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寶安瞄準「灣區核心」

----訪深圳市寶安區委書記姚任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寶安瞄準“灣區核心”

深圳市寶安區委書記 姚任 張小瞳 劉江勇/攝

寶安地處中國南海之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起點,是全國產業基礎最雄厚、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寶安將以開放共贏的態度,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部署,強化在灣區中的集聚和輻射作用,爭當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領頭羊”。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劉寶 劉延春

“我對寶安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信心十足。相信憑藉著地緣優勢,寶安完全可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之一”,深圳市寶安區委書記姚任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開門見山地說道。

灣區經濟帶來機遇與挑戰

中國經濟導報: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您對其有怎樣的理解與認識?

姚任:說到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識,不妨先談一下個人對灣區經濟的理解。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城市群就代替了單個城市,成為區域競爭的主體,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基本單元。比如國外的紐約城市群、東京城市區、倫敦城市群、巴黎城市群,等等。我國的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都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家分工合作。

個人認為,城市群的創新力、競爭力,來源於創新要素在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自由、高效流動。而灣區城市群,由於特殊的地理結構,呈現出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相對小的空間內孕育多個能級大的城市,即“多核心”。像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的東京灣區就都是多核都市圈。

這樣的好處,在於通過灣區通道建設,城市兩兩之間交通距離極大縮短,創新要素可以在任何兩個城市之間高效流動,這是單核都市圈所不能比擬的。而且,一般來說,單核都市圈,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創新要素的交流,是單向的。而多核都市圈,由於城市之間能級懸殊相對較小,能夠相互輻射,城市之間的創新要素大多是雙向的。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同樣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指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廣東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也強調,深入研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問題,創新合作機制,共同建設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這些政策動向意味著,匯聚三地創新資源要素,粵港澳大灣區正朝著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的目標全力邁進。而對於寶安來說,既是機遇、也有挑戰。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寶安瞄準“灣區核心”

寶安融入大灣區有優勢

中國經濟導報:您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寶安具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姚任:首先,當然要數地緣優勢。寶安地處中國南海之濱,寶安區是穗莞深港黃金髮展軸的地理中心;廣深創新走廊的地理中心;深中走廊橋頭堡。

其次,交通優勢。寶安擁有海陸空立體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系,包括深中通道橋頭堡,T4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灣區城際軌道樞紐。再次,產業優勢。寶安產業鏈完善,是全國產業基礎最雄厚、也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最後,開放優勢。寶安是深圳的外貿大區,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佔全球同類產品的0.8%左右;消費品出口更佔1.5%左右。

中國經濟導報:既然您說到產業、創新,能否詳細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姚任:先介紹下寶安區的基本情況——寶安面積397平方公里,管理人口544萬;2016年GDP達到3070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寶安區委區政府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降成本、補短板、增活力,堅守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堅守高端製造和智能製造,經濟保持強勁增長,結構轉型成效顯著。

有幾個數字頗能說明情況,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3029家,居深圳市第一;專利授權量9082件,申請量和授予量位居深圳市第二……

總結來看,寶安在推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方面,主要採取了9項舉措:

一是重點區域引領。深度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建設,主動對接深圳高新區擴區,高水平推動空港新城市、寶安中心區、鳳凰文旅科技小鎮等重要創新節點規劃建設。

二是重大項目帶動。推動“1+2+N”,寶安已經梳理出了14個新引進項目和28個增資擴產項目,讓有貢獻、有感情、有情懷的優質企業紮根發展。

三是科技園區建設,推進石巖湖院士村和1+N個科技桃花源等科技孵化載體建設。

四是鼓勵共享平臺,如共享研發平臺、共享檢測平臺,拉長做寬產業鏈,鼓勵檢測機構設立標準。

五是支持技術改造。加大對工業投資、技術改造、技術攻關、研發投入支持,推廣“數字車間”、“智能工廠”。

六是推動中德合作。創建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範區,以中德產業示範園、江碧環境園等平臺引進德國企業、德國技術。

七是支持科技金融。“金融超市”、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引進天使投資、股權機構、供應鏈金融企業。

八是廣聚創新人才。寶安人才園,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最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

九是最優政務服務。756項行政審批服務事項,100%網上申報、100%網上審批,“一門一窗一網”一體化,同時包括領導包掛點制度。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寶安瞄準“灣區核心”

寶安要做大灣區走向世界的“領頭羊”

中國經濟導報:寶安擁有這樣的優勢,那麼在融入大灣區時,又是如何對自身定位的?

姚任: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新時代宏偉藍圖——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時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而廣東省提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寶安區結合自身優勢,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樣板城區為目標,與“濱海寶安、產業名城、活力之區”的定位一脈相承,提出“灣區核心、智創高地、共享家園”新定位。具體包括:

——灣區核心。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中心優勢,以寶安國際機場為依託,打造國際航空樞紐;依託佔地50萬平方米、全球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等重大平臺為依託,打造國際商務樞紐;以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和深中通道建設為契機,打造西拓門戶樞紐。通過這三大戰略樞紐,彙集全球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強化在灣區中的集聚和輻射作用,把寶安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領頭羊”。

——智創高地。堅持堅守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堅持堅守高端製造和智能製造,是寶安區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國製造2025”賦予的歷史使命。在寶安規劃中,將建設“兩基地一中心”:建設萬億級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進一步鞏固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地位;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基地,打造灣區智能產業技術策源地、智能系統方案輸出地、智能製造應用高示範基地;建設國際產業創新中心,發揮產業鏈完備優勢,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共享家園。以美國舊金山灣區為標杆,建成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基礎的“三個城區”:其一,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建成美麗生態的濱海城區;其二,依託大數據資源中心和智慧政務、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產業平臺,建成卓越高效的智慧城區;其三,以黨建為引領,建成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法治文明、開放包容的幸福城區。

空間不足制約產業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宏觀政策的重要內容。這方面,寶安有哪些成果?

姚任: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產業融合的不斷推進,寶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2016年寶安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到1172億元,佔全市的14.02%,佔GDP比重近四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543億元,約佔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一半,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增加值均超過100億元。

這其中,以大族激光、百超迪能為龍頭的激光企業,正在打造全球激光智能製造基地;以華訊方舟、亞太衛星為代表,高端裝備領域的“寶安板塊”蓬勃發展,已佔深圳市三成份額;另外,包括騰訊“互聯網+”未來城建設和工業互聯網的深入推進,互聯網產業將使得寶安迎來大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那麼,您能否預測下,未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寶安經濟的發展走向?

姚任:在我看來,來寶安新經濟的發展,將形成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流量經濟三大經濟形態互融互促的格局。

數字經濟。互聯網+”未來科技城;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物聯網、數字創意等數字產業。

智能經濟。智能產品,手機、智能可穿戴、智能家電等,產業鏈產值已超千億;智能裝備產值幾百億;寶安還在推廣數字車間、智慧工廠和智慧管理。

流量經濟。寶安依據寶安國際機場、國際會展中心等重要樞紐帶來的人才流、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構建國際會展平臺、國際物流平臺、科技金融平臺、技術交易平臺等重大產業平臺,發展高質經濟。

中國經濟導報:您認為,寶安產業面對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姚任:目前寶安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空間問題。在寶安397平方公里土地中,生態控制線140平方公里,再扣除河道藍線、城中村、住宅小區、基礎設施,工業用地不足80平方公里。而個人認為,隨著區域競爭日益激烈,寶安產業空間不足的劣勢可能將越來越明顯。

對此,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劃定74平方公里的工業控制線;創新機制增加產業用地供給;華訊方舟的以產權換股權;鼓勵工業上樓;產業遴選確保優質項目增資擴產、落地需求,包括大族激光、鵬鼎等;全面清理、擠壓“小散亂汙”企業,以硬政策、硬手段淘汰等。

另外就是產業、技術合作機制,需要創新和完善。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寶安瞄準“灣區核心”

海上擴容提上日程

中國經濟導報:日前深圳市交通運輸委編制的《深圳市海上休閒與客運碼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公佈。其中,寶安將新建大鏟灣碼頭和大空港碼頭。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姚任:《規劃》順應了消費升級的趨勢。深圳市是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均GDP達到2.4萬美元,海島度假、郵輪旅遊等新型旅遊的市場需求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等均提出將遊艇等海洋旅遊作為新時期重點培育的旅遊消費熱點。

《規劃》順應水上客運的市場需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以及大、小鏟島等周邊島嶼的開發,客運及陸島物資運輸的需求也將增加。目前寶安區唯一的客運碼頭是機場碼頭。

中國經濟導報:加上新建的兩個碼頭,寶安未來將擁有三個碼頭。而這些碼頭在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怎樣的功能和意義?

姚任:關於三個碼頭功能的定位,個人認為,首先,按照《規劃》的提法,未來寶安三個碼頭均定位為“公共遊艇碼頭”,為有私人遊艇的人士提供“水上停車場”;其次,機場碼頭將增加更多水上客運線路,滿足市民客運需求;其三,未來升級版的機場碼頭和大空港碼頭將實現旅遊船碼頭功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海上旅遊線路。

三座碼頭,除了挖掘海洋旅遊資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對推動珠江東西兩岸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得於整合旅遊資源,推動灣區旅遊合作;通過海上通道架設起灣區產業、商務深化合作的橋樑。

此外,對於寶安未來發展的意義則在於,寶安有45公里海岸線,海洋旅遊資源豐富;海上通道的擴容,是寶安綜合交通樞紐的一個重要組成,對於擴大經貿合作,特別是航空、會展、旅遊,意義重大。

粵港澳大灣區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寶安瞄準“灣區核心”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州、佛山、肇慶(市區和四會)、深圳、東莞、惠州(不含龍門)、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是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事記

2009年《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發佈,把“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佈局協調計劃的一環。該研究是經國務院港澳辦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同意,由廣東省住房建設廳、香港發展局和澳門運輸工務司聯合開展的策略性區域規劃研究。

2010年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制定《環珠三角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以落實跨界地區合作。

2015年3月國務院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了要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2016年3月15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圍繞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提出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2016年3月17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2016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提及,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城市群等規劃編制。

2017年3月5日全國兩會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把“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其中。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2017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2017年6月29日由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港澳辦、廣東省社科院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共同發起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在廣州成立。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正式簽署。該協議是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四方協商一致制定,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粵港澳半小時超級城市群經濟圈加快形成,世界級大灣區加速起航。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

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2018年經濟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