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亮劍》會經常重播而《團長》不會?

抗戰劇《亮劍》《團長》等,都是家喻戶曉的電視劇,都曾在電視熒幕上大紅大火,播出時收視率極高。而每逢暑假到來,各大衛視都會拿出這些經典的抗戰劇重播,收視率也不低。特別是《亮劍》更是抗戰劇中重播次數最多的,但是同樣是抗戰劇經典的《團長》卻在首播之後便在電視熒幕上“消失”。對此,小編認為原因有以下:

1.內容的差別

《亮劍》講的是李雲龍的傳奇經歷,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其中許許多多的戰役在歷史上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如一開始李雲龍正面突擊坂田聯隊斃掉坂田聯隊長實際上是歷史上黃土嶺伏擊戰,該擊斃了日軍精銳獨立混成旅中將阿部規秀;如李雲龍伏擊日軍觀摩團擊斃日軍大量軍官的戰鬥實際上就是歷史上開國中將王近山將軍指揮的韓略村伏擊戰,該戰中王近山將軍指揮一個團擊斃日軍中隊長以上軍官180多名,其中有少將旅團長一名,大佐聯隊長六名;如掘土推進,3800多顆手榴彈圍殲岡崎大隊,歷史原型是關家堖戰役等等,除此之外,《亮劍》還加了一些其他的故事,如清風寨打土匪,攻佔平安縣城,圍點打援,還有與晉綏軍楚雲飛鬥智鬥勇的較量等。《亮劍》的故事情節一個接一個,一個比一個精彩,在內容上連貫緊湊,加上《亮劍》中李雲龍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李雲龍性格大大咧咧,不時還喜歡罵娘,做事果斷精明,而且能打仗,能打勝仗,許多苦戰硬戰都能打下來。這樣就使得網友評論說《亮劍》就像一壺烈酒,給人痛痛快快的感覺,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為何《亮劍》會經常重播而《團長》不會?而同是經典抗戰劇的《團長》在劇情痛痛快快上就比《亮劍》差距大了很多。首先《團長》在角色的塑造上更廣更細膩。成功塑造了團長龍文章,孟煩了,迷龍,不辣,獸醫,阿譯等等許多角色,這些角色性格鮮明,各有特點,深入人心。《團長》的故事情節比較平淡,不像《亮劍》那樣激烈,一開始在收容站裡渾渾噩噩度日,直到虞嘯卿重新召集他們入緬作戰,又被冒充團長的龍文章帶領回來,在南天門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對抗,回到禪達之後,後來名正言順成為"炮灰團",在主力團旁邊給了一塊防守可有可無的祭旗坡駐紮,這樣便有了安身之所,時不時跟鬼子打打仗,有時候還能跟江對岸的鬼子來場"中日文化大交流"。這樣並無大型的戰事,是炮灰團的"安居樂業",直到最後為時勢所迫,不得已攻打南天門,這樣的生活才結束。故事到這也就結束。觀看整個劇情,彷彿描寫大的戰役只有在從緬甸回來時在南天門一戰和最後攻打南天門堅守樹堡一戰。《團長》著力寫的是戰爭年代下各個士兵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他們渴望生存,他們有骨有肉。觀看《團長》感覺不到轟轟烈烈,但又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你甚至希望他們在祭旗坡的生活能一直這樣子下去。《團長》很平淡,是一壺老酒,需要細細品味,其中味道才能感受到。每次刷《團長》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團長》與《亮劍》的重要區別。

在如今這樣快節奏的生活中,無疑人們更愛看《亮劍》,能快速的感覺到其帶來的刺激,熱血沸騰。而《團長》是需要沉澱下來才能看懂的。
為何《亮劍》會經常重播而《團長》不會?

2.描寫角度的不同

《亮劍》寫的是八路軍的抗戰,以及後期的解放軍解放戰爭,將歷史上許多真真實實存在的戰役,通過凝聚於八路軍李雲龍獨立團身上,側面寫出了八路軍的發展壯大,寫出了八路軍的革命軍人本色,遇敵必亮劍的革命精神,讚揚了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鬥中的英勇事蹟。而《團長》寫的則是國軍遠征軍的事蹟,相比之下,裡面的人物更"懶散"一些,更"沒有魂"一些。所以電視熒幕更需要像《亮劍》一樣的東西來播放。
為何《亮劍》會經常重播而《團長》不會?​ 但是不管如何,《亮劍》與《團長》同樣經典,各有各的好,作為一個糰粉,也許現在就是最好的,自己心愛的團劇可以自己珍藏,可以自己拿出來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