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話三農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中國鄉村之聲特別策劃《三人話三農》,邀請兩位專家做客節目,解讀十九大報告涉農熱點,今天的關鍵詞是鄉村振興戰略。

提出背景

張紅宇:改革開放到今年已經有39年的歷史,我們的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都確確實實上了一個大臺階。

從農業角度來看,糧食連續多年實現增長,去年糧食總量已經達到了12324.8億斤。

從農民收入角度,這些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小,去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縮小到了2.72:1,特別是扶貧攻堅戰略實施以來,到2016年年底,貧困人口按照2010年的標準已經減少到了4335萬。

農業新產業、新業態都在不斷髮展,包括鄉村旅遊、互聯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對提高農民收入、解決就業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去年農產品加工,初加工主營收益已經達到了20萬億,去年的GDP總量達到80萬億,換句話講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收入就佔到了1/4。

農村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啃硬骨頭。土地制度改革,包括經營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對推進規模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新型經營主體的培養,都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所以,39年的改革,特別是這五年間,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里程碑式意義

張紅宇:下一步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到底怎麼樣開展?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定位非常的高遠。事實上,對我們今後實現中國夢,包括“兩步走”戰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意義。

李國祥:展望未來,還是要把農村農業發展起來,讓農民也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這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從長遠來看,怎樣為農業農村農民謀一條出路?十九大報告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它的時代背景非常深刻,不僅給我們指明瞭方向,也為國家的現代化帶來深遠的影響。當然,更為主要的是為“三農”工作者,特別是農民,帶來了希望。

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

張紅宇: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城鎮化率只有18%,到了去年,城鎮化率已經是57.35%。城鎮化已經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動力。

但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怎樣使農業現代化跟上這個節拍?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城鎮化要不斷的吸納和解決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城,但農村怎麼辦?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農民轉移出去了,農村這一塊要集約化、規模化、高端化,就像兩條腿走路一樣,平衡發展。換句話講,農民要繼續向城市轉移富裕的勞動力,包括其它的資源,城裡更多的資源要向農村傾斜,實現一體化發展。

李國祥:我個人認為,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將來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會更加協調。實際上就是希望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發展和農村發展更加協調,能夠形成良性互動。將來老百姓可以在城市、鄉村之間自由流動,農村跟城市一樣美好,最終目的是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張紅宇: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立體式的、全方位的有關農業、農村、農民三位一體的重大發展戰略,它是把“三農”工作從更高的角度和城鎮化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在城鎮化發展的同時,讓農村成為吸引城裡人的地方,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業成為和工業一樣強大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