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電影再次讓我哭拉,《我不是藥神》!

看完《我不是藥神》點映場,已時近傍晚,方才還在下雨的天忽而放了晴。

這篇電影再次讓我哭拉,《我不是藥神》!

影片中那些笑容,那些悲傷,那些戴著口罩的臉和白色的藥瓶,還在眼前。而彼時的我,正面對著武林廣場。2018年7月剛剛開始。

這個日子距離5月1日,國家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實現進口抗癌藥零關稅的政策施行,剛好過去2個月。

這篇電影再次讓我哭拉,《我不是藥神》!

影片《我不是藥神》由文牧野執導,甯浩、徐崢共同監製,徐崢、週一圍、王傳君等主演。故事從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訪講起,神油店老闆程勇的平凡人生由此打破。主人公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收穫鉅額利潤的同時,一場關於救贖的拉鋸戰在波濤暗湧中慢慢展開……

“我剛病的時候,老婆懷孕才6個月,每天特別想死。現在有藥有錢了,如果我兒子早點生孩子,我都可以當爺爺了。”這是影片中王傳君扮演的白血病患者呂受益在拿到男主程勇從印度帶回的低價抗癌藥後,生出的幸福期許。

但最終他並沒有等到自己做爺爺的那一天。

這篇電影再次讓我哭拉,《我不是藥神》!

因為,他的期許,是建立在他人走私供應低價抗癌藥基礎上的;一旦供應鏈斷裂,這些患者便又迴歸身如浮萍的命運掙扎中:無力承擔高額進口藥費用,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最壞的結果。

往者弗及,來者不聞。生命短暫也脆弱,卻總有著一種動人的力量。其動人之處,既在於這些身處生命邊緣的人對活下去的渴望,也在於其逝去時對世人、對社會的敲打。

在以往省級醫院的一些公益講座採訪中,我採訪過不少像呂受益這樣的癌症患者。這些病人往往帶著口罩,很“規矩”地坐在臺下的位子上聽課。與想象中不同的是,與之交談時,我們談的更多的是生,而不是死。這或許是中國人的忌諱,但更像是一種對生活的希冀。

不久前一位60多歲的受訪對象便向我談及自己當初如何發病,如何輾轉轉院,終遇著對的醫生,如今除了定期來醫院接受化療,已可以自己買菜做飯的生活。我抬眼看他時,從這位地道杭州人整潔的穿著,笑意的談吐中,全然感覺不到他竟是一位惡性腫瘤患者。

“那您有過害怕的時刻嗎?”我當時仍然忍不住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又能怎麼樣呢?害怕也要好好活下去……”他的回答沒有多少意料之外,卻充滿了莫名的壯烈感。

我們或許很難想象,生命如此厚重的話題,卻是與一顆小小藥丸緊密連在一起的。而抗癌藥零關稅、進口藥審批步伐加快等新政的實施,能合法、及時、可負擔地買上“救命藥”,正是這些癌症患者生命通路上的光亮所在。

時下抗癌藥零關稅新政尚在路上,但只要有政策改革的決心在,我們便應堅信這束光會一直亮下去。

恰如一位網友所言,這正是我們一直在期待的進步,不論是醫療體制的改革,還是藝術家直面生活的勇氣。

在這個7月的初始,《我不是藥神》給人以絕望,更予人之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