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如今習以爲常的東西是八、九十年代從日本學來或受其影響的?

ee-超Lz


八十年代是日本的家用電器、汽車、電影電視劇鋪天蓋地湧向中國的年代,那時在一般中國人的頭腦中,似乎日本什麼都好,當然指的是日本在物質上比中國先進。但是要說到從日本那裡學來了什麼,除了製造業上的技術或管理方法等之外,一般民眾感受的還真不算太多。九十年代以後,日本的飲食、服飾、設計以及化妝品等進一步流傳到中國,不少日語的詞彙,不知不覺中也走進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我自己有教授日語的經歷,體會比較深的,是有些日語詞彙,我原本是要用中文解釋的,也在差不多已經成了現代漢語詞彙。

比如說,職場,達人,料理,食材、聲優等等。

我可以肯定地說,這些詞語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還絕對是日語詞語,大概到了九十年代末以及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才成了大家、尤其是青年人耳熟能詳的漢語詞語。我可以肯定地說,像《詞源》、《辭海》和稍微老一點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除了料理之外,其他的詞語都沒有收錄,而料理的意思,在原來的漢語中,指的是“照顧、照料、安排、處理”,在比較新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會在最後加上一條:“日語漢字詞。烹調。也借指餚饌。”現在我們說日本飲食或日本菜餚,一般都會說日本料理,甚至簡化為“日料”,日本菜館,現在已經說“日料店”了。

至於我們平時往往會說,這個東西蠻有日本風的,那個東西挺有日本味的,其實就是我們在設計(包括建築設計、服飾設計、包袋設計等等)或製作中,不知不覺的融入了一些日本元素,有時候會有“和風”這個詞。如今還有一些新的日語詞伴隨著新的意識和概念進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斷舍離”,比如“鈍感力”等等。這些情形,在我國的臺灣更加明顯。這些事實說明,文化絕對是流動的,只要不刻意封鎖和排斥,也絕對是互相影響的。


復旦大學徐靜波


中國女人的樸實,含蓄和嬌柔之美,是傳統道德觀念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美。可惜,中國女人放棄了,卻學習日本女人那種做作,嘬起嘴向雞屁股一樣來向社會炫耀矯情,以示自己的偽豔和嬌媚。看了實在是讓人噁心。

再就是機動車類,日本以淘汰的技術與中國合作,還要隱藏其核心技術。如鋼鐵熱處理技術,就是到現在日本也沒把發動機氣缸壁沾火和活塞環熱處理技術透露給中國。而中國現代汽車的熱處理技術其實還是老技術。

說起來可笑,鋼鐵錘煉熱處理加工技術,最早是中國發明的,反而現在卻要向別人學習。這實在是國人之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