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故鄉」行

耄耋之年“故乡”行

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耄耋之年“故乡”行
耄耋之年“故乡”行

韓城,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第42支隊(師級建制,番號先後為建字450部隊和00429部隊)組建和建功之地。1972年至1982年,450部隊在這裡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和感人的故事。作為450部隊一名老兵,我自1977年底奉調到北京工作後,便視韓城為第二故鄉。今年“五一”期間,在我耄耋之年,時隔40年,終於同家人一道踏上韓城這片土地,經歷一次懷舊之旅、感恩之旅、文化之旅。

在黃河禹門口,我想起1972年,403團在黃河灘安營紮寨,修建下峪口到桑樹坪煤礦鐵路專用線的情景。這條線路全長12.7公里,有隧道8座,長4344米,山高坡陡、運輸困難、沿線無生活和工程用水、風沙大、氣候乾燥,先後有4個施工單位接受任務後因難度大撤走。我們團接受任務後艱苦奮鬥,戰勝困難,終於提前建成這條線路。

在桑樹坪煤礦,我回憶起403團、405團建設這座年產300萬噸原煤的特大型煤礦的情景。桑樹坪煤礦1975年9月開工,1979年11月10日投產,創造了當時中國特大型煤礦建設的最短工期。《韓城報》曾發表文章,稱讚桑樹坪煤礦和下峪口洗煤廠的建成投產,為韓城順利實現縣改市和經濟全面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在450部隊機關辦公樓(現韓城礦務局總醫院綜合樓和門診樓),我回憶起1974年在部隊宣傳科工作的經歷,想起那些令人尊敬的優秀幹部和先進模範。基建工程兵集體獲得多項榮譽,其中403團1977年被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授予“大慶式單位”稱號,被煤炭工業部、國家建委分別授予“大慶式突擊隊”“大慶式紅旗單位”稱號,1978年被基建工程兵授予“大慶式基建突擊隊”稱號,405團1978年被基建工程兵授予“大慶式基建突擊隊”稱號……作為部隊一名老兵,我深感驕傲和自豪。

時隔40年回韓,我憶起2004年老首長劉森對450部隊與韓城人民軍民魚水情的評述。他說,1972年5月,450部隊在韓城組成後,受到各方面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韓城縣委、縣政府、人武部騰出辦公室給部隊機關住;原晨鐘大隊是部隊的街坊,部隊有事去找有求必應;縣政府騰出農技校給部隊建醫院;在下峪口為部隊解決機修營、汽車營、總倉庫和教導隊的建築用地;對403團、405團食宿給予特別關懷,使部隊很快投入施工;把“白菜芯”(北塬好地)劃給部隊,建起機關辦公樓和家屬住宅;芝川鎮是部隊每年新兵訓練基地,老鄉主動騰出房子給新兵住,做新兵團的好後勤;縣領導對部隊家屬工作和子女上學等問題給予關照;每逢年節,省地縣各級領導親自率團慰問,給予全體指戰員極大鼓舞。部隊之所以能完成各項建設任務,離不開韓城黨政領導、人民群眾和韓城礦務局的大力支持。

調離韓城20年後,韓城人民還想著450部隊。2002年5月24日,《韓城報》發表記者魏淑琴、秦民傑的文章《難忘四五零部隊》,生動記述部隊在韓城浴血奮戰、建設現代化煤礦的輝煌業績,表達韓城人民對部隊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這篇文章在原450部隊指戰員中引起強烈反響,也續寫了軍民魚水情新篇章。

時隔40年回韓,這裡變成一座現代化新城,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綠樹成蔭、鮮花滿城。龍門大街、黃河大街、太史大街、金塔路……一個個獨具地域特色的街名,彰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遞與時俱進的現代氣息。

韓城古城保存完整,極具文化底蘊,古城三廟景區內的古老建築群吸引我們駐足觀賞;文史聖域司馬遷祠已成為著名的4A級景區,依據《史記》記述,建成五帝園、周本紀園、秦文化園等大型雕塑,我們瞻仰司馬遷的高大塑像,緬懷史聖的不朽功德,對景區大門口的標語“揮毫三千年,一日閱千古”的內涵有了深刻理解;我們來到“民居瑰寶”黨家村,感受青磚家訓裡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觀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細聽導遊生動解說,深感韓城歷史文化璀璨,旅遊資源豐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名不虛傳。

追憶往昔,珍惜今日。450部隊永遠同韓城人民心連心,我們熱愛韓城,祝福韓城,讚美韓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