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養功養道見天真」

論“養功養道見天真”

靜心內修之道

  形意拳經對“靜心內修”之法,有用氣訣、引氣法、周天法、得真法等單獨論述,但極其簡略。這也是“道不輕傳”神秘化的社會條件所形成的。且由於拳經傳抄或理解差異,儘管同一方法,因理解不同,效果也不大一樣。

  僅就被引用和傳播最廣的“引氣法”(即小周天法)來說,從文字內容到實質解釋,都出現很大差異。根據尚雲祥先生口授和對個別字作過幾個譜的比較,以“眼觀鼻,鼻對臍,處處行遲不可移;徹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才是較正確的。應該弄清它的內涵,否則影響還是很大的。

  所說的“眼觀鼻,鼻對臍”是在四肢放鬆,脊椎中正,項關節鬆開的情況下,頭微前傾,半合睛則眼看鼻尖,鼻尖對著肚臍。使這三點接近在一條垂直線上(閉目合睛,姿式亦同,則意為內守),這個姿勢是為了便於精神內守,易通任、督兩脈,返還先天胎息之狀態。但因拳譜傳抄錯誤,有的把“眼觀鼻”寫成“目視鼎”;把“鼻對臍”寫成“鼻觀臍”或“鼻視臍”。這就講不通了。所說的“處處行遲不可移”,這“遲”字有寫成“持”的,實際這個“遲”,是含有必須做到,要求“緩慢、自然、不匆忙”的意思。所說的“徹開二六連環鎖”這個“徹”字有寫成“打”或“撤”的,實際只有這個“徹”才是表示“通”或“透”關竅的意思。“二六連環鎖”在“氣以直養”的功道中,指的是“十二重樓”即喉管。在周天法中這“二”指的是前任、後督兩脈。“六”指的是身後督脈的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和接督脈通任脈的三丹田(上丹田即泥丸宮,被視為藏神之所,百神之主;中丹田亦名土釜,即黃庭宮,被視為藏氣之所,煉氣之鼎;下丹田亦名玉池,被視為藏精之所,採藥之處)。自泥丸宮下行,到下丹田,有逆呼吸基礎,是較易行的。然而督脈自尾閭上行,通三關,特別是玉枕關較難,故有運轉“河車”以衝過阻礙之說。這任、督兩脈,是人身陰陽兩脈的統樞,故有“任、督通,百脈皆通”之說,因之走小周天就是要徹開這兩脈、六關的連環阻礙,以求百脈皆通。所說的“一點靈光吊在眉”,有人誤認為是“一盞明燈吊在眉”,並說是任、督既通,百病皆消,目光炯炯有神。這是因抄譜訛傳而產生的誤解。實際絕不僅僅是目光的問題,應該說:會使自己的靈性在泥丸宮處發揮異樣的光彩的作用。因為打通任、督周天是許多內功功法的必經之路。如“離內陰外陽,坎內陽外陰”,“取坎填離”以求“水火相濟”;“性在天邊晃,命在海底逛“,性命相見以求“性命雙修”,等等。無一不是氣通三關,以上達於泥丸宮。養靈性也罷,會元神也罷,以至什麼“開天門”也罷,無一不是在泥丸宮處作文章。

  仔細琢磨,約在一千幾百年前,中國道家就似精於現代的解剖學,不僅瞭解到它的作用,而且在《黃庭內景經》中竟提出:“腦神經根字泥丸”,還有什麼“一面之神宗泥丸”,令人驚訝的是它的揭示,正符合現代醫學解剖驗證的機體部位和功能。這也給我們提供了鑑證的線索。對人們常說的頭頂的什麼“崑崙”、“黃宮”、或“乾頂”是泥丸宮,看來是不夠確切的,只能說是提個概念,就象說“性在天邊一晃”一樣,總有點隱諱,只是說說大概是在頭上。因之又產生有人把百會穴當成泥丸宮的。我們可以理解,既叫著“宮”,就肯定有一定的範圍,而一點點的穴絕不是宮,只能說是宮的竅。實際“一點靈光吊在眉”,這個“眉”字倒有些點破玄機,但也沒點明具體位置。因而人們又有把“天心”、“印堂”當成泥丸宮的。而據師傳,卻指在“雙林樹內”。持這一說法的雖少,卻和“腦神經根字泥丸”、“一點靈光吊在眉”以及和生理解剖的驗證,倒都能對上號。

  從而證明大腦和大腦皮質也不是泥丸宮,因為它解決不了靜修內功,所謂高級階段所出現的不飲食、不呼吸等等特展示生理現象。只有腦幹中央部分(包括神經網狀結構)由延髓而上到兩個丘腦包圍的第三腦室。這一不大的區域,才是上行、下行、接收和支配五官、內臟、軀體的感覺、覺醒、呼吸、血壓、體溫、飲食、排洩、生長、發育以及軀體運動和自衛本能等起決定作用的。它不上行大腦之下、中央區域。所謂位於“中央無極上”範圍又不大,因此可能就是它被命名為“泥丸宮”的由來。它正是從兩眉中間往裡去,在頭的中央位置上,也正是“性在天邊晃”之所在。對它的修煉能起到常人所不能起到的生理作用。故云“一點靈光吊在眉”(實際這個“眉”字還是隱諱,而不點明),也就是說在這裡會使靈性發揮異樣光彩和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增進功道效果,益壽延年,還可以理解到許多道、佛家內功奇蹟的謎底,也就是能知道它們功竅和生理的關係。

 

論“養功養道見天真”

 靜修內功該追求什麼?

  如果我們理智些,不迷信,都明白人類為了窮宇宙之謎,已經上月球,奔金星;為了探礦藏、尋水源,什麼深山絕域、天上人間,可謂無處不被人類所征服!什麼陳摶、呂洞賓這些老祖、仙人們,說他們長生不死,可是現在又在何處?不言而喻,沒有什麼人能超世永存的。他們所以高人一籌的是,能夠“生脫煩惱、豁達過人、大智長壽、無病以終”,這也是因內修而求得的超脫。現在也有人修道練內功妄想得道成仙,當練練內功,身體精神好了,又有了一些幻覺反應,便飄飄然不知所以了,什麼“天門開了”,想入非非;有的不懂“秘食功法”或“食氣辟穀法”,竟想斷絕人間飲食;不懂“胎息”進程,也想不事人間呼吸,可笑又可憐!因之,最後終不免過早的因衰極虛脫而亡。實際有人追求這些,就算他掌握到箇中竅要,不飲食、不排洩、長眠或久坐,甚至有的可不呼吸,但也不等於他長生不老,超塵生成仙。何況這樣做,不管體質消耗多小,但也不等於不消耗。既然有損而無補,最後也不過“油耗盡而燈自滅”,鬧個消極的“安樂死”,實際也不是幸福的。我講這些絕不是反對宗教,而是就這類實例,引為迷心者戒!

  我們現在該認識到,有條件的練練它,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整,是強身、養精神的好方法。“人生是苦海”,這話也有道理,只要活著不論躲到哪,煩惱也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君王、霸王也不會例外。而善於修道練內功的,因為精神有寄託,練至“心無其心,身無其身”之是,亦是極大的舒適和樂趣。也是對身體、精神最大的補益。正因為身心舒暢,也能儘量排除煩惱,豁達處世,以致老而不衰,能有所為,行動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類應有的天年,這樣不論對社會、對家庭,不增負擔,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滿,身家幸福。最後能無病而終,樂享天年。我說這才是我們要修煉的目的。真能如此,也就成了“陸地仙”修得其果矣。這才是我們該追求的。既不必要,也不應該去追求那些違背生理和社會條件的什麼“奇蹟”和“超塵”之舉。不知向道者們以為然否?

形意拳經有云:“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這談的是形意拳的功和道要訣。

  深知內涵,功道乃明

  上述這段話,除了有點消極保守思想外,給人們啟迪還是很深的。因為它點明瞭形意拳所悟的功和道是什麼?進而使用人們知道該去追求“還虛返先天”這個竅要;知道“養練丹田氣”這個根本。而掌握“返光天”、“見天真”這個竅要,就能返本還真,從自然中去掉拙力而求得真勁;掌握“養練丹田氣”這個根本,就能氣沛周身,發揮技法在體用中的妙諦。這確實是形意拳的功與道的得真關鍵。

  這段話還突出一個“養”字。也就是說,“練之得法,不受干擾”,謂之“養”。因為人們練功常受酒、色、憂、憤的干擾,或因盲目蠻練,不得方法而走彎路。只有在鍛鍊歷程中,注意到“養”,才能減少干擾,法出自然而求得實效。故云:養是練功之本,功成之源。故前輩們曾說“練藝容易養藝難”,因之再三強調“三分練,七分養”,一再強調排除干擾,“行、立、坐、臥不離功”。這些話雖然簡單,但實際做起來,確非容易。許多前輩卻因擺脫不了困窘、憂憤的干擾而遺恨終生。

  這段話提到的“養功、養道”是指練形意拳必須掌握的法門和要訣,養練它內外兼修的功和道。具體點說,“養功”就是養技術、勁路,整飭內外,以求功純勁整,而能矯健制敵;而“養道”則指內練五行、四梢、精、氣、神,而能體健氣旺,神威奪人。因之說形意拳的養功、養道是內外兼修的固靈根而動心的武中道藝。這個“道”與“修性命、媾陰陽、養靈根而靜心的修道是兩碼事。特別對初學者更須明白,這兩者不是必須兼備才能練好形意拳。具體地說,也就是平素練功能夠“氣以直養”,法出自然,不走周天,經絡也照樣暢通。不追求修道的“三華聚頂”、“五氣朝元”,也照樣可以“鎖住心猿與意馬”,達到“精養靈根氣養神”。形意拳既是技擊實踐的武藝,通過它的養功、養道的鍛鍊,是可以達到強身健體、而至勁整氣沛,內勁自生。再能功到悟精,更會哪用哪到。這是多少前輩實踐證明了的。所以在初練階段,在思想上不要受丹道之學的干擾而致無所適從。因形意之道,是務實的而非悟空的。

  形意拳經中通篇累牘計的是內外兼修的武技之道。但也單列有引氣、周天等靜心修道之法。前輩們口傳也有“渾元一氣”、“大小周天”和“性命雙修”等功法,也屬道家內修之法。但這些指的是突出為修身養性的,或是練內外兼修形意拳耐用有餘力、有條件者;特別是造詣已深或功成人老,退養餘年,為了內外交融、動靜一體,耄耋不衰,益壽延年者;尤其是對練樁功,求靜中之動和在找勁中求動中之靜不足者,為了加深理解和運用“靜為本體”以悟靈性,“動為作用”能感而通,再做做靜心內養道功,是會有助於攀登技術高峰的。但這絕不是說必須先搞好它能練好形意拳,也不是必須先搞好內功,才能找到真勁。

  形意之藝非易,道也非空

  形意拳既是內外兼修的道藝,故拳經所指的“養道”之道,與超世出塵修道之道不同。形意之道,道非空;形意之藝,藝也非易!

  何以見得?僅就形意拳藝的技法來說,拿最根本的起落、鑽翻、三節、六合來講,真弄明白也不容易。如果再進一步追求“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俱要全,氣伏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就更不容易。只講手打三分已夠難,再講腳打七分尤其難,再要動五行、驚四梢、氣伏心動、硬打硬進就更難。按尚先生說,“硬打硬進”可不是愣打猛撞;而是動也打、靜也打,不借慣力,不借他力,想打就能放,才算是硬打硬進。按這樣說法豈不更難?另外 從“硬打硬進”的實質來講,它絕不僅僅是剛勁的技法要領,而卻是貫串形意拳三乘功夫的基本功技擊之道。所以說要想把這些外動、內涵的精華,都能練熟悟精,已不得不傾盡心力,磨礪一生。僅就找勁來說,還不是什麼特高神妙的東西,可是儘管你千錘百煉地苦練,尚難求得“一錘定音”之效,哪還顧得什麼周天與經絡?如果把形意拳之道和丹道之術揉合到一起,確會影響後學們的思想和技術進程,實不可取。當然也該明確,形意之氣雖非易,但也不是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形意名家、高手代代輩出,正是反映它技術易精的鑑證。

  這麼說有人會問:“形意拳的內勁和技擊效果既是靠武藝、道藝練出來的,亦即與修道的內功無直接關係。那麼對形意拳三乘功夫的說法,就不好理解了!說三種勁是能通過練功找勁而求得的,這好理解。而談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則純屬修道內功能範疇,又與形意拳有什麼關係?就更不好理解了。

  這問題說來很簡單,因為“形意之道,道貌岸然非空”,實踐出真知,且有醫理可循。形意拳既是內外兼修,並著重神與氣的運用,操之以恆,養之有素地練它,就可以氣血充盈、強筋壯骨、充沛精力,健腦益髓,因之人們用它來作體療工具。而所謂的“易”與“洗”並不是換,而只是使筋骨更堅韌,腦力更慧敏而已。我們可從一些日常事例中得到鑑證:有一練武之人,黑夜從兩米高處踏空,身體橫落,肋骨跌在物的楞角上,而筋骨雖有腫痛卻無折損,不能不使人驚異而信服,他因練功而得“易骨、易筋”之效。這類動骨不傷的實例還有。另外有許多人因練功不論搞科學探索還是學術研究,鹹謂頭腦敏銳,精力充沛而逾常人。不怪他們說真有健腦益髓之功啊!這樣實例更多。這些實例就是說形意之道,道非空,易骨、易筋、洗髓是見之於實效的。

  至於談及“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這確是道家內功“三煉”,即所謂的“三花聚頂”,它更是鎖心猿、拴意馬,不見於外形的內功靜練。而形意的三乘功夫也鎖心猿與意馬,但所不同的是,它既有其內練之靜,尤重其外練之功。所謂化氣、化神,還虛,不僅表現在體健神奕上,且能從較藝、實戰中得到驗證。這就是“形意之道,道非空”之又一驗證。因它在練剛(明)勁階段,既築練功基礎,又使精足氣壯、骨質堅韌,及至六合嚴整,內勁自生,由於勁尤增氣壯之威。這不僅是內在的自我精神氣質的感覺,而且是可以體現於外在的體用之實。故曰能“練精化氣”。進一步“剛至柔生”,在找柔(暗)勁階段,由於周身抻拔之結果,故操之能騰其膜,長韌其筋。在精足氣壯的基礎上,又能逐漸斂神入微,達及體表,因神足而就會靈感逾於常人,故在技法上不僅能“沾身縱力”、“緩動逐發”,而且能“獨之自應”、“沾之即有”,故曰能“練氣化神”。再進一步“柔極悉化”,在找化勁的階段中,既能剛能柔,氣沛神斂,就可逐步地“剛柔悉化”、“感而遂應”,甚至能有“還虛、返真”之妙,而致達到“不意而發”之奇。故曰能“練神還虛”。這正是從技法的深化入微,而達到“精、氣、神”的靈感運化。該說並不是空話。信乎尚雲祥先生所說的:“在形意拳中講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並不是神話。是有理可循,有道可通的。”只可惜吾儕奔波生活、工作,究之不深,練之不精,功力有限,難怪不遺憾此生。這些外動、內涵的作用,更說明形意拳是內外兼修的既是武藝,又是道藝。一句話,形意拳是務實的,練之不難,卻也非易,道義雖深,卻也非空,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願有志有德者得之。但要取其技藝之精華,只有練功、找勁從實處著手。先究養功、養道,其後有條件再究靜心養性之道。切莫混淆,方可不自誤或誤於人。

論“養功養道見天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