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的水電明珠 巴音河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紀實

青海新聞網訊 時間的意義,遠不能用長度來衡量。

1994年以來的24年時間,在歲月的長河裡,只是一個短暫瞬間,但在我州水利發展史上,卻是精彩奪目的一頁。

1994年,州水利局委託省測繪局完成了蓄集峽1:1萬區域地形圖測繪工作;

2001年8月完成《蓄集峽水庫現場踏勘報告》;

2003年11月完成項目建議書編制工作;

2004年州人民政府成立蓄集峽水利樞紐籌建處;

2009年5月省發改委批覆《巴音河流域綜合規劃》;

2010年12月,水利部、省政府批覆了《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水資源綜合規劃》,並將蓄集峽列入重要水源支撐和保障項目;

2012年成立州蓄集峽水利樞紐建設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項目建議書獲批;

2014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全國172項重大節水供水水利工程;

2015年7月16日,國家發改委批覆可行性研究報告;

2015年10月23日水利部批覆工程初步設計報告;

2016年3月15日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

2016年3月15日,是一個值得永載史冊的時刻,凝聚了柴達木人心血和期盼的工程終於圓夢,在這一刻迎來了為德令哈人民造福的春天。至此,在我州發展大潮中,這面水利樞紐工程大旗高高飄揚在柴達木大地上,在艱難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行,篳路藍縷,大建設、大前進、大跨越。

回首過去24年,巴音河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臺求真務實、大膽探索的鏗鏘大戲;是一篇積極謀劃、鍥而不捨、不懈努力、鉚勁衝刺、精彩紛呈的交響樂章。

蓄集峽德令哈的春天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以及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建設。作為基礎戰略資源的巴音河,因原有水利設施陳舊和投入不足,德令哈市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而巴音河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運行後,可為德令哈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1.32億立方米,供水保障率達到96.4%。多年平均發電量9977千瓦時,使巴音河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對構建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體系,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河流健康生命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李永業說。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近日,記者來到巴音河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施工現場,滿目所見盡是激戰正酣的項目建設場面:往來穿梭的工程車輛、巍然壯闊的庫壩已初現、揮汗如雨的施工人員……在面板堆石壩工程現場指揮施工的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副局長李琪告訴記者,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21.5米,目前一期填築已結束,累計完成填築310萬立方米,填築完成75米;溢洪道引渠段混凝土澆築57%,閘室段混凝土澆築40%,洩槽段混凝土澆築18%;大壩工程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36946.47立方米,完成投資35615.61萬元,完成率67.3%。現在正24小時不間斷實施面板澆築施工。

“除大壩工程外,目前蓄集峽水利樞紐引水發電洞工程共三個標段的洞石開挖全部結束,電站廠房目前正在開展前期設備安裝及主廠房混凝土澆築工作。整個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資10.5億元,完成率56%,工程預計明年年底完工,實現首臺機組開始運行發電。”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鄭江說。

水利人精神可歌可泣

世代荒僻寂靜的河谷,陡峻的山勢,如今成為巨大繁忙的工地。走進它,總會感覺到個人的渺小,更能體會到水利人的偉大。

“在這麼陡峻的山上這條路是一鏟子一鏟子挖出來的!”在去往調壓井的陡坡山路上,鄭江的一席話深深震撼了記者,鄭江說,蓄集峽山高崖陡、峽谷縱深,海拔高、空氣稀薄,夏季經常遭遇暴風雪,工程區基本為無人區,無通行道路。當初項目勘測時,勘測人員走的都是危險陡峭的羊腸小道進到峽谷裡面,勘探設備包括手扶拖拉機都是先拆散,由人工背進來再組裝使用的,一個人一天背幾十斤的東西沿著陡峭的埡口要走6公里,一個人一天也只能背一次……

炎炎烈日下,在面板堆石壩工程現場,一道靚麗的風景吸引了記者的眼球,只見水利人們在高121.5米的坡面上“飛簷走壁”開展面板澆築施工。更讓人震撼的是,如此高的大壩上幾名女工正順著鋼絲繩下移到底部清渣。當記者問起害怕嗎時,其中一位女工一邊用胳膊擦著額頭上的汗水一邊說,“早習慣了,哪有什麼怕的。”

施工現場鏡頭太多,有的在焊接,有的在搬運模板,有的在綁紮鋼筋、有的在為澆築混凝土做準備,有的在為安全用電做保障……

烈日、狂風……這些困難根本擋不住他們勞作的步伐,在他們心中只有工期、質量、進度……

也許,對於他們個體而言,可能這只是為了生活,為了賺錢養活一家老小。但對這些一線建設者的群體而言,是水利人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寒暑交替,犧牲家庭,與世隔絕的工作,用鍥而不捨的敬業精神,才讓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到了這一步,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作為將鐫刻在群山之間,激盪於柴達木盆地。

智能支撐保工程質量

“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工程管理模塊的畫面,利用該模塊,可以將大壩單元工程劃分建立起來,並且通過單元工程的劃分,可以直接查詢不同單元工程大壩填築施工過程信息,包括碾壓遍數、碾壓速度、碾壓機械振動狀態、該單元工程大壩壩料鋪厚等信息……”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局技術人員小包一邊在電腦上操作一邊講解。

鄭江介紹,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存在工期緊、時段特殊;業態多、任務重;交通不便;建設標準高、要求嚴四大施工困難。而“前端視頻監控”系統和“大壩填築碾壓智能分析系統”在工程建設中提高了施工現場的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和決策能力,實現了數字化、綠色化和智慧化、精細化的生產和管理,真正消除質量隱患。

據瞭解,通過“前端視頻監控”系統對施工作業面的每一施工環節實時監控並留存影像資料,針對違反設計規程、第三方質檢要求及規範規程的工序及時通知制止;通過“大壩填築碾壓智能分析系統”,確保每一個工序達到設計要求後開展下一個工序的有效銜接,保證工程質量隨工程進度有序推進。

鄭江告訴記者,“前端視頻監控”系統和“大壩填築碾壓智能分析系統”是在我省水利行業首次採用。智能壓實系統提供的可靠、精準和實時數據,保證了蓄集峽大壩填築施工的順利實施,也強力推進了蓄集峽大壩數字化建設進程,為我州水利建設開啟了“智時代”。這些新技術在蓄集峽水利工程的應用讓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設水平上了新高度,也成為我省水利建設的新亮點。

超前謀劃築牢環保安全理念

“建一個工程,樹一座豐碑。我們在保證施工進程的前提下,儘可能保留河流原生態。把安全環保作為不可觸碰的紅線和底線,對安全環保工作新擺位、新謀劃、新思考,牢固樹立‘安全生產人命關天,環境保護責任重大’的理念,切實把安全環保記在心上、扛在肩上。”鄭江說。

據瞭解,該工程項目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棄渣及時清運至批覆指定渣場,棄渣之前已按渣場地形修建漿砌石擋牆攔擋,待棄渣完畢後將修整邊坡、渣面平整,覆土種植林草綠化。主體工程區落實廠房的截排水措施,樞紐兩岸隙地、廠房開挖邊坡及廠房空閒隙地後期將綠化美化,以改善和恢復生態景觀。施工道路區已做好截排水措施,後期開展邊坡綠化,種植行道樹。施工臨建區落實臨時截排水措施,表層土剝離,後期清理和平整場地,種植林草。不僅如此,工程還在導流洞封堵前,在導流洞進口洞臉邊坡處順坡挖槽,槽內固定鋼管,鋼管穿過導流洞封堵段後通過導流洞斷面排向下遊河道,並實施生態流量在線監控。

同時,該工程還在施工期間對施工人員加強生態保護和安全防護的培訓教育。在安全方面,通過進場安全教育、安全培訓和編制發放《安全知識手冊》等方式,普及宣傳安全生產知識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提高執行安全操作規程的主動性自覺性,堅持年度、季度、月度及專項安全生產大檢查與日常安全巡查相結合,消除安全隱患,把安全生產工作從“事後查處”轉變為“事前預防和過程監控”。在環保方面,對施工人員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以公告、宣傳冊及標誌牌等形式,對施工區人員及時開展宣傳教育,禁止砍伐破壞施工區附近的草木,嚴禁煙火、狩獵和撲殺動物,以減輕施工對當地陸生動植物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