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跟孩子共情他哭得越厲害呢?到底該怎樣正確跟孩子產生共情呢?

Joanna3182234416


其實跟孩子共情的時候,孩子哭得更厲害,很可能恰恰表明,你和孩子的共情成功了,他因為你的共情而感激你,信任你,感受到了安全,所以才把自己的情緒釋放了出來,這個哭泣,是一種發洩,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陪伴著他,擁抱著他,什麼都不說,就是輕輕地拍拍他的背,等他慢慢平靜下來。

總的來說,家長不能把“讓孩子不哭了”當成共情的唯一目的。孩子需要在情緒的爆發中,學會認識情緒、疏導情緒,以及管理情緒。

因此,每一次孩子的情緒爆發,都是我們幫助孩子鍛鍊和提升的大好機會。

當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家長還可以再前進一步,比如找一個時間,心平氣和地重新回顧事件的發生,讓孩子回憶當時的感受,使理智的左腦和情緒化的右腦進一步聯結,提升孩子對情緒的感知和掌控能力,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就會應對得更好。


壹父母


跟孩子產生情緒共鳴、共情,但是千萬不要共振。

孩子跟大人一樣會經歷情緒的波動,他們不善於描述、表達、控制情感,過去我們接受的家長課程引導我們去擁抱、接納、共情。但是僅僅有這幾步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防止共情走向共振。

共振是物理學上的一個運用頻率非常高的專業術語。是指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舉一個例子:

昭通市綏江縣中城鎮有人去世,送葬隊伍途經中城鎮黃龍溪一離江面20米高的鐵索橋時,因負重過大和步伐一致產生共振導致鐵索橋斷裂,致使多人落水,導致1人死亡、34人受傷。

情緒共振是什麼?

人和人互動交流的時候,互相的情緒是會被同步化的,當傾訴者散發出負面情緒,而傾聽者完全接納並與之產生共振,擁有同頻的負面情緒,我們就像走在懸掛的吊橋上,多人共振會引發情緒斷裂,也就是這位家長所述“越跟孩子共情他哭得越厲害”。其實,這位家長並不是共情,而是太附和孩子的負面情緒,以至於情緒共振,不僅不能緩解傾訴者的情緒,反而使整個家庭的情緒失去均衡狀態。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是共鳴、共情而不共振?

1、接受並尊重孩子的感情,但是對於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不一定認可,可以進行評論以引起共鳴,並與孩子聊一聊在當前可以採取的行動。“寶寶,我知道你很生氣,如果是我也會生氣的,那麼你希望媽媽怎樣幫助你?”

2、保持一個合理的情緒差距。我個人覺得是大概20%,就是說比對方的情緒狀態稍微高出20%,而不是更多。當孩子散發過多的負面能量,我們作為成年人要保持必要的理智與清醒。不能被孩子的負面情緒帶跑或者蠶食,共情,但不共振,所以在潛意識層面上保持比他高的情緒,及時止損帶他梳理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3、給孩子一個安靜角,試著讓孩子有情緒,允許他的情緒在身體裡,沒有任何的語言,沒有所謂的正確教育方法;父母試著什麼都不做,只是耐心的在旁邊等待,看孩子自我療愈內在的情緒;或者,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覺察一下:當孩子情緒來臨時,自己身體的感受。等孩子情緒穩定,哭泣減輕後,再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思考。


水亦田


我想首先我們需要來理解,為什麼這個在哭泣的孩子,當他感受到媽媽的共情的時候,他非但沒有停止哭泣,還反而哭得更厲害了呢?

假如說你是這樣的一個孩子,那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讓你很委屈,很傷心,非常難過的事情,然後你哭泣了,那這個時候有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媽媽,她來對你說你哭泣了呀,你傷心了呀,有媽媽呢,媽媽愛你。想象一下你可能會是一些什麼感受呢,你可能首先是覺得,好感動啊,我的媽媽看到我,而且她很願意跟我在一起。同時你可能還會想,好委屈呀,我都哭了五分鐘她才看到

你甚至覺得挺感激的,會感激有這樣的一個存在,有這樣的一個美好的溫柔的媽媽,有她的幫助,有她的愛,我的人生覺得很安全。

當我這樣描述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這麼小的一個小人,在此時她的內心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互相糾纏在一起,他們互相糾葛,互相沖撞,讓這個孩子感到我一時之間知道該如何用語言說清楚我這麼複雜的感受,那怎麼辦呢?我只好哭得更厲害一些了。因為我只能用哭這種方式把這麼多種複雜的感受都給它排洩出去,否則難道把它藏在心裡面嗎?

這就是這個孩子為什麼被媽媽共情之後,她會哭得更厲害的原因。我想作為媽媽,如果你能對孩子觀察得更細緻一點的話,你會發現在你共情他之前,他的那個哭泣的聲音,音調,包括他的表情和身體語言,跟你共情他之後,他的那些語言語調,身體語言,其實是不一樣的。後者可能他會更加柔軟一些,他會更願意趴在媽媽的懷裡,很盡情去揮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把自己交給媽媽,讓媽媽給他一些撫慰。

那前者,他可能是處在一種非常緊張的情緒裡面,他可能身體都是緊繃的,如果我們對孩子有很多觀察的話,可能你會發現這些細微的差異。

所以在這個時候,可能媽媽更多是把孩子抱過來,然後去跟他一起說,你很難過,發生了什麼事情,去幫他說出他心裡面感受到的那些東西,也能夠讓孩子受到安撫。

談到共情,可能有一些媽媽還是不太知道,到底怎麼樣子去跟孩子共情,說得簡單一點,所謂的共情不過就是基於你對孩子的關注和了解,然後你去先看到孩子的感受,同時如果他年齡比較小,比如說他在三歲之前,你可能要試著替你的孩子說出來他感受到的東西,比如說你現在是覺得生氣了,你是委屈嗎?某某事情讓你感到是那樣那樣的嗎?你可以替他說出來。

如果是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去基於你對他的觀察和了解,先去陪伴他的感受,你可以跟他說,我看到你哭了,我看到你很傷心,你去用你的語言去定義他的情緒,我看到有人拿走你的東西,所以你很無助,你可以替他說,並且事後你還可以再跟孩子繼續來討論,剛才那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心裡在想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

其實你會希望,爸爸媽媽在這件事情上可以怎麼幫你,我想當我們去關注到孩子的感受,他的需要,很用心去了解他,同時替他說出他心裡的想法,包括大一點的孩子是引導他去說出他的想法,那可能這個就叫共情了。當我們在跟孩子共情的時候,會讓他體驗到在這個世界上我不孤單,我的爸爸媽媽同時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是在一起的,而我是被深深愛,爸爸媽媽愛我的是我這個人本身,而不是說因為我做了什麼樣的好人好事。這個對於孩子的自信心,他的安全感都是很有幫助的。


積木育兒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共情呢?

當寶寶遇到困難,或者被欺負了,粑粑麻麻們的反應可能會有這幾種:

A:(居高臨下的否定)這有什麼呀,很正常,堅強點!/一定是你先動手的…

B: (八卦式提問)具體怎麼回事啊?打你哪裡了?你為什麼不還手呢?…

C:(專家式的建議)不理他不就完了嗎?下次告訴老師【甚至更具體的指教】

D:(“過來人”式的大道理)你要是太聽話,誰都會欺負你,媽媽小時候也被欺負過,媽媽…

E:(共情)“寶寶被欺負了,心情肯定很難受,想哭就哭吧。”

所以說,共情的目的並不是制止寶寶哭泣,而是讓寶寶合理的發洩情緒。越跟孩子共情他哭得越厲害,說明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發洩,對孩子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長期共情,能緊密親子關係哦!


兜媽愛叨叨



要做到共情,我們首先得確定幾件事。

一、你能真正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嗎?只是口頭上說“我知道”或者表面上抱抱,實際你的內心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為什麼哭,越小的孩子感知能力越敏銳,他並不能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納。

二、不是說你理解和接納他,他就不哭了。其實,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後,有人陪伴,內心感到安全後,就會把情緒無阻的發洩出來,當情緒釋放後,孩子將毫無壓力的翻篇兒。所以這時給些耐心和陪伴。

三、共情孩子,無條件接納情緒,但如果他是做了不當行為,我們要及時糾正他的不當行為,這也會讓孩子有個情緒的轉變過程,和接受的過程。這時他哭一會兒也是正常的,請給他點時間。

所以,一定要好好覺知一下,是否真正跟孩子共情,是否真的接納他理解他??

看見孩子,接納孩子!!


閱讀實驗室


孩子哭泣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孩子年齡小,尚不知如何正確宣洩情緒,除了哭泣之外,他們無法向成人一樣懂得靠聽音樂、跑步、好朋友傾訴等方式來宣洩情緒,所以,我們應該給予理解,當我們與孩子共情時,孩子哭泣,可能不因為是就某個事情傷心,而是因為父母戳中了他的心理。

有一次,我家大寶在幼兒園被老師誤會了,回家之後就悶悶不樂,我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邊哭邊跟我講,然後我抱了抱他,對他說,媽媽理解你,孩子哭得更傷心了,我覺得他哭得更傷心是因為我理解他,從我這裡得到了安慰,而不單單就被誤會這件事。

與孩子同情,首先要給他情感上的支持,抱抱他,拍拍他的肩膀,然後給予言語上的安慰,可能一開始孩子哭得很厲害,根本聽不進去,那就讓孩子痛快地哭,等他情緒稍微穩定之後,再給他講道理。


沛澤媽讀心理


這個問題其實暴露了很多媽媽的本質,共情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不哭。

實際上共情的目的應該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他行為的合理性。如果媽媽做共情的目的單隻為孩子不哭,那麼對不起,這個和老派爺爺奶奶哄孩子不哭了,不哭帶你買糖吃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當你帶著止哭的目的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是能體察到的,孩子是自帶情緒雷達的,他們不是聽語言的而是看態度的。

當你放下制止孩子哭泣的執念,切實看到孩子的難過、委屈、求而不得、孩子才會向你敞開心靈,這個共情才是有效的。孩子也許會哭得更厲害也許會因為委屈被理解而停止哭泣,無論哪一種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亦君說書


可能大家會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一旦共情對了孩子的不良情緒就會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於是每次孩子一哭家長都像猜謎語一樣,所有原因挨個的猜,所有溫暖的詞語挨個說。孩子還一直在哭的話,家長可能就感覺很受挫,更加焦慮。

其實我們都對情緒有一個誤解,就是一定要及時止住,尤其是負面情緒,孩子哭泣就想辦法讓他止哭,孩子生氣就想辦法讓他別生氣,孩子鬱悶就想辦法逗他開心。

但其實情緒是需要流動的,需要有時間去體驗。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告訴我說,有一次她的老師講自己孩子小時候,因為玩具壞了,不停的哭,老師很焦慮,就各種共情,理解,孩子反而越來越煩躁,哭的越來越厲害,後來還是孩子自己憋不住了說:“爸爸,你就讓我哭一會兒,我哭一會兒就好了。”老師這才恍然大悟,靜靜的抱著孩子,讓孩子哭了一會兒,孩子哭完以後擦了擦眼淚,又恢復了活力,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繼續玩去了。

現在我們學的育兒知識越來越多,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去試圖理解孩子讀懂孩子,但是往往這些方法學的太多卻阻礙了我們和孩子之間最自然的情感流動。

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我們的媽媽在我們哭的時候也不懂什麼兒童心理學,但就是把我們摟在懷裡,默默地允許我們哭泣,等待情緒自然的淡去這個過程就足夠治癒了。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我也經歷過孩子的這個階段,往往跟孩子共情的時候,她哭的更厲害了。這時候是他情感宣洩的高潮期,他覺得有人理解他真難得,而且自己有那麼多的委屈可以盡情的對著一個人發洩。但是當你不停的親吻他,擁抱他,給她安慰的時候,她慢慢地會平靜下來。


夕媽育女



哭的更厲害就對了,你那麼理解孩子,孩子能不感動嗎?

此哭和彼哭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彼時,孩子是因為受了委屈或者難過而哭,此刻,孩子是因為感動而哭,為著自己有這麼一個開明的媽媽。

不用擔心,孩子的情緒很快就會平復下來,而且,以後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委屈都會與你貼心地交流,不像有的父母拒孩子於千里之外,根本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孩子一點都不想與他們溝通,甚至都不想理他們,那些無知卻不善於學習的父母。

親愛的,你這麼有智慧,還擔心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