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0多家持投資性房產的上市魯企要小心了!

◆經濟導報記者 韓祖亦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開會議,要求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受此影響,8月1日和2日的A股市場,房地產板塊跌幅居前。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房地產個股,A股中相當比例的上市公司,均持有數量不菲的“投資性房地產”資產。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6日,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65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46.23%,合計持有市值9904.66億元,同比增長近兩成。

據經濟導報記者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84家上市魯企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逾四成,合計金額達140.72億元,較2017年年報時的141.43億元有所下滑,但若與截至2016年末的69.05億元相比,上市魯企在2017年增持投資性房地產的熱情,可見一斑。其中,有的魯股仍在大手筆增持,有的則已在拋出。

“房產”價值超過淨利潤

從今年一季報數據看,在魯股中,銀座股份(600858)擁有23.59億元的投資性房地產,是比較多的,這與銀座股份的主營業態存在一定關聯。

經濟導報記者統計發現,除銀座股份外,截至今年3月末,城市傳媒(600229)、希努爾(002485)、濰柴動力(000338)、*ST新能(000720)、利群股份(601366)、山東出版(601019)、山東黃金(600547)等21只魯股,“房產”均以億元計。

上述22只魯股該塊資產總額達到127.66億元,其中有不少個股的“房產”價值,遠遠超過其2017年的淨利潤。

誰在買 誰在賣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不少魯股對其投資性房地產的“倉位”進行了調整。

那麼,在當下的房地產市場行情下,哪些魯股在“買房”,買了多少“房”?哪些又在“賣房”呢?

經濟導報記者通過對比2017年與2016年年報中的“投資性房地產”數據發現,在2017年,華紡股份(600448)、山東藥玻(600529)、青島雙星(000599)、保齡寶(002286)、聖陽股份(002580)等7家上市魯企,將其手中的投資性房地產拋售一空,成為“無房一族”。

與之相對,匯金通(603577)、張裕A(000869)、豪邁科技(002595)。*ST新能等6家上市魯企,則在2017年大筆添置“房產”。

其中,去年7月,新能泰山收購寧華世紀、寧化物產100%股權、南京市燕山路201號房產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獲證監會核准通過,從而進入房地產領域。這3處標的資產均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坐落於核心商圈周邊,預計2018至2020年可分別實現淨利潤3.7億元、4.5億元、5.2億元。

此外,2017年,中航沈飛(600760)、國美通訊(600898)、新華醫療(600587)、東港股份(002117)、美晨生態(300237)、興民智通(002355)等23家上市魯企在已有投資性房地產的基礎上進行了增持,金額共計高達70.93億元。

不過,更有55家上市魯企的投資性房地產金額,在2017年出現下降。其中,濰柴動力減少3890.61萬元,九陽股份減少3050.69萬元,山東出版減少3015.44萬元,降幅居前。金正大(002470)2016年年報中的投資性房地產為1197.83萬元,至2017年年報時僅剩21.01萬元,今年一季報進一步降至20.81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對於上市公司炒房的行為,應從監管角度入手,要求上市公司在IPO及再融資環節,主動出具不參與購買和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承諾書,並將這一行為納入日常監管範圍,一旦違背承諾,由監管部門進行警告、約談、罰款等處罰。

“雖然上市公司適當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無可厚非,但如果非房地產開發企業大比例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就需要各方關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戴亦一對媒體表示,首先,上市公司使用從公眾手中募集的資金參與商業地產或者住宅市場競爭,在資金和身份上佔有優勢,這對個人購買者來說不公平;其次,房地產升值並能快速變現的財富效應,吸引了更多上市公司入市,“幹實業不如炒房”的觀念助漲了社會投機風氣,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