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如何飲得一杯好茶,還需細細品讀箇中滋味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詩仙李太白的《將進酒》,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說的自然是飲酒。其實自古以來,茶飲者留名亦不惶多讓。


青島:如何飲得一杯好茶,還需細細品讀箇中滋味

且不說茶聖陸羽,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作為東漢末年醫中聖手的的華佗,也在著作《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還有清代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竟然也與明前龍井新芽和新鮮河蝦組合而成的杭州美味——"龍井蝦仁"扯上了關係。

作為聖賢輩出的齊魯大地,自然與茶聯繫密切。五嶽之首,泰山北麓的山坳裡,有一座歷經千年依然香火旺盛的大靈巖寺。據《封氏聞見記·飲茶》記載: "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這僧眾用於修行的飲茶法,變成了"禪茶"一味的鼻祖。

號稱海上第一名山的嶗山,據說歷朝歷代都有隱修成聖的道家,著名的龍門派道祖丘處機也在其列。傳說有道士在嶗山修行之時,因為深山幽僻,缺醫少藥,有人就患了不知名的疾病。有位道長翻山到外面尋藥,途中採樹葉解渴,入口居然清苦中夾著甘甜,於是將樹葉採摘回去煎煮,不想竟收奇效,病者飲後旬日即愈。奇事傳遍,附近鄉民也飲之,皆強身健體。故事真假且不論,嶗山"道茶",從此帶著神秘的氣息而名揚天下。

青島:如何飲得一杯好茶,還需細細品讀箇中滋味

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妙事,以柴開卻以茶作結,自有其中的道理。如今我輩作茶飲,相信更多人是從茶本身的味道和帶給人身心的愉悅感出發,並沒有想通過小小的樹葉,達到所謂的文化和禪修這些神奇高度。如今的茶文化,已經被世俗化,賦予太多功名利祿的希望,成為通關進階的工具。其實,茶葉,這一片小小的綠葉,確實是神奇,但不是神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古來即好客,禮儀之邦為之盛。踏入齊魯大地,但凡有朋友來訪,或者三五故交長聊短聚,一壺清茶是少不了的。天道地道人道,飲茶也有茶道,一般來說,都是做東者執壺。由主人來沖泡茶葉,既是對來客的尊重,對自己也是件無比有趣的樂事。一杯為品,二杯為飲,三杯則為驢騾蠢物,妙玉打趣別人自有妙言妙語,畢竟促狹了些,反而不及盧仝的《七碗茶歌》來得更具文人氣。作為主人,如果訪客將茶湯喝到嘴裡後大加稱讚,那種喜悅自是喜不自勝,當然也不會吝惜計較應該是一杯或兩杯了。只吃到"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大呼吃不得也!箇中趣味,只有泡飲者才能體味。

青島:如何飲得一杯好茶,還需細細品讀箇中滋味

《金瓶梅》吃泡茶,卻與後世不同。很少見他們直飲清湯,卻要摻入許多輔助的東西,如干鮮果品、蜜餞花卉之類,沏入滾水與茶葉一併泡開,然後吃茶的時候將這些配料一起吃掉。配料之多,居然有二十餘種,散見於《金》書諸回。其實這種風俗是有文獻資料可證的,並非蘭陵生信筆胡說,比如在明代茶學家顧元慶的《雲林遺事》就記載,"倪元鎮素好飲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塊如石狀,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又如他在《茶譜》記載道,"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當然對今人來講,相比於諸雜配料的彼此叨擾影響,清茶一杯更具本色。

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對茶來說,獨飲有獨飲的樂趣,品讀人生自有感悟,不會如飲酒一般寂寞爛醉。眾飲也有眾飲的佳處,好友相聚竭盡歡愉,也不會像眾人飲酒失言失德。梁實秋先生說過,清茶最為風雅。這風雅二字,極盡國學文化之道,如果品茶時,更有吟詩作賦、揮毫潑墨、論道說禪諸般妙事相佐,當是一種清福,更似一種境界。

青島:如何飲得一杯好茶,還需細細品讀箇中滋味

真正愛茶之人,必有愛茶之友。如茶,清雅之物,物以類聚,友類必亦不俗。大家聚在一起,在每次喝茶過程中,口中清澀甘冽,綿延不絕,所有人生感悟經過淘渙,都會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用心泡,認真喝,時間喧囂浮沉,都在這一杯清湯中洗滌無蹤。好茶難遇,好友難聚,好茶好友歡聚一堂,品茶品味品人生,把茶喝透為止。飲到最後,茶香淡了,茶味淡了,茶色也淡了,茶中的一切卻已經深入肌體。它供養世人全部的精華營養,自己卻最終迴歸一杯淨水。


人生之妙,亦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