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代的宜兴紫砂壶,英国人拿三万磅来买!幸好,如今尚在中国

这个壶,叫做供春壶。

为什么叫这个名?因为做这个壶的人,便叫供春——自然天下人哪有姓供的,所以又有人讲,他其实姓龚,名春,世人传播口误而成供春。

这个明代的宜兴紫砂壶,英国人拿三万磅来买!幸好,如今尚在中国

寺庙果然多高人,有传奇武功高手扫地僧,也有制壶达人金沙寺僧

这个暂且不论,咱眼下只知这位供春大师,原本其实是一名书童,当时江苏宜兴这地方,有一座寺庙叫做金沙寺,这名书童的主人,便在此寺中读书养心。

这话说来便巧,咱看金庸小说里,寺庙里常隐藏几个武功高强的大师,譬如扫地僧,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而这座金沙寺中也有高人,只不过他的“高”,不在武功而在壶艺——他的紫砂壶技艺如此之高,以至于打动了书童龚春,让他起了学艺之心。

自然,与小说不同,寺中制陶高人并没有收龚春做弟子,龚春是在偷偷地学,而学成之后,他便找来陶泥自制,当然也不是普通的陶泥,而是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着金沙寺旁边那棵大银杏树的树瘿,按那个样子做了一把“指螺纹隐起可按”壶,还刻上了树瘿的花纹。

这个明代的宜兴紫砂壶,英国人拿三万磅来买!幸好,如今尚在中国

按说这只是龚春学艺初成的作品,但因为是仿照树的自然形态,很是特别,且古朴意味十足,出品之后竟然名动全域。

为什么呢?据说第一是因为造型古朴精工,第二是因为质纯薄坚实。一时之间,供春之壶,居然胜于金玉。周澍《台阳百咏》有云:“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

由此我们反过来看那个传说故事,貌似有点不太可信,一个书童,跟着一个和尚学了几天,随手做了个壶,一举名震天下?

当然不能说可能性完全没有,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大家就当个故事听吧!

事实上,也因为这个故事,宜兴的紫砂壶便从粗糙的手工艺品,一举向工艺美术创作方向挺进。原来制壶可能只是为了喝水,现如今却成一种顶级收藏。其后许多制壶界的大师级人物,都到宜兴来学习、仿制这种壶。从明代的黄玉麟、江案清,到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等,莫不以供春壶为研究、仿制对象。

眼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把供春壶,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整个壶就像一件银杏的树瘿,壶盖止口外缘刻有四十五字隶书铭文:“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壶者石民,提记者稚君。”

原来,这其中又有另一段故事,1923年,有个宜兴文人在苏州城里头闲逛,无意间发现地摊上有一个很特别的壶,这壶特别就特别在与传说中的那把供春壶很像,再仔细一看,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刻款,只是少了一个盖子而已。

当然这个文人也很机敏,他虽然心情激动,表面上却丝毫不动声色,与地摊老板从容讨价还价,最终以一块银元谈定购下。而后他便找来当时最著名的金石篆刻书画家,谁呢?他便是近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黄宾虹。而黄宾虹的鉴定结果,此壶便是真品,至于缺失的那个盖,自然是找不到了,最终便找来同为宜兴蜀山人的紫砂大师裴石民配做灵芝盖。

这个明代的宜兴紫砂壶,英国人拿三万磅来买!幸好,如今尚在中国

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藏品之丰富,在我们国内都很难见到

而名壶发现的消息一传出来,不胫而走居然引来了英国皇家博物馆的人,他们表示愿意以三万五千英镑购买,但此壶既为国宝,又怎可出让?藏宝人于是婉言谢绝。随后日本人又来,恐要强买,藏宝人怕有意外,只得将壶埋于深山,直至抗战胜利后,又将其转埋到某茶轩地下,直至解放后捐献国家。今天,这把以银杏树瘿作壶身花纹的供春壶,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