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故事」——行唐民間藝術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扭股車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扭股車是流行於河合、獨羊崗等一帶村莊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生活,行唐地處山區半山區,舊時交通不便,人們推土運糧全靠木質獨輪車,推這種車的人,臀部要左右扭動,以使車子保持平衡。

“扭股車”舞蹈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創作出來的。動作特點:推車者以“扭”為主,即臀部不同幅度的左右扭動,加上甩頭、聳肩、伸脖、抖臀呈現出一種詼諧風趣、滑稽逗笑的情態。拉車者以“後踢步”為主,輔以優美的舞蹈動作,輕快自如。一般是老漢推車,小孩拉車,或丈夫推車,妻子拉車。車上裝有玉米、紅薯、瓜類等模型。“扭股車”的音樂為打擊樂,樂器有鼓、鑔,音樂的輕重緩急與舞蹈配合默契。此舞蹈參加省、地匯演多次獲獎,1988年編入河北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上碑楊村秧歌

行唐秧歌由於群眾喜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秧歌在行唐大地遍地開花,幾乎村村都設有戲班,為繁榮當時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很大作用,但近一二十年,很多村莊的戲班都“曲終人散”,令人扼腕。目前,僅剩下楊村、信莊、穎南、郄庫池村為數不多的一些秧歌戲班仍在艱難維持。其中楊村秧歌較為系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楊村系歷史古村,楊村秧歌源於戰漢時代,由民間小調發展演變而成,演唱曲調多種多樣,旋律委婉動聽。楊村秧歌劇團成立於明朝末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安喜全、楊喜的帶領下,曾先後到郄庫池、牛下口傳授秧歌戲。至今“楊村秧歌”還能演唱傳統劇目二三十個,口傳手抄本的劇目有十五個,已失傳了二十餘個。楊村秧歌在2010年首屆、2012年第二屆縣民間技藝大賽中連續獲得一等獎。

太平鑼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在行唐,每逢廟會、展覽會等盛大演出活動,太平鑼均承擔了“壓軸大戲”的角色。它以鏗鏘有力的節奏和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展現了千年古縣豁達開朗的民風和百姓享受太平盛世的喜悅之情。

在行唐縣首屆民間技藝展演大賽上,太平鑼奪得了民間器樂類特等獎。太平鑼的鼓點吸收了戲曲、武術大鼓和秧歌武戲的精華,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其所用打擊樂器齊全,主要有鑼、鈸、手鑼、鼓、梆,由此組成了新的鑼鼓套子,極大地豐富、擴展了打擊樂的表現力,使太平鑼適合在更多的同場合單打獨奏或配合演奏。太平鑼可一群人圍坐在一起鳴奏,也可以在行進中擊打。

舞臺演奏的行唐太平鑼主要分為三個章節:迎來太平、享受太平、尾聲。太平鑼躲在結婚、慶典、春節和農閒時演奏。根據場所不同,用不同的鼓點去表現其精神實質,演奏形式生動活潑,音樂格調清新,極富地域色彩,被評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柳編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柳編的原料主要為柳條、荊條、桑條等,並有以麥秸、玉米皮、蒲草等作原料的草編制品。最早的柳編制品著重於生產、生活所需,適用性較強,幾乎家家都能製作,可謂:“編筐編簍,家家都有”。柳編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們在滿足其實用性的同時,注重其美觀性,融入了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其工藝技法也出現了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編為主的5種。柳編產品的種類也較繁多,有席、筐、簍、簸箕、笆斗、柳條箱、筐籮、花籃等各種類型。

改革開放以來,柳編作為民間工藝品走向產業化的道路,做工更為精細,種類不斷增加。拓展瞭如草墊、牆掛毯、酒瓶套、圓筐等多種實用性或裝飾性產品。白廟村柳編在行唐最為出色,最具代表性,他們的產品銷往本省及周邊省、市的同時,還出口到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等多個國家,產品深受歡迎。

其他還有剪紙、美術、書法、攝影等文藝作品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

想看更多?你的信息也想展示在這?

目前60000+行唐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微信:hatzhang 電話:180-311-60622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行唐故事」——行唐民间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