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億,除了齊白石就是傅抱石

傅抱石是當代中國畫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要想鑑別傅抱石的書畫作品,首先要學習和研究他的學識、學習他的藝術里程、博覽他的書畫真跡、掌握他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特徵。其二是“爛熟”畫家的印章和款題。三是掌握畫家各時代用過的紙張、絲絹、墨、印泥等各種鑑定依據。

十億,除了齊白石就是傅抱石

一、傅抱石書畫藝術風格與藝術特徵

傅抱石是一位把學者的科學冷靜、詩人的豐富感情、畫師的高超筆墨功夫三者集於一身的大畫家、大詩人,他的每一幅畫都充滿了詩情畫意,絕不是以詩句題畫,而是詩情與畫意巧妙的結合,這是傅抱石作品的真諦。縱觀歷史,達到此境界的,僅僅古有王維、石濤,今有傅抱石。

傅抱石原名傅中洲,字慶遠,號瑞麟。因為他早年學畫時仰慕石濤,改名抱石,自號“抱石齋主人”,以明其志。所以傅抱石早年的繪畫,直到上世紀30年代,在扶桑求學期間,還能看到石濤、陳老蓮畫風的痕跡。傅抱石的藝術人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其命維新”的一生。他經過扶桑求學,到1939年寓居重慶,經過金剛坡探索,40年代末,自己獨特畫風以臻成熟。50年代他又開始新的追求,畫風也漸有所變,除了主題內容的充實和變化外,蒼茫的筆勢增加了酣暢雄健的成分,偏於灰暗的色調也趨於明快。1960年江蘇國畫寫生團歷時三個月,行程23000裡的寫生,以及之後的東北和東歐的寫生,讓傅抱石的胸懷更加開闊,使他以臻成熟的藝術格外豐富多彩。總之,重慶金剛坡時期是傅抱石藝術草創初成的階段,60年代才是其藝術進入巔峰時期。這是鑑別傅抱石書畫最基礎的知識。

“抱石皴”是傅抱石在繪畫技法上的最大創造。他綜合古人精粹,深入觀察大自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表達山巒紋理的絕妙方式,即具有內在的嚴格規律。又變化萬端,豪縱而不紊亂,散鋒變成無數中鋒,處處剛健。而偽作則用筆雜亂,無規律、少變化,側鋒多而疲軟。

二、傅抱石書畫的印章和款題

中國的傳統習慣,印章是人們生活中代表個人的一種憑證,自古一直沿用至今,藝術作品上作者的印章和款題更是不可少。因此,歷代鑑定藝術品的真偽,常以印章和款題作為重要依據。《歷代書畫家印章款識》這本書,向來是鑑定專家必備的工具。

傅抱石是一位傑出的篆刻金石家,他所有作品中的印章都是自刻的。他對所用印章的大小、朱白文的配置、落印款題的位置都十分考究。他的書畫作品中絕對沒有款題過大或過小、印章大小不當和失位不協調的情況。把傅抱石的印章和款題“濫熟於心”,研究分析其作品的印章款題佈置位置是否妥貼,完全可以辨別出作品的真偽。

傅抱石的常用章有:1、姓名章。分大中小三種,有“傅抱石”、“傅印抱石”、“傅抱石印”等,均為正方形白文篆字。2、名字章。分中小兩種,無大印,有“抱石”、“抱石私印”、“抱石之印”、“抱石之作”、“抱石畫記”等,分方形和圓形,為朱文白文篆字。3、姓氏章。分中小兩種,數量較多,有方形、圓形,少量異形,多為朱文篆字。4、籍貫章。刻有“新喻”二字,有方形、橢圓形兩種,皆為朱文篆字。上世紀40年代常用,50年代少用,60年代未見用,另有白文“新喻傅氏”。5、紀年章。幾乎每年一方,1949年以前常用干支紀年,以後多用公元紀年,偶有“癸卯”、“甲辰”干支紀年。6、齋名章。數量不多,有“抱石齋”、“抱石山齋”、“南石齋”,皆為方形朱文篆字。“南石齋”刻於1958年,僅見兩幅畫中,後一直未用。7、押角章。分大中小三種,數量較多,以朱文篆字為主,白文僅“換了人間”一方,其中“其命維新”、“往往醉後”等最常用,“往往醉後”共三方,兩方方形的僅用兩三次不滿意,後於40年代刻長方形得意之作,幾乎得意畫幅都用此印。有一方“印痴”長方形印,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常用,50年代後極少鈐蓋。“不及萬一”朱文篆字方形章,是毛主席詩意畫的專用章,用以自謙,其他畫幅從未用過此章。講到此章,我們給大家說一個例證:在1995年,有兩位四川畫販子,帶一幅傅抱石《三老圖》到北京市文物公司出售,一口價37萬元,少一分不賣。此畫的裱工都是上世紀40年代重慶地區的老裱,當時北京的多位鑑定家在場,真偽意見不統一,決定乘飛機送南京傅抱石藝術館鑑定。傅二石先生邊展畫邊說,畫還好,題款寫得弱些,還能湊合,展到押角章“不及萬一”時,這幅偽作的狐狸尾巴徹底地暴露了。40年代金剛坡時期的畫作怎麼會鈐蓋此章呢?此事過後不久,又一位四川企業家帶來與上邊那幅相似的《三老圖》,他說是用40萬元買的,要求參加北京瀚海拍賣會。當專家為他點破偽作機關後,這位企業家立馬臉色變白,出了一身冷汗。

款題,傅抱石經常是畫題、年代、地名和簽名組合而成,並習慣用“抱石並記”作為簽名形式。常用行楷書寫,也有畫題用篆書,年代、地名用行楷寫,其篆書帶有金石味,這是他的特徵。傅抱石不僅是繪畫大師,也是出色的學者,其知識淵博,對文字學研究極深,畫上的題字同樣精美絕倫。作為者絕對達不到如此境界,因此也最容易在款題上露出紕漏和馬腳。

三、傅抱石書畫紙張、墨、印泥等材料

關於紙張問題,傅抱石畫人物畫喜歡用宣紙,山水畫喜歡用皮紙。但是在1938年以前,無論是人物畫還是山水畫都是用宣紙的。1938年至1946年,由於傅先生在四川,宣紙極難購買,貴州皮紙則到處可購到。這種紙質地粗糙,色赭黃,但對墨色反映還有可取之處,所以這一時期畫人物的老人和山水常用貴州都勻縣出產的皮紙,畫仕女畫常用宣紙。1946年傅抱石由四川返回南京,帶回大量這種皮紙,故在1950年之前,在南京畫的山水作品亦都是用這種皮紙畫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傅抱石在浙江購得溫州出產的四尺手工皮紙,所以這個時期大量作品都是溫州皮紙繪成。傅先生喜歡用皮紙在皮紙的反面作畫。還有傅先生作畫時對紙從不揉搓,揉過紙的傅抱石作品皆為偽作。1956年傅抱石從北京榮寶齋用巨資購得乾隆丈二匹宣紙和乾隆皮紙,乾隆皮紙又分兩種,一種是幅面17釐米×78釐米,簾寬4釐米,紙質純淨、色黃,紙面光潔,墨色反映極佳;另一種是幅面為丈六匹,480釐米×140釐米,簾寬1釐米,色黃,質地一般,墨色反映尚佳,常用作巨幅創作。60年代傅抱石作畫用紙幾乎都是用這種乾隆宣紙和乾隆皮紙。

根據傅抱石不同時期所用的紙張,特別是貴州皮紙、乾隆宣紙、乾隆皮紙,現在偽造者是無法獲得的,這是鑑別傅抱石作品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

關於用墨。傅抱石是一位對作畫用品、工具都非常講究的畫家,特別是對墨錠的要求,更為認真。他收藏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名墨,不是作為古董收藏,而是用來揮毫作畫之用。他慣用油煙、漆煙舊墨,磨硯作畫,從來不圖方便,以墨汁作畫,無一例外。觀察他的山水畫的重墨處,當是黑色晶瑩發紫光,黑中透亮閃發墨韻光彩。他說:“黑中自存光,墨中自留趣,筆墨當傳神”。如果不是用高品質的墨錠作畫,是達不到此種效果的。因此,從畫幅墨中反映的效果中,也可鑑定真偽。

傅抱石作畫鈐印使用的印泥也很講究。在1933年以前,傅抱石所用的印泥質地較差,硃砂不純,印油亦次,畫幅印跡常常有走油現象。1942年得朋友饋贈貴州鏡面砂、陳年曬油所制的印泥,色澤純淨,印跡有厚度。1946年又得漳州八寶印泥,硃砂純淨,色相亦佳,印泥厚重。1958年又購得兩盒上等印泥。傅抱石筆下的人物畫所用的印泥,色澤較紅;山水畫所用印泥色澤較沉著。兩種印泥都調入八寶粉末,所用印跡都很厚重有珠光。目前照相製版技術都很發達,印章已經可以用照相製成鋅版,用手印拓而成,印章鑑定減弱了可靠性,但從印泥質量上鑑別,仍不失鑑定參考的依據。

傅抱石專門論述了山水畫的寫生方法,提出“遊”、“悟”、“記”、“寫”四個步驟。

十億,除了齊白石就是傅抱石

所謂“遊”,就是深入細緻地去觀察、感受,如同郭熙所說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每到一地寫生,不要看到一處風景動人,馬上就坐下來如實照畫;而是要深入細緻地去觀察,山上山下、山前山後,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它的特徵,作畫時才真正心中有數。以他的《待細把江山圖畫》為例,一群人去華山寫生,他由於體力不行,只是上到半山腰,雖然沒有去遊最能代表華山特點的北峰西峰,但在山下、山腰對華山全貌作了細緻觀察,從華山特有的雄姿聯想到祖國遼闊壯麗的河山。正是這種對祖國河山的眷戀之情,使他有了這幅作品的構思。畫面正中所畫的正是西峰巍峨雄姿,風馳電掣的散鋒筆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再如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重慶所作《萬竿煙雨》,當時他住在歌樂山金剛坡下,那裡四面環山,林木蔥蘢,他每次去中央大學講課,都要在山間小路步行十餘里,因此遊遍美麗多姿的沿途景色。一次在竹林躲雨,見所有景象朦朦朧朧,雨絲中山色樹影時隱時顯,變化微妙,觸發靈感,不期而然地畫出這幅得意之作。看似“偶有一得”,卻凝聚著無數次“遊”的心血。

所謂“悟”,就是要對客觀景物深入思考分析,概括提煉,醞成意境,這才叫“胸中丘壑”。畫的意境是畫家精神領域的開拓,是從最深的心源與造化接觸時,逐漸產生的一種領悟,再以筆墨的形式表現出來,微妙地把作者的感受傳達給觀眾。這與畫家的藝術素養、思想境界密切相關,單純靠筆墨技法是不夠的。意境也即是詩性,董其昌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蘇軾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性是一種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意蘊。傅抱石去東北寫生,先後在溫泉、天池、長白瀑布許多地方畫了不少畫稿,但長白山大森林卻無法去表現。為此他在密密的樹林中驅車行進數日,一天,路過一座近百公尺高的防火瞭望塔,他奮力登上塔頂,瞭望四周,探求多日的“林海”一下子清晰地展現在眼前,遠處雄偉的長白山聳立在蒼茫無際的林海之上,十分壯觀。這使他驚喜地叫出“林海雪原”,這正是尋找多日的畫稿!他終於“悟”到了更高的意境,完成了《林海雪原》的創作構思。可見,“悟”就是把對客觀景物的感性認識,更集中地提高到理性認識,重新組織出藝術形象的重要過程。

所謂“記”,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記錄(筆記),二是記憶(心記)。畫速寫時,特別要記錄具有地域特徵的景物。他舉例說,比如樹木,富春江一帶的楊梅樹、浙江農村水田的烏桕樹、黃山的松樹,都是各具鮮明地方特色的。再如畫山,各地山峰的特點,仔細觀察才能得其精神。寫生畫稿是用筆記錄,更需要用心記之,這就叫做“目觀心記”。現場寫生落墨幫助記憶,但最詳盡的畫稿也難得其精神成為自己的胸中丘壑。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必須心藏千山萬水,把寫生過的山山水水逐漸變成胸中丘壑。

所謂“寫”,就是把自己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的優美情趣用筆墨表現出來。“寫”的關鍵是充分表現意境,“寫”是形式技法,即是“筆”。筆和意二者應該高度統一,有新意,又要出妙筆。如果認為只要掌握了傳統技法便可走遍天下隨意作畫,那就錯了。他極力提倡繼承是為了發展,反對孤立地、機械地搬用傳統技法的套路,把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畫成古板、死氣沉沉。到真山水中去體察、感受,力求在原有的筆墨基礎上大膽創新,適應新時代內容發展的需要,“筆墨當隨時代”是“寫”這一環節最重要的一點。他還具體談到,山水寫生畫可以當場對景寫生,也可以在現場勾稿子,回到住處再加工完成。重要的是必須在印象清晰、感受最深時立即將畫稿落墨寫成,因為失去當初的豐富感情是畫不出好畫的。

傅抱石所說的“寫”,實際上講的是由寫生進入藝術創作階段的要領。傅抱石說:“每一個人的素養、興趣、愛好乃至筆墨基礎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每個人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評價也各有差別,正因為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和每個人的創造力。”這就是說,面對大自然之美所產生的感受、激動和靈感,其實也是每個畫家所渴求的個人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