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s:跨境電商的冰與火之歌

Moss:跨境電商的冰與火之歌

今年已經過半了,身邊很多賣家朋友都在抱怨,今年基本上是不如往年的,別說什麼增長了,保都不一定能保住。點擊上首頁,暴力刷單上評這些彎道超車的黑科技逐漸失靈,導致很多中小賣家在紅海類目被徹底邊緣化,失去了和大賣掰手腕的最後武器。

當然,大賣家的日子也不好過

一方面是某些知名大賣家業務部門都沒錢進貨,靠著物流長期維持。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大賣家雖然缺錢,但是把融資都到賬的錢又都退回去了,原因是不敢業績對賭。

目前這個亞馬遜的生態,誰敢保證持續三年穩定增長,所以,到手的投資都變成了燙手山芋。跨境電商這個行業雖然談不上是走下坡路的夕陽產業,但是正在逐步降溫,風也快停下來了。

但是呢,行業的降溫並不能阻止跨境電商熱的進一步升溫,最近不斷的又有新人湧進來,這幾天刷抖音刷了不少創業導師出來,都在講亞馬遜如何躺著掙錢,諸如一個手機殼三塊成本,能賣三個美金之類的。其中有一個視頻有15W+的點贊,想想都有點不寒而慄,

潮水慢慢退去的時候,卻還是有不少人煽動你去裸泳

開篇吐吐槽,我們迴歸正題,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跨境電商的冰與火之歌,主要是因為跨境電商行業有一位前輩大佬級別人物在2015年的時候,寫過一篇類似的冰與火之歌的文章,這次取了類似的文章題目也是為了向他致敬。前段時間他把這篇15年的舊文share給了我,讓我好好看一看,說實話至今讀起來仍覺深受啟發,絲毫不會感覺到過時,簡直是預測到了行業未來3-5年的走向。這篇文章年份比較久遠,也沒怎麼傳播,估計很多老鐵沒有讀過,經過這位大佬前輩的許可,我把原文PO出來,希望能給各位賣家一些幫助,同時我也會加上我的一些解讀和看法,希望能夠給各位賣家一些思路上的啟發。

原文

說在前面:這裡的跨境電商,特指出口業務;進口跨境不在這裡討論。

最近整個行業很火,一片朝氣蓬勃,培訓公司都出了不下十個,華強北振華路上一問,估計全是做外貿出口的,已呈星火燎原之勢,這個勢那必須是要去顛覆老外的。

筆者從業近十年,一直覺得出口貿易是最造福於中國的。淘寶京東和原來的渠道比其實是一個升級換代,從馬車變汽車。創造了大批就業的同時,大批傳統行業的從業人員被顛覆。這一加一減,多少有對沖,當然總體肯定是正向的。

而出口相對來說,就全是正向了,沒有負分,顛覆的都是國外傳統渠道,從全球搶流量,原來渠道都是老外的品牌,現在都要變成中國的品牌。

從產品輸出的角度講,產品要分為虛擬產品和實體產品。

虛擬產品就是app相關產業了,這個已然沒有小創業團隊機會,必須資本雄厚;自從獵豹打下海外市場,筆者瞭解的mobi類的從業公司都爆發了,全世界都是各種mobi,估值10億美金槓槓的,已然是風口,月百萬美金利潤。請大家參考《傅盛豹變》

實體產品因為受制於供應鏈,相對沒那麼容易快速爆發。而下面要講的,恰恰是這的冰。

產品的品牌思維一直非常重要,我們講了很多遍,很多大神公眾號也不停的在提。但大家有沒思考過,為何被逼著去做品牌?

我從側面舉3個例子

1,07年08年的時候,滿世界都是google推廣,google營銷,都是adwords培訓。 現在呢? 我們問一個,為什麼?

2,09年10年的時候,滿世界都是淘寶培訓,淘寶優化,淘寶推廣。現在呢? 我們再問一個,為什麼?

3,11年12年的時候,滿世界都是facebook培訓,粉絲培養。 現在呢? 還需要問?

讓你去賣衛生紙,你賣不賣?那現在衛生紙和移動電源,有啥區別呢?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為何被逼著去做品牌,為何都是那個時間點?

因為當時大賣家殺進來了。所有產品利潤都被拉低,你虧錢人家還能掙10個點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原來有利潤的中性產品,被大賣家殺了一次後,就沒利潤了。

為何大賣家能殺進來?

那有沒有想過,你現在做的產品,大賣家貼個牌,分分鐘可以做啊。

廣深大賣家,棒谷賽維tomtop,如果依然要保持每年100%的增長速度,怎麼發展。 從2000萬美金增長去4000萬美金,這多出來的2000萬,哪裡來?

大賣家之間也會互相競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打架,非常可樂就掛掉了。整個行業增速都沒那麼高,那唯一的一種可能,掠奪小賣家,把小賣家擠掉。

大賣家的潛臺詞,其實就是資本。中性產品你可以貼牌,資本不能貼牌?你做了一個美豔的移動電源,資本做不出來?你有了一個20口的車充,資本做不出來?你做了一個2米鍍金鑲鑽的數據線,資本做不出來?

你可以虧錢做一個月,大賣家會虧錢做兩個月,上市公司會虧錢做六個月。還有最牛公司可以虧幾年連著做。

你要靠利潤去發展去買貨,人家要的是流水,要規模你要靠利潤去養人發工資發獎金,人家給的是股票。

對不起,對於沒有門檻的東西,和衛生紙有什麼區別。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淘寶已經洗過一輪,馬太效應告訴我們永遠都是大的越大,小的越小。你現在能做,只是因為資本還沒覺醒,業績壓力還沒那麼大。

有利潤的地方就有資本追逐。

再回到剛才google,淘寶,facebook的話題,資本進入後,把流量成本拉高,高到原有大公司可以靠規模盈利,新進入者虧錢都做不起來。這便形成了門檻。

我想你聽過99軟妹幣事件的百度莆田系醫療打架,也可能聽過30美金一個點擊Credit Card Processing美國信用卡公司火拼。 刀尖上跳舞,你可想好了後果,死庫存不是你想清就能清。風口過了,豬是真會掉下來的。受益者,也就是平臺本身。我怎麼忽然覺得亞馬遜正在向淘寶學習,細思極恐。 行業的冰火九重天,你試過便知道。夏天太熱,一起冰爽一下。

原文完

各位老鐵仔細看完了原文,有沒有在大夏天感覺到了刺骨的涼意。文章裡面很多東西都一語成讖,大的趨勢現在正朝著這個方向去走了:大賣家紛紛被資本收割,推廣成本越來越大,流量成本越來越貴,平臺各方面正規化導致紅利期快速縮短,中小賣家苦苦掙扎,培訓服務市場反而愈發火熱激烈化。

同時,很多拿到資本的大賣家都在虧錢做著跑量的紅海產品,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那些大賣家虧本的在美國賣那些耳機,香薰機,大規模去找agency上一些best buy ,Sears之類掙不到的錢的平臺,動則大幾十萬的燒眾籌,其實都是為了品牌化的考量,為了極大的做大流水和估值。

與此同時,在歐美國家樹立品牌後,積極去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賺取利潤。之前我老是在講歐美流量被炒的那麼貴,已經讓中小賣家很難受了。當你為自己作為賣貨郎而驕傲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被遠遠的拋在了後面。

那麼作為中小賣家,身處於跨境電商的冰與火中到底如何安身呢?我也和這位大佬做了一些溝通,下面簡單寫一下大的方向性建議,也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老鐵。

1.亞馬遜競爭越來越激烈,流量成本越來越貴的情況下,儘量去避開紅海類目,現在大賣都在進軍紅海,試圖虧本刷量,再玩下去估計會成為非常可樂。未來三年的方向一定是垂直類目,越垂直細分才越有出路。大家可以去看看anker 澤寶這些大賣家,他們的很多品牌已經活躍在你可能都不知道的細分垂直類目裡面了,大賣家已經開始收割垂直類目了。

2.亞馬遜FBA庫存模式其實對中小賣家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基本是錢都在庫存裡,亞馬遜賣家都是很窮的,只有賬號被封了,才能見到錢。但是有很大一批人是堅持drop shipping模式的,特別是歐洲一些小國家,比如意大利,法國,西班牙,FBM鋪貨模式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小包也可以完美避開VAT的問題。最近自建站風潮又起,就是因為大家對drop shipping 模式的青睞。 要記住,並不是非要FBA才能做亞馬遜,這句話得好好琢磨一下。

3.接著上面drop shipping 模式來說,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平臺在現今是非常有必要的。跨境電商新平臺可能就是未來的方向,平臺其實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每個新平臺和渠道都可以嘗試,畢竟貨可以是一樣的。但是 做新平臺一定要拋棄爆款思維,只要鋪貨+低價才有出路。 因為新平臺不夠完善健全,很多都是人工去pick爆款,所以爆款基本都是按照類目來輪換的,不可能像亞馬遜這種持續穩定算法選擇爆款模式。再就是新平臺剛上,他們也在搶流量,大家都知道拼多多能上市靠的就是便宜,新平臺的推廣模式和邏輯也是一樣的。所以必須鋪貨,外加低價,才是新平臺的精髓。

4.獨立站的風潮最近也興起了,shopify可能是未來跨境電商中小賣家的一個方向。不過,shopify門檻略高,特別是引流推廣這方面,平臺賣家陡然轉型可能會不適應。你想想如果你平時最頭疼的亞馬遜站外引流變成了你的主要工作,你是不是要瘋? 而且獨立站和平臺不一樣,獨立站必須要給他引流,平臺是自帶流量,所以平臺可以鋪貨,但是獨立站必須要做垂直,特別是歐美流量這麼貴的情況下。我們目前也在嘗試按照當年做niche站點的模式去堆站來做shopify,效果目前還不錯。但是,亞馬遜賣家切入shopify還是要儘量謹慎,畢竟基因和平臺賣家還是不同的。

OK,今天大概和各位老鐵聊這麼多,雖然說是跨境電商的冰與火之歌,冰講的多了一些。但是相比整體經濟環境和其他行業來說,亞馬遜還算是藍海,至少不壓款,光憑這一點就比不少傳統行業好很多。所以各位老鐵也不要太過沮喪。至於想進來的新人,我只能說有資本的可以進來,工廠可以進來,其他人就要慎重了。一個慢慢退潮的行業,裸泳肯定是不行的,你至少得穿條打底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