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要讓「父母管」 平安賽岐凝心聚力共畫「同心圓」

東南網寧德1月22日訊(本網記者 陳翊群) 賽岐地處閩東地理中心,是閩東人口最多的建制鎮,也是閩東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窗口,素有“繁華小香港”、“閩東小上海”之稱。全鎮常住人口近10萬人。2012年3月,賽岐鎮入選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2014年10月,入選福建省首批15個“小城市”(鎮級市)培育試點。

“如何開展好民營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守護賽岐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賽岐作了多方探索。”近日,賽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蔡龍玉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說,“我們的‘父母官’實際要讓‘父母管’,這樣走進民營企業、貼近群眾,才能瞭解到群眾真正想要什麼。據此,因地制宜,共畫‘同心圓’,方能共謀新賽岐發展之路。”

在過去的2017年,賽岐鎮黨委政府這麼說,也堅持這麼做,他們把安全生產工作作為全鎮一項重點工作全力推進。截至目前,全鎮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2017年沒有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各項指標全部控制在市下達指標範圍內,確保了全鎮小城市培育工作持續穩定開展。

以往三天兩頭應付檢查 企業稱“吃不消”

“以往三天兩頭有人上門檢查,每次來都沒好事。要是送點錢、送些及時政策該多好。”福安賽岐鎮某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過去為了應付政府檢查,企業上下忙來忙去,領導到企業了,專門“提問題”,有的乾脆就走個過場,給企業增加了不少“應付”的負擔。

該負責人坦言,政府部門要嚴查起來,大部分民營企業,尤其中、小企業都經不起查,生產作業不規範,多少都存在些安全隱患問題,“可這些年,我們中小企業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生產效益上,已經趨於疲憊應付檢查。”

“不過近年來,看到新聞曝光的一些企業隱患問題,導致職工傷亡賠償事件屢見不鮮,我們也意識到,安全隱患自查自糾的必要性。說白了,這年頭,企業無事故,對我們來說少花錢,也是一種賺錢。”該負責人如是說。

政府服務理念轉變 企業主安全意識提高

“過去企業嫌政府部門增加負擔,躲避政府部門檢查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突查吃閉門羹現象司空見慣,”賽岐鎮安辦主任劉光恆說,不過這種觀念現象在最近幾年有了明顯改觀,轄區企業經營者安全意識在逐步提高。

劉光恆說,僅2017年鎮裡就開展8項安全檢查專項行動,轄區大部分企業都較為配合,有的企業還提早進行了安全隱患自查自糾工作。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這些年,轄區企業隱患事故率也在逐年減少。

“企業主觀念在轉變的同時,我們作為地方政府,自身服務觀念也應轉變。大家都說我們是地方父母官,我認為我們更應該是屬於地方群眾的父母管。我們與賽岐群眾真誠交朋友,群眾才會與我們說真話,這樣我們的工作目標才會更精準、更接地氣。”賽岐鎮鎮長蔡龍玉如是說。

在日常工作中,蔡龍玉也常常帶領鄉鎮幹部深入基層,與身邊群眾互動,瞭解基層群眾的需求。

根據近年來的轄區安全生產工作管理經驗,蔡龍玉總結了一首打油詩這樣寫道:安全生產擺首位,每月每季都開會。宣傳教育必先行,檢查指導要到位。四法措施重落實,千萬不能無所謂。管理服務盡職責,不忘初心別受賄。警鐘常敲強意識,牢記生命誠可貴。隱患整改重實效,發生事故人崩潰。工作若是沒做好,影響績效別怪罪。安全生產無小事,科學管理靠智慧。

共畫“同心圓” 因地制宜“共謀發展路”

蔡龍玉說,過去的2017年,賽岐鎮黨委政府堅持把安全生產工作作為全鎮一項重點工作全力推進,樹立了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是本職、抓不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失職、不抓安全生產工作是瀆職的責任意識。

同時結合賽岐實際,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工作機制規範化、制度化。全鎮共發放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161份,其中村(社區)安全生產管理責任書31份,消防安全目標責任書51份,企業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書80份。

賽岐鎮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圍繞人民生命和財產兩大核心,真正把安全生產作為政治工程、民生工程來抓,逢會必講,警鐘長鳴,督促企業切實搞好安全生產,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賽岐鎮也加大了安全防範經費投入,為各村(社區)配置消防栓,安全交通協警負責賽岐小學放學路段的交通安全疏導等,加大應急管理的投入,因地制宜,聯合多部門進入轄區企業進行消防、危化品綜合應急救援演練等。

“除了在安全防範上做加法,在服務流程上則做減法,在宣傳教育上做乘法,在打非治違上做除法等等做法,所有舉措都旨在讓全鎮群眾參與我們的工作當中,凝心聚力,共話‘同心圓’,因地制宜,方能共謀發展路。”蔡龍玉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