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難判定 「人性關懷」成訴求 誰才是真的貧困生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劉寶 劉延春 實習記者 劉佳

真真假假難判定 “人性關懷”成訴求 誰才是真的貧困生

近日,陝西省教育廳發佈的關於貧困生認定的相關標準在網絡上掀起一番爭議。“經常進網吧就不能評定為貧困生?那麼‘經常’是如何來量化的呢?”“貧困生就不能有娛樂生活,就該一副窮酸相?”等質疑的呼聲不斷地出現在網絡上。

記者從人民網輿情監測中心發佈的網絡新聞資訊量上了解到,近些年,如何保證貧困大學生認定的公平公正等問題,成為輿論的焦點問題。顯然,對貧困生認定的爭議早已不是一次兩次了,貧困生認定的標準怎麼樣才合理?如何評定貧困生?假貧困生大有人在,原因為何?

怎樣的標準才合理

記者從教育部、財政部《關於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瞭解到,貧困生是這樣定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由此可見,能否準確瞭解學生家庭經濟的真實情況是貧困生認定的關鍵。

針對陝西省教育廳等部門下發的《陝西省高等學校家庭困難學生認定工作辦法》中所提到的“在校外租房或者經常出入營業性網吧者不得納入貧困生之列”這一規定,記者採訪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輔導員孫靈通,詢問他對此項新標準如何看待,孫靈通表示:“在校外租房或者經常出入經營性網吧不得納入貧困生之列,某種程度上它只是一個應用條件,並不是絕對的,也是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判定。”

對於此項新標準,陝西省教育廳也作出了相應的解釋:在校外租房或經常出入營業性網吧的,指的是學生無正當理由不住學校提供的宿舍而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或者學校提供有網絡學習條件但經常在營業性網吧進行與學業無關的消費活動,具體認定標準由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孫靈通告訴記者,學校的資助政策一直都是依據陝西省發佈的政策實施的。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只是評定標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在評定過程中會深入瞭解學生平時的生活情況與生活條件,都是在保證真實性的條件下評定的。在提到如何保證評定公平公正的時候,孫老師說:“貧困評定是很難去量化的,即使再怎麼做到公正公平,依舊有反對和爭議的聲音,我們只能說竭盡所能從各方面去調查和考察,力求讓真正貧困的學生拿到貧困補助。”

弄虛作假一紙證明 誰才是真的貧困生?

雖然我國許多省市已經實現貧困戶建檔立卡,但這中間依舊存在著弄虛作假的成分,據大學生劉倩倩(化名)透露,她家裡經濟條件蠻不錯的,父親在外經商,母親是家庭主婦,但是家人受鄰居家長的影響和教唆,說大學裡有很多貧困補助,很容易申請。於是家長便通過關係在當地的居民委員會開了一紙“貧困證明書”,硬是要她憑著這一紙“貧困證明書”申請學校的貧困補助,弄得她在同學和老師面前很不自在。

記者還採訪了另外一位同學陳燕燕,當記者問到,如何依據消費水平就能判定同學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合理嗎?陳燕燕告訴記者:“那沒有辦法,我們只能通過這些來評判了,其實某種程度上我們是除輔導員外,最能瞭解到同學家裡情況的人了。”

記者採訪發現,在現有的制度中,一紙“貧困證明書”外加靠關係在這一紙證書上蓋上章,那麼該同學就被評定為“貧困生”了。記者通過採訪得知,像類似於劉倩倩這樣家庭條件優越,可以通過“門道”和“關係”輕輕鬆鬆拿到“貧困證明書”的同學太多太多。

學校應多予以人性關懷

“貧困生的樣子”這是記者從一名受訪者口中聽到的。當記者問到這名同學在他眼中“貧困生的樣子”是怎樣的時候,這位同學略難為情地告訴記者:“就是那種穿著看起來舊舊的,比較傳統,省吃儉用,我們都吃肉,他吃菜,我們都穿名牌,他只能在地攤買,節衣縮食還有就是非常刻苦學習的那種學生。我覺得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

此前曾發佈的一個網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學金”。這一網帖發佈後,一時間引起了熱議。網帖中作者稱,大學有個同學,打球總穿著開裂發黃的鞋子,家裡省吃儉用幾個月,給他買了雙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視若珍寶,但是最後卻因為這一雙耐克鞋取消了助學金的資格,原因大概就是這位同學口中所說的“貧困生的樣子”吧。

記者從此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中瞭解到,評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時,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但是記者採訪發現,雖然現在學生不是當眾訴苦了,然而卻換了另外一種方式。據悉,現在申請貧困補助,除了需要到當地開“貧困證明書”之外,還需要學生本人寫一份書面申請書,交代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困難之處,然後交由大家閱讀後評定。據瞭解,一些學生就為了爭取到補助金,在申請書上開始花樣訴苦,什麼理由都寫,怎麼慘怎麼寫,怎麼打動大家怎麼寫。

“那些假的貧困生,即便能夠提交家庭‘貧困證明’,他們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也會表現出與實際貧困不相符的行為,這就需要學校、輔導員以及老師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一個長期深入的瞭解,要真正去關注和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需要的是人性關懷而非單純地去給他們貼一個‘貧困生’的標籤。”受訪專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