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巴金的戰地小說 ,經典愛國影片《英雄兒女》是如何創作的

烽煙滾滾唱英雄,

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

晴天響雷敲金鼓,

大海揚波作和聲

人民戰士驅虎豹,

捨生忘死保和平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源自巴金的戰地小說 ,經典愛國影片《英雄兒女》是如何創作的

還記得這首歌嗎?上小學的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做《英雄兒女》。這部影片,是1964年長影製作並出品,描述抗美援朝時期與敵鬥爭的片子。影片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英勇犧牲,他的妹妹王芳將失去親人的悲痛轉化為堅持戰鬥的精神力量,並最終與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闔家團圓的故事。

電影由武兆堤擔任導員,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這部影片至今仍然是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的經典影片。那麼這部電影是怎麼來的呢?

源自巴金的戰地小說 ,經典愛國影片《英雄兒女》是如何創作的

那還是在1950年,美帝國主義的魔爪伸到了鴨綠江畔。偉大領袖毛主席審時度勢,一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1952年初,作家曹禺先生受時任中宣部文藝處長丁玲的委託,給正在上海的巴金先生去信,希望他能夠到朝鮮慰問採風,巴金先生答應了曹禺的請求。

在朝鮮戰場上,巴金先生參加的中國文聯創作組,與志願軍戰士們同吃同住,感受頗深,其中在志願軍基層生活的兩個多月時間,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1952年的10月,他所在的某團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攻打“紅山包”的主攻任務。

戰爭激烈而殘酷,六連的連長、指導員和戰士們先後負傷,最後僅剩副指導員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兩人堅守陣地。趙先友用步話機向自己所在的團領導報告戰況,並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所處陣地進行打擊,並大喊:“向我開炮!”

源自巴金的戰地小說 ,經典愛國影片《英雄兒女》是如何創作的

陣地最終被奪了回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壯烈犧牲。戰鬥結束後,巴金到六連所在的團進行採訪,當時的團長張振川向巴金介紹了戰鬥情況,以及趙先友烈士的犧牲經過和英雄事蹟,這一切深深地感染了巴金先生。

巴金在朝鮮戰場上堅持採風達半年之久才返回國內當他獲悉朝鮮停戰時,創作熱情驅使他再赴朝體驗生活,此時,巴金先生的腦海中,已經有了一部小說的雛形。巴金先生在給自己的妻子蕭珊的信中寫道,“要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

源自巴金的戰地小說 ,經典愛國影片《英雄兒女》是如何創作的

直到1961年,巴金先生終於寫出了第一人稱視角描寫抗美援朝的不朽名著《團圓》。小說刊出後,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對《團圓》一書評價極高,著手將它改編成電影,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創作任務。

小說改編電影的重任,落在了著名導演武兆堤肩上。武兆堤讀完小說,深深的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和感動,他找到了解放軍總政副主任傅鐘的秘書――毛烽。毛烽是武兆堤抗大時期的同學,有朝鮮戰場的經歷,在他們二人的熱情下,僅用了二十天時間,電影《英雄兒女》的劇本問世了。

源自巴金的戰地小說 ,經典愛國影片《英雄兒女》是如何創作的

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轟動,電影的主題歌被傳唱不衰,紅遍大江南北。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是啊!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個像王成一樣的烈士,用他們的熱血和年輕的生命守住了陣地,保衛了國家,這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