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公元四世紀,一個叫作西帕提亞的女人曾把她月經時用阿過的破布扔到她的愛慕者身上,試圖阻擋這位愛慕者對自己的追求。這種行為放到現在也是相當不一般了,做出這種的事一定是個奇女子,當然西帕提亞也不一般,她是一位哲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希波克拉底(前460年—前370年)是一位古希臘著名的醫生,傳說,他曾經說:希望在觀察女性月經的腫脹以及疼痛的恢復之後,可以開展對流血的病人的實驗治療。可見,當時醫生對月經以及痛經是很瞭解的。

在古代中國,醫生了解的就更多了。中醫對於經期疾病的記載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和氣血有關的說法就有氣滯血瘀、肝氣鬱結、氣血不通、氣血兩虧等多種。以至於山東的驢大概都被殺光了,用來做阿膠補氣養血。

對於經期的應對方式,無非是擋住、接住、堵住和置之不理、任其流淌兩種。原始社會,女性的月經一定是沒有任何的處理措施的,大概只能用下菜和樹葉來抹抹血跡了事。後來可能用樹皮或者獸皮等吸收血汙,當然到了19世紀也還是有用獸皮的。

古代中國,傳統的說法是使用草木灰。女性做一個小布口袋,把草木灰裝到裡面,然後把這個布口袋兩端縫上可以系的布條或者繩子,系在腰間。這就是衛生巾了,更換衛生巾時,倒掉裡面吸滿汙物的東西,然後再洗洗布口袋,晾乾後繼續使用,如果急切的時候也會用火烤乾。也有說是用紙或者棉花放在布口袋裡,然而這兩種材料相對於草木灰比較昂貴,有錢人才用得起。有的女孩子會使用棉花等物品作為塞子,塞進陰道,企圖阻止汙血的外流,這就像今天的衛生棉條。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中國古代衛生巾

古代男人一般是忌諱看到女性經血的,經血被認為是不潔之物,當然,也有一些男人會以收集女性“衛生巾”為樂。有的時候經血還被用作戰爭的武器,戰鬥的某一方把女人的經血的布條和狗血一起扔向敵軍,認為這樣可以使自己獲得勝利,這種情況在宋朝農民起義的記載中就有所出現。

到了清末義和團運動時期,義和團的團員還有這種想法。一位團員認為他們進攻教堂失利是因為有女人夾雜在義和團的隊伍中,更為可惡的是洋人居然把沾著女人經血的月帶(“衛生巾”)掛在窗口,害得大師兄的法力無法施展。然而,據說曾經有道士收集宮女們月經初潮時的經血,專門用來煉製所謂的不老仙丹“元性純紅丹”,而吃這個丹藥的人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

言歸正傳,再來說說古代女人應對月經。在古埃及,女性會使用疊好的亞麻布來應付月經,也有一種說法是把柔軟的紙莎草放在陰道內(這源於公元前15世紀古埃及文獻的記載)。羅馬婦女使用羊毛衛生棉條。古代日本的婦女用布帶把衛生棉條固定在一起,每天要換10到12次。傳統的夏威夷婦女使用了一種叫做“hapuu”的本土蕨類植物來吸收經血。在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1767年),貴族女子在經期要“騎馬”,也就是要將棉布條綁在私處下面,像騎馬一樣。並且因此生活會很不便,在經期她們要呆在房裡,不能外出。

按照穆斯林傳統:來月經的女人要每天清洗自己直到經期結束,還要用塗滿油脂的棉布綁在自己的私處。(Sahih Bukhari 1:0302) 還有關於在女性月經期間需要暫停一種稱為salat的正式祈禱的說法,同時,婦女們也要停止性生活。在經期結束後,她們就會在完全沉浸於水中(被稱為ghusl),重新開始性生活。在先知穆罕默德時代,穆斯林社區的婦女們去找先知的妻子,要求她們檢查她們作為“衛生巾”的棉絮做的小墊子,以確定她們過了月經期。(非經血和其他體液的排放不需要暫停宗教儀式,但需要事先進行小的洗禮)。

猶太律法(halakha)規定,女性經期開始的五天之內要用乾淨的棉布塞進陰道,每天塞兩次以確保經血不會流到外面。在浸禮池進行浸禮(把身體浸入水中)的前一週,她們也會穿白色的內衣睡在白色的床上(這可能是因為她們的燈籠褲很鬆,不會引起不適)。猶太律法是很嚴格的,關於性交和婚姻有許多條目,“如果他/她遵守了這些法律,那麼他/她在做一個猶太人”。從前,猶太女性也是不穿內褲或任何護墊的,而猶太律法至今對猶太世界的女性影響深遠。

在西方世界,英國拉夫堡大學的薩拉博士說:“17世界的英國女性都穿著自己平常的衣服”,也就是說在經期不會有特殊的應對方式。在德國,直到19世紀後期女性從未使用商業性質的衛生巾。“大多數女人的‘衛生巾’都是自己製作的,或者像農村婦女一樣,既不穿內褲也沒有襯墊,經期的時候,他們留下了一條血跡。”不得不說,這個場面很尷尬,而經血的氣味也很尷尬。

談到應付月經,一位美國婦女曾這樣回憶:我的母親1848年出生在肯塔基州(菸草種植園),使用切成餐巾大小(沒有尾巴)的羊皮。她會在皮膚上塗抹油脂以抵禦水分,並在私處旁邊穿上毛皮吸收血液。她把羊皮浸泡在冷水中,然後煮沸它們來清潔它們。我的母親從不穿內衣,而且在家裡只是將羊皮夾在兩腿之間,但是羊皮偶爾從裙子下面掉下來,她經常伸到裙子下面去調整它。

英語裡專門有句俚語叫做 “on the rag”,字面意思是“在破布上”,實際上意思就是處於經期。在沒有大批量商業化的衛生巾的時候,還曾有一個衛生巾的製作教程。不得不說,看起來十分複雜。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衛生巾的製作教程

那麼,是誰發明了衛生巾呢?說起一次性月經墊(menstruation pads),它最初的創意來自那個頭像印在滿地球流通的美元上的富蘭克林。最初,富蘭克林為了給戰鬥中受傷的士兵止血,發明了衛生巾的雛形,那個時候大約是18世紀。到了19世紀,衛生巾才開始商業化,但是依舊是可以循環使用的。後來,護士們用木漿繃帶來吸收經血,這種可以吸收經血的材料比較廉價和便於得到,這才開創了一次性衛生襯墊的先河。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衛生巾雛形

實際上,即使到了20世紀初,能清洗、可以反覆使用的月經用品還沒完全退出舞臺,衛生巾更像是衛生圍裙套裝。腰上有綁帶,中間像內褲,後面還有個“小披風”。只不過這個“小披風”圍裙是在後面,不是在前面。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小披風”式衛生巾

而且,不得不說,無論是自制的還是量產的,當時的月經用品必須藉助幾條帶子掛在腰間。到了20世紀70年代,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東西出現了,那就是和現代衛生巾相差無幾的背面有膠條的衛生巾。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早期衛生巾廣告

至於衛生棉條, 在1860年由梅恩定義:“一個不那麼不雅的詞,無論是用碎布、海綿還是絲手帕組成,在出血的情況下用來堵塞陰道的,都稱為棉條(tampon)。” 棉條在20世紀40年代末由哈恩博士開始致力於大規模生產,如今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衛生棉條

從此往後,衛生巾就和現在常見的差不多了,而且材料更好,更輕更薄,還加上了護翼和溝槽。有日用款,夜用的長款還有經期前後的迷你款,還有各種香香的味道。從這些方面上來看,現代女性還真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古代婦女怎麼度過每月那幾天|蘇黃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