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 新都清流:鄉村文創的綠色樣板

從歷史中走來,新都區清流鎮在文化本底與自然稟賦之基上,積澱,拓進,近年來於現代農業、文創產業領域等多方面持續發展,自成

“清流一派”

4 月9 日,成都市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2018 年成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行動計劃》,制定了成都鄉村振興“路線圖”,從理念方向、規劃體系、產業融合等方面部署了今年的相關工作。

在相應政策支撐下,利用自身的區位、產業和傳統優勢,新都區清流鎮以歷史為依託,以農業為基石,以文化為延展,以旅遊為橋樑,在“泉水、梨花、艾蕪文化”等特色資源的託舉下,堅持“文化為魂,生態為本, 一三互動”發展思路,全力打造“泉映梨花”生態文化旅遊小鎮。

以規劃設計提升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基礎配套提升工程、艾蕪文化傳承工程、鄉村旅遊提升工程“五大工程”為抓手,構建“農商文旅”

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產業發展之路。

其獨特之處在於一方面堅持現代農業的深度拓進,保持本土社群和新型生產方式的融洽相處; 另一方面多方整合資源發展文創文產新經濟,以新元素新模式點亮老傳統。

特色小鎮 新都清流:鄉村文創的綠色樣板


西蜀古鎮,文豪故里

清流鎮,古名清漁鎮,北宋列為新繁兩大古鎮之一。清乾隆時改鎮為場。民國十八年複名為鎮。上世紀中葉隨新繁(縣)併入現新都區, 距新都城區26 千米,距成都市區33 千米,處成都市新都區西北面。鎮內交通縱貫南北,初步形成“三橫三縱”交通格局。鎮域水系環繞,天然泉水資源豐富,有“百泉之鄉”之稱。

清流鎮人傑地靈,是著名流浪文豪艾蕪、革命烈士何秉彝的故鄉, 素有“艾蕪故里”之稱。艾蕪故居坐落於新都區清流鎮翠雲村4 社湯家大院,是艾蕪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 於2013 年7 月動工恢復重建。

艾蕪故居,佔地面積459.16 ㎡, 建築面積238.15 ㎡,沿襲了傳統川西建築風格,為四合院小青瓦坡屋面, 配以草亭、軒。故居內設立陳列室, 以展現艾蕪一生的足跡。周邊設有《蓉城受教》景觀小品、廣場等休憩觀賞之處。湯家泉和烏木泉兩處泉眼也正好緊挨故居,為故宅增添了些許鮮活氣息。

特色小鎮 新都清流:鄉村文創的綠色樣板

集賞花休閒、鮮果採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黃龍梨花原

自2014 年以來,清流鎮整合特色泉水資源,以艾蕪文化、特色農產品等為載體,依託黃龍梨花原,在每年3 月均舉辦以“泉映梨花”為主題的梨花節,大力發展果蔬採摘品牌。

借2017 年3 月舉辦的第四屆梨花節之契機,清流鎮舉行了《艾蕪故里明珠清流》新書發佈會及“緬懷先賢 艾蕪故居名家筆談”。

同年6 月以“傳承艾蕪精神 發展天府文化”為主題, 舉辦艾蕪誕辰113 週年紀念活動暨《艾蕪研究(第一輯)》新書首發儀式,將艾蕪故居推至大眾眼前。

2014 年3 月,艾蕪故居同巴金故居、李劼人故居一起被成都市政府公佈為首批成都市名人故居保護名錄,為成都市首批文化地標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特色小鎮 新都清流:鄉村文創的綠色樣板

艾蕪故居


現代之聲,深耕清流

清流鎮是傳統農業發展區,屬於都江堰水系自流灌溉地。藉著地理環境優勢,清流鎮著力構建農業“一園兩區”佈局,深入推進泉水梨“提質、增效、擴面”, 計劃以“六優”(優土、優耕、優種、優品、優質、優效)為核心,強化傳統種植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

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升精準農業比重,打造“泉映梨花”、“稻香田園”、“泉潤漁米”、“泉水蔬菜”、“雙創科技”5 個現代農業功能區,以構建清流小鎮現代農業新階層。

依託黃龍生態泉的自然優勢,清流鎮確定新九路示範線作為賞花基地規劃區域。以黃龍梨花原為中心,將愛吾生態源、雙車坊、艾蕪故居等特色景點有機串聯,打造成千畝黃龍泉水灌溉的集賞花休閒、鮮果採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

“泉映梨花”賞花基地。目前已發展賞花基地規模種植達1600 餘畝

☆在加快優質糧油規模種植區建設上,依託壹叄捌農業合作社,清流建設了萬畝億元糧經複合示範基地,並在全鎮12個村(社區)積極推進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以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為抓手,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程度。

☆清流鎮加快精品果蔬種植區建設。發展了1200 畝大棚蔬菜,形成以泉水灌溉集成發展綠色生態蔬菜種植區,輻射帶動周邊農業發展。

通過對土壤的改良和灌溉條件的改善,合理規劃6000 畝梨樹連片種植區域;

“泉水梨種植+庭院經濟” 模式,結合精品川西林盤打造工程, 建成

50 個庭院經濟示範區。

清流鎮有規劃、有步驟的加強與新興媒體及院校的戰略合作,做優清流農產品品牌。

通過公眾微信運營、區域形象視覺攝影、旅遊形象及文創產品設計等方式,推廣富硒大米、“綠寶石”梨有機產品以及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流板鴨”。

培育“梨中原”、“泉都香” 等清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化生產經營,以拓展清流鄉村旅遊和生態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與此同時, 通過農旅互動、以農促旅的形式建設特色小鎮,全力打造集“追憶鄉愁、溯溪賞花、溼地遊憩”於一體的精品鄉村旅遊目的地


文創文產,鄉村復興

對標“四川歷史文化名人研究及傳承工程”,清流鎮藉助流浪文豪艾蕪的獨特名人故里文化優勢,結合艾蕪故居、烏木泉溼地公園等資源,打響艾蕪文化品牌,加快文化特色鎮建設。從而進一步塑造清流文創品牌, 著力培育文產事業新動能。

以傳承艾蕪文化為出發點,清流鎮與國內著名文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社科機構建立聯繫渠道,共同深挖艾蕪文化精髓。通過持續舉辦清流雅韻系列活動、文學創造訓練等多種艾蕪文化體驗活動吸引文學愛好者參與其中。助推鄉村旅遊的多樣發展,充盈景區的“業態”、“形態”、“文態”, 三者缺一不可。

特色小鎮 新都清流:鄉村文創的綠色樣板

清流文創園

清流鎮順應市場,多措並舉做強清流文創產業。清流文創園作為清流鎮的重點文創項目集中體現營。近期,成都市網絡文學聯盟、天府文化研究學術委員會先後前往清流考察採風,以“文化+ 鄉村振興”為共同話題,為新都清流鎮鄉村文化振興提出了新想法、新思路。

據瞭解,創園是清流政府全力打造的成都首個以小鎮為載體的文創園項目。

其以本土艾蕪文脈為精髓, 傳承清流棕編、川西特色茶文化、酒文化,從而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融合、文創產業創新,促進清流旅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文創園整合了高校學科、人才、科研等優勢,為大學生創業平臺搭建和名家工作室建設提供了一個特色平臺。

特色小鎮 新都清流:鄉村文創的綠色樣板

清流綠道

在配套完善清流文創園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清流鎮還開展文化藝術創作、鄉創市集、民俗體驗等活動, 以“旅遊+ 生態”、“旅遊+ 運動”、“旅遊+ 文藝”、“旅遊+ 文創”的方式, 樹立清流鎮節會品牌;通過文化植入、創意融入和設計提升,做好清流農副產品品牌包裝及推廣,促進文創與清流特色農旅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除此之外,清流在文化特色街區建設上亦不遺餘力。依託富民酒的釀酒工藝與清流特產的優質茶葉資源, 打造“前店後廠”的制酒作坊觀光地和川西老茶館;深挖老街“艾蕪故里園”文化內涵,並恢復老劇院,引進名家工作室,豐富街區多樣文化。致力於打造集參觀、遊覽、創作、展示於一體的文化勝地。

喜歡就關注產城雜誌

分享城市經濟發展建設中的方略與細節

來源丨《產城》雜誌四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