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里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在東漢許慎的《說文》中,認為“關,以木橫持門戶也。”而關的引申詞義,是指地勢險要和交通要道上的防禦設施。人們為了守衛一方平安,在九州大地建了很多的關,其中著名的“十大名關”,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劍門關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劍門山。因其扼守入蜀咽喉,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張載在《劍閣銘》讚道:“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 唐朝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描述“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蜀道文化。

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意欲伐蜀,假稱給蜀王送五隻金牛和五名美女。蜀王聞之大喜,組織人力劈劍門,修棧道,稱為“金牛道”。公元前316年,秦國司馬錯經此道,吞蜀國。三國時期,諸葛亮出金牛伐魏,途經劍門山,見群峰險峻,山勢陡峭,於是命人在峪谷隘口砌石為關,派兵據守。公元263年,蜀國姜維指揮三萬蜀軍退守劍門關,擋住了十萬魏軍的進攻。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娘子關

娘子關又稱“葦澤關”,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因唐朝平陽公主派兵駐守於此而得名。娘子關地處綿山山麓,依山傍水,高據險要,控制著“太行八陘”的第五陘——井陘,石太鐵路和晉冀公路均從此經過,是聯結晉冀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有“三晉門戶”和“天下第九關”的稱號。

唐朝大曆年間,承天軍在此戍守。明朝在此設立“承天鎮”,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娘子關,由守備負責守關。清朝,由“固關營”駐守。1937年10月,日軍沿正太鐵路(現石太鐵路)向西侵入,意圖叩關入晉。數萬中國軍隊在娘子關與日軍激戰,阻敵西進,最終力戰不敵,娘子關門戶大開,不久,太原失陷。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居庸關

在太行山脈軍都山坐落著一座著名關城“居庸關”。它東靠燕山,西依太行,據守著“太行八陘”第八陘“軍都陘”,是進入北京的西北門戶。關城有南北兩個關口,南關名為“南口”,北關稱之“居庸關”。居庸關自古以險、絕著稱。而關溝兩側,層巒疊嶂,樹木滴翠,鳥語花香,有“居庸疊翠”之稱。

嘉定二年(1209年),成吉思汗指揮蒙古大軍進攻居庸關,金兵用鐵水將關門封死,並將鐵蒺藜佈滿關溝內外,成吉思汗見大軍無法靠近居庸關,便南下攻取紫荊關,然後率軍進攻居庸關南口,南北夾擊之下,居庸關陷落。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紫荊關

“太行八陘”之一的“蒲陰陘”,是聯繫河北平原與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而在河北易縣的紫荊關,成為這條通道上的重要關隘。它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長城內三關”,因其位置重要,被稱為“京畿咽喉”。早在戰國時期,就在此夯土石築關隘,由此紫荊關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關口之一。

明成祖朱棣對紫荊關進行了系統性的修整,將關城、城堡、隘口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了以紫荊關為中心的防禦體系,成為拱衛北京的第一道防線。明朝名臣于謙認為:“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併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後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因此,紫荊關成為中原民族和遊牧民族反覆爭守的軍事要地。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雁門關

在《唐書·地理志》中,記述了雁門關名稱的由來。“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與其他名關在山谷要道置關守險不同,雁門關坐落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20公里外的勾注山脊,倚山傍險,居高臨下,以險著稱,有“九塞尊崇第一關”之譽,而“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長城外三關”。 雁門關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可見其歷史悠久。

雁門山東接恆山,西連呂梁,海拔1500米以上,峰峭壁立,難以翻越,構成阻斷南北的巨大屏障,而雁門關位於南控中原、北制大漠的重要隘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有140餘次戰爭有雁門關附近爆發。李牧曾在此大破匈奴十餘萬騎。而王昭君由此出關,與匈奴和親。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嘉峪關

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處的隘口,修建了明長城最西端的一座關城,這就是著名的嘉峪關。之所以選擇這裡建關,是因為河西走廊東連酒泉,西結玉門,南眺祁連,北望北山,長約一千公里,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紐帶。嘉峪關雄踞於此,形勢險要,扼守要衝,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關塞。它與山海關、鎮北關一起,成為“長城三大奇觀”之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嘉峪關依山傍水,地勢天成,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與長城連為一體,全長約60千米,在硬件上做到了多重防禦、攻守兼備。作為西域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嘉峪關對於保障河西地區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友誼關

自古以為,桂西南就是邊防要地,而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友誼關,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兩側危崖聳峙,怪石嶙峋。峽谷通道穿關而過,是中越重要的陸路通道。友誼關始建於漢朝,初名雍鳴關,在明朝改名為鎮南關。新中國成立後,為表示中越人民深厚的友誼,再次改名為友誼關。

1885年3月23日,法國憑藉優勢裝備,進攻鎮南關,廣西軍民在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同仇敵愾,奮勇當先,一舉殲敵1700餘人,法軍統帥尼格里重傷,生擒兩名高級將領,取得了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偉大勝利。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武勝關

在河南和湖北的交界處,大別山和桐柏山橫亙東西。位於河南信陽的武勝關,北抵中原,南達鄂州,是控扼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武勝關與九里關、平靖關合稱為“義陽三關”。關城穿山為障,鑿石成關,關牆厚固,自古用“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行”來形容其險。

三關之中,武勝關居中,交通便利,成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506年,吳楚兩國在柏舉激戰。吳軍穿越武勝關,迂迴楚國腹地,與楚軍隔漢水對峙。吳軍識破了楚軍偏師計劃堵塞武勝關斷其後路的企圖,一舉擊敗楚軍。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潼關

說起天下名關,不得不提潼關。作為關中平原的東大門,潼關是進入三秦的鎖鑰要衝。《水經注》記載了潼關名字的由來:“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地處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東接禁谷,西近華山,南擁秦嶺,北抱渭洛,關前通道只容一人一馬通行,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周邊群峰環伺,突石嶙峋,古人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形容其險峻,杜甫遊覽潼關後,留下了“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潼關經歷了數十次戰爭,唐朝的安史之亂,唐軍和叛軍在潼關展開對峙,安祿山成功使用反間計,一舉佔據潼關,進而奪得長安,從此唐朝一蹶不振,由盛轉衰。

古代戰爭裡最重要且易守難攻的十大險關是哪十個

山海關

位於遼西走廊的山海關,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其左瀕燕山,右臨大海,故取名山海關。遼西走廊是溝通冀遼的交通要道,山海關扼守於此,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山海關周長約4千米,城高14米,厚7米。關城外部與長城相連,內部建有多處防禦建築,內外結合,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4月21日,東亞最強的三支軍隊,在山海關內一片石展開激戰。交戰三方分別李自成的大順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以及多爾袞的滿清八旗。此前,吳三桂公開投靠多爾袞,在雙方的合力絞殺之後,大順軍潰不成軍。清軍由此進入關內,征伐天下,改變了東亞三百年的歷史格局。

十大名關控險扼要,雄據險絕,易守難攻,在歷代的戰爭發揮了禦敵防患、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如今硝煙散盡,雄關依舊,時刻提醒著人們保持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防微杜漸方能前行不竭。

《歷史堂》出品 文:計白當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