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八旬老人「挑起」百億產業

福建八旬老人“挑起”百億產業

陳清河在製作竹藤作品。

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因著一雙不止息的創新創業之手,成長為一個造福民生的百億產業。這樣的故事,發生在安溪。

從竹編,到藤編,再到將鋼鐵與藤絲巧妙結合的藤鐵工藝,幾十年的創新創業,讓安溪藤鐵家居工藝業由草根工藝,發展成為年產值達130億元的支柱產業。這背後,離不開一位年近八旬的匠人,他就是安溪藤鐵工藝產業鼻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陳清河。

求學,苦練編織基本功

1956年,16歲的陳清河初中畢業,成績優異的他考上高中。由於家境清貧,為能儘早完成學業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選擇就讀廈門鷺潮美術學校。在交通落後的上世紀50年代,陳清河常常徒步前往廈門,一趟就要花2天時間。

1958年,廈門鷺潮美術學校改名為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當時,竹編屬於冷門專業。“我僅有的兩名同學,轉學走讀其他門科。”陳清河說,他成了竹編專業唯一的學生。

為留住這棵“獨苗”,時任校長開始做陳清河的思想工作,併為他特設一個月2元的甲等助學金。“後來我選擇了留下來,當時想法很簡單,每個月2元助學金,等於有了半個月生活費,且學習竹編工藝畢業後也可以養家餬口。”陳清河說。

此後半年多的學習中,陳清河勤學苦練劈竹篾及編織基本功,熟練掌握竹編工藝製作各道工序。因為在校期間的突出表現,畢業後陳清河被邀請留校任教。

1962年,打造30件東歐國禮的任務,落到陳清河身上。“當時由我牽頭,選了11個技術比較好的學生,關在車間裡,用2個星期完成這項光榮任務。”如今,陳清河還留著個《雲錦瓶》作為見證。

從商,拉開產業新起點

上世紀60年代末,陳清河有一次回到安溪老家,發現一個重要商機:市場上熱水瓶殼短缺。不想一直執教的他,選擇了回鄉創業。很快,陳清河在尚卿公社農械廠招收了5名學徒,修建竹編車間,專門生產熱水瓶竹殼,從此拉開安溪竹編產業序幕。

1972年,“尚卿竹編工藝廠”獲批創建,在生產熱水瓶竹殼基礎上,陳清河研發出多種竹編工藝品,將安溪竹編從實用農傢俱提升至工藝美術品高度。第二年,福建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將其定點為進出口生產廠家。12年後,安溪縣創辦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福建省安星藤器企業有限公司”,陳清河出任總經理。從那時起,陳清河組織設計創新,把竹編擴展到了藤編。

為了產業的快速發展,陳清河與愛人帶上竹藤原料,在美國十幾州禮品及家庭用品展銷會上現場進行編織技藝表演,宣傳竹藤編“手工製造”特點,一時轟動美國。此後數年間,安星公司累計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利潤15000多萬元,解決近萬人就業問題。陳清河由此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991年初,陳清河經過市場考察,把“剛柔並濟”理念體現在工藝中,將鋼鐵與藤絲巧妙結合,創造出新藝種——藤鐵工藝,葡萄系列籃子成為第一批藤鐵工藝品。該產品在當年春交會上一推出,便受到歐美客商搶購。

創新就是力量。此後,陳清河持續推出藤鐵系列化產品,鐵藝與各種材料相結合的家居用品等,淨利潤超過40%。1993年,安星公司產值達2000萬美金。

如今,安溪縣藤鐵工藝產業內涵升級,發展成為家居工藝文化產業,形成“國際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線上線下兩個市場聯動開發”新局面。在藤鐵工藝產業帶動下,如今,安溪縣擁有2個淘寶鎮,11個淘寶村,12萬相關從業人員,2017年產值130億元,獲評“中國藤鐵工藝之都”。

退休,傳承竹藤編文化

在華僑職業學校內,家居工藝文化產業發展歷程,被用浮雕及影雕形式濃縮呈現,鐵藝及LED燈飾設計讓整座學校頗有藝術氣息。“陳清河勞模創新工作室”就設立在這所學校內。退休後,陳清河匠心依舊,為培養安溪竹藤編文化產業設計創意技術人才而努力。

“傳統手工技藝不能在我們手上丟掉。”在華僑職業中專學校竹藤編技藝傳習所,記者見到這位78歲的老人正在傳習所指點學徒編織竹編,忙得不亦樂乎。幾把粗細各異竹條在手指翻飛間幾下,其貌不揚的竹條就已初具竹籃雛形了。

據瞭解,近40年來,陳清河培養竹藤編技術人員近2000人,其中,福建省工藝名人黃連福,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陳明輝、黃慶發、林德時以及葉文土、吳知賢、黃春火、唐藝森、陳祝富、黃梅種等人,均成為工藝行業“大咖”。

“我們要傳承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待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保護和創新,產業才能夠進一步發展壯大。不能只停留在為保護而保護,為傳承而傳承。”陳清河說,安溪竹編在材料、技法、造型等方面不斷創新,產品由過去單一竹編,發展成藤、木、金屬等13個大系列類別。

如今,安溪的竹編產業有了新的發展思路:“設計提升貿易”理念,推動家居工藝文化產業在產品設計創意上下功夫,跨界融合,推廣個性化定製產品,向產品附加值要效益。(來源:福建日報)

點擊文末“瞭解更多”,閱讀更多閩商優質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