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的文化程度構成,高學歷與剩女的內在聯繫

事實上,都市大齡單身女性都存在“三高”的特點:學歷高,很多人都具有本科以上的學歷,部分還屬於“海歸”派;收入高,一部分人年收入已經超過50 萬元;社會層次高,要麼在熱門行業任職,要麼在單位任中層以上的職務。隨著社會競爭的日漸激烈,對學歷的要求相應提高,“剩女”們一般都受過高等教育。按照現行教育制度計算,大專、本科畢業大約是 22~24 歲,參加工作後經過幾年摸爬滾打奠定基礎,大多數人在二十七八歲時事業才剛有起色。

剩女的文化程度構成,高學歷與剩女的內在聯繫

在追求高學歷和事業有成的同時,婚戀年齡必然相對推後。通過數據列表的方式對學歷與婚姻狀況的關係進行具體而直觀的瞭解。此次的數據材料取自《中國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選取了 25~29 歲和 30~34 歲兩個年齡段,按照受教育程度將這兩個年齡段的人口劃分為專科、本科、研究生三段,分男女兩性人口進行橫向比較,並與文盲~最高學歷段的總人口數進行縱向比較,統計得出:

(1)受教育程度為專科:25~29 歲年齡段男性未婚人口占該年齡段男性總人口的比例為 50.85%,女性為 35.53%;30~34 歲年齡段該比例分別為 14.28%和 9.58%。

(2)受教育程度為本科:25~29 歲年齡段男性未婚人口占該年齡段男性總人口的比例為 56.37%,女性為 43.05%;30~34 歲年齡段該比例分別為 15.06%和 11.21%。

(3)受教育程度為研究生:25~29 歲年齡段男性未婚人口占該年齡段男性總人口的比例為 71.66%,女性為 62.58%;30~34 歲年齡段該比例分別為 20.91%和 17.18%。

(4)受教育程度為文盲~最高學歷的合計:25~29 歲年齡段男性未婚人口占該年齡段男性總人口的比例為 44.78%,女性為 29.13%;30~34 歲年齡段該比例分別為 13.34%和 7.35%。

剩女的文化程度構成,高學歷與剩女的內在聯繫

第一,我們將(4)的數據作為全國均值比較可知:無論在哪一個年齡段內,無論性別男女,其受教育程度與未婚人口數所佔的比例呈正相關,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婚人口數的比例就越高。在研究生這一組內,25~29 年齡段的男女未婚人口更是達到了六到七成的高比例。因此可以說,高學歷下受教育時間的延長所帶來的婚齡推後,是導致大齡未婚人口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將相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齡段的未婚男女人口比例差值進行比較可得二者呈負相關。即同等受教育程度的條件下,年齡越大,男女未婚人口比例的差值就越小。例如,以本科組為例,25~29 歲年齡段的男女未婚人口比例差值達到 13.32 個百分點,而在 30~34 歲年齡段中此差值縮小到 3.85 個百分點。因此可以說,在同等學歷的情況下,年齡越大,男性就比女性越容易成婚,相對剩下的女性就越多。

剩女的文化程度構成,高學歷與剩女的內在聯繫

第三,將同等年齡段,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未婚男女人口比例差值進行比較可得二者呈負相關。即同等年齡段的條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男女未婚人口比例的差值就越小。以 30~34 歲年齡段為例,專科組中男女未婚人口比例差值為 4.7個百分點,本科組中差值為 3.85 個百分點,而在研究生組中,該差值進一步縮小為 3.73 個百分點。因此可以說,在同年齡段的情況下,學歷越高,男性就比女性越容易成婚,相對剩下的女性就越多。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男女青年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對的未婚人口就越多。且年齡越大,學歷越高,女性相較於男性就越容易被“剩下”。這與擇偶梯度理論是完全吻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