,中國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中國國粹。崑曲的傳承譜系,最早要算到清代蘇州的葉堂,葉堂再傳弟子韓華卿,再下來是俞粟廬,俞粟廬下面有一龍二虎,龍為顧公可,虎為俞振飛、俞錫侯,三人並稱為“俞門三大弟子”。

崑曲界有“俞派唱腔”一說,創始人便是俞粟廬。而俞粟廬,就是松江人,家住松江倉城的跨塘橋堍施家弄。崑曲與倉城,竟有如此之淵源。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俞粟廬

俞粟廬出身於武將之家,十餘歲就在松江提標營習弓馬武藝,後棄武從文,從韓華卿習曲,前後九年,盡得奧秘,開創“俞派唱法”,人稱“江南曲聖”。

據俞振飛先生回憶:當年,桂花飄香時節,父親俞粟廬便邀約各路名家,集聚於倉城秀野橋頭,舉辦“中秋節江浙崑曲名流大會唱”,笙簫悠揚,萬人空巷。75歲時,俞粟廬還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錄唱片13面。同時,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與同時代的大畫家陸廉夫齊名。

俞粟廬早年因軍職調動,移家蘇州,其子俞振飛便是在蘇州出生。出生於崑曲世家的俞振飛,6歲便從父習曲,14歲起先後拜沈錫卿、沈月泉等名師學藝,能崑曲戲200餘折,1914年首次登臺,1920年學演京劇,終於成就了在崑曲600年、京劇200年的歷史中一位橫跨兩界的里程碑式人物,成為了當代享有盛譽的京昆藝術大師。現如今,人們一談到崑曲,就自然會想到俞振飛,正如一談到京劇,就立刻會想到梅蘭芳一樣。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俞振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