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在邢臺隆堯縣堯山腳下,有一家五口人鍾愛戲曲,56歲的張根平和妻子高英敏在舞臺上唱戲,大女兒張玲負責二胡演奏,二女兒張莉唱花旦,兒子張欣更是跟隨張根平練習戲曲8年,如今拜入京劇大家裴豔玲門下進行深造。當地都稱他們家為“戲曲之家”。如今,在張根平的帶領下,全家人辦起了戲曲學校,為國家培養許多戲曲幼苗。近日,本報記者近距離走進這個戲曲之家,瞭解臺前幕後的故事。

迷戀戲曲 一家人都從事戲劇工作

張根平是邢臺隆堯縣人,從小就專門學習戲劇。先是在隆堯本地,後來又到邯鄲,在邯鄲東風豫劇團學了10年。"從小就喜歡唱戲,當時也是為了謀生,就這樣一直在外地學戲。"張根平說,1989年回到隆堯開始自己辦劇團,現在他個人已經出版了15部光盤。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張根平自己還組織成立了民間劇團,18年來在周圍省市巡迴演出。他的妻子也是劇團的主要演員。當時全家人走南闖北,很是辛苦。

受父母影響,張根平的三個孩子從小就開始學戲、唱戲。因為有了劇團,張根平和妻子的精力全部放在了上面。"那時候父母一走就是半年,沒有時間看我們,感覺我們就像孤兒一樣。"張根平的大女兒張玲說,父親對他們練功要求非常嚴格,冬天弟弟練翻跟頭,一翻就是幾百個。

“梅花香自苦寒來”,戲曲演員對這句詩體會得更為深刻。經過小時候的刻苦磨鍊,如今大女兒張玲在承德避暑山莊從事戲曲行業,兒子張欣是河北省京劇團的主演,主攻武生,如今已拜入京劇大師裴豔玲的門下。兒媳張賢和小女兒的工作也與戲劇相關。他們的演藝事業都蒸蒸日上。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培養接班人 被中國戲曲學院評為生源地

“戲曲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唱出來的。”張根平說。

很多人都覺的學戲是一個特別痛苦的事情,甚至跟上刑似的,其實學戲並不是想象的那樣恐怖。張根平介紹,不少人瞭解京劇是從看電影《霸王別姬》開始的,特別是電影裡小豆子的學戲過程,讓人覺得很“恐怖”,但是自己學戲的感受並不是這樣,學戲雖然很辛苦,但同時也會感到很愉快。“每當在臺下汗流浹背刻苦用功時,想到登臺演出,贏得觀眾激烈的掌聲,感覺受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張根平笑著說。

幾年前,張根平看到戲曲國粹逐漸受到國人冷落,大部分年輕人更熱衷於流行歌曲。未來戲曲的發展將走向何方?張根平不忍心看著京劇這項國粹衰落下去,他想著,只有從小培養戲曲幼苗,才能將這國粹一代代傳承下去。於是,張根平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放棄劇團辦起了戲校。由於學生們基本功優秀,2009年被中國戲曲學院評為生源地,每年為中國戲曲學院提供多名生源。他們不僅基本功紮實,嗓音也是一流。

給孩子從小埋下一顆京劇的種子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張根平對學生們的練功要求十分嚴格,他一直堅信“嚴師出高徒”。每天5點半開始起床,他們的訓練量之大,遠遠超越了省內外的任何專業學校。每個學生每天都要完成上千個小翻、虎跳以及前、後橋等專項訓練。

但生活中,張根平對每個孩子像自己孩子一樣,他每天凌晨一點半起床,到宿舍看一圈,然後燒一大鍋開水給孩子們準備著。他自己則去踢腿、吊嗓子。張根平的妻子是學校的唱腔老師,又管著孩子們的起居生活,每頓飯都要保證孩子們的營養。

2009年,中國戲曲學院院長來學校考察,發現這裡的孩子三個月的成績等於中戲半年的成績,當即決定把這裡作為中戲的生源地,並免除任何費用。這個強有力的支持更堅定了張根平的決心,他說,莊稼一耽誤就是一季兒,孩子一耽誤就是一輩兒,家長把孩子交給他,他就不能讓每個家長失望。

“從小讓孩子學京劇,不是為了讓他們必須從事這行,而是給他們埋下一顆京劇的種子”。張根平說,瞭解京劇,可以讓孩子早些瞭解幾千年傳唱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即使孩子將來不走藝術道路,京劇也可以豐富他的人生閱歷,因為京劇中有很多經典的感人段子,這些戲曲元素在不知不覺中浸潤到孩子的生命中。當他們以後面對人生挫折、面對價值觀樹立時,都有很大幫助。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隆堯這一家子 傳承國粹很上心 興建戲曲學校 培養戲曲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