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之殤,華爲終於「逃離」深圳,一線城市真正的危機來了?

高房價之殤,華為終於“逃離”深圳,一線城市真正的危機來了?

今天聊個老話題,這個老話題有個最新的動向。

華為"逃離"深圳。

目前已經確認,華為2700名員工將從深圳遷去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這批員工絕大部分屬於研發工程師。

目前華為遷去東莞的這批2700人,絕大部分仍然居住在深圳,華為對願意去東莞工作的職工給了住房方面的承諾:提供3萬套住房,價格統一為8500元/平米(東莞二手房均價已超過16000元/平米),條件是在華為工作5年。

而為了讓職工安居東莞,華為還聯合清華附中在松山湖建立了一所涵蓋幼兒到高中的15年全日制國際學校。

實際上深圳也早已意識到高房價問題,現在中端人才房,就是為了解決“人才都買不起房的問題”。但企業要留住人才,特別是像華為這種明星企業,有能力自己解決核心員工的住房問題,就不會被動等待政府那點人才房。

雖然華為明確表示總部不會撤離深圳,但總部不撤離深圳,某種程度上只是在稅收上給深圳一個承諾。而實際上華為在研發上是捨得投入的,不輸幾大互聯網明星企業。華為研發工程師絕對是一個城市最看重的一群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支撐了城市的房價。

現在這部分人要離開深圳,很能說明問題:

高房價淘汰的不僅是DI端人口,還有中高端人口。

深圳的尷尬在於,多貴的房子都有人搶,前段時間華潤城3期,參與認購的客戶,每個人需要在銀行凍結200萬資金,作為購房能力的證明。最終741套房,有8000多組客戶認購,前800組客戶就搶購一空。

200萬的資金,即使是華為研發人員,拿出來也相當吃力的,更何況是普通人了。

前段時間,富士康一位員工的公開信吐槽,萬科改造升級城中村拉高了房租。實際上富士康是有員工宿舍的,但由於始終申請不到更多的土地蓋員工宿舍,只能讓一些校招等大學生職工優先入住,社會招聘的這些流水線員工,只能外面租房居住。

當然,華為東莞佈局,不僅限於職工住房問題,產業用地也是訴求之一。東莞在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華為提供了2000餘畝的產業用地。深圳還有騰訊、富士康等明星企業,他們都有擴張需求,類似這樣的大片整塊產業用地,深圳是無法提供的。

目前的情況是,包括紫光、京東、阿里等企業都已經在深圳投資,華為此番2700人的遷移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示範效應。要知道當前各大城市都在搶奪人口,特別是精英人才,而深圳的精英人才卻在流失。對東莞的利好,對深圳的利空。

高房價之殤,深圳正在感受。

我們到底要如何解決住房問題?

華為是企業層面的,更重要的是住房制度的構建。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給我們提供信號。

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這五座城市開始試點共有產權房,為期1年。其中佛山市明確個人份額不低於60%,在此基礎上可自由選擇出資比例,獲得相應比例的產權份額。

這次大規模試點共有產權房,很顯然是得到了北京這一年來共有產權房政策的正向反饋。

根據已有的信息,我們認為未來的住房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高端商品房,市場分配,價高者得;

中端的共有產權房、人才房和安居房,不由市場分配,限制套現,封閉運行;

純低端的租賃房和廉租房,不由市場分配,給買不起房的普通人。

這個住房模式是一箇中間方案,市場仍發揮作用,但非市場因素在住房分配的過程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耿哥認為,在這個體系裡,共有產權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有兩個優勢:

其一,這類住房的購房資格比人才房和安居房要低,覆蓋人口更多,等於是給了更多人有自住房的希望,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人才房和安居房覆蓋面窄的弊端。

其二,它雖然是封閉運行,但價格是按市場規則運行的。購房者買得起只是因為讓出了一部分產權。對於開發商來說仍然是有賺頭的,願意參與開發,所以供應是有保證的。

總體來說,

共有產權房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方的訴求

共有產權房在在住房市場化程度最發達的珠三角擴大試點,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信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層加速改造1998年以來的市場化模式,探索全新的住房模式。

之所以要推出上述的住房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層對目前住房制度的一些判斷:

1、純市場化,通過增加供應來解決住房問題的方式被否定。

因為已經經過了多輪強力調控,樓市預期依然沒能扭轉,炒房之風仍盛。

2、房住不炒要繼續貫徹,通過調整住房供應策略,加大共有產權房等自住房供應,並徹底將剛需自住與投資炒房完全隔離。投資不會結束,但不能擠壓剛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