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印章記錄發展變遷——一位耄耋老人的鐵路情懷

用印章記錄發展變遷——一位耄耋老人的鐵路情懷

蔣明生老人

在77歲的老鐵路人蔣明生的工作室中,他正在小心翼翼地擦拭著一枚枚印章。工作室外,車站一列列火車呼嘯而過;工作室內,一枚枚印章將時間凝固,靜靜地展示著一座城市61年的鐵路發展變遷。

用印章記錄發展變遷——一位耄耋老人的鐵路情懷

廈門站改擴建及首日通車紀念章

源於對鐵路的熱愛和忠誠,蔣明生老人自2002年退休以來,以設計印章的方式,為廈門鐵路發展史寫下注腳。十多年來,他設計製作的印章已有40多枚。

用印章記錄發展變遷——一位耄耋老人的鐵路情懷

廈門至合肥、貴陽、蘭州列車首發紀念章

廈門的鐵路發展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1957年,鷹廈鐵路竣工通車,將廈門與外界連接起來,並長期成為福建出省的唯一鐵路通道。1959年,外福鐵路的竣工通車使廈門得以通過鐵路與福州相連,但全程要運行21個小時。

一排全木結構的房子、一條線路、一個站臺、兩趟列車——這就是1957年廈門火車站剛建成時的景象。

“1963年,廈門火車站僅有3個班次的旅客列車,加上集美火車站一年只發送45萬旅客,運量非常小。”蔣明生說。

車站“寒酸”,火車也“寒酸”。

當年的火車還是蒸汽機車,對火車上屈指可數的設施,蔣明生至今記憶猶新——集裝箱式的火車車廂中,根本沒有洗手間,僅有一個馬燈、一個梯子和兩根繩子。

“坐過一次火車,煤灰到處都是,頭髮、臉上都是灰。最難受的是夏天,火車過山洞的時候,車廂內的氣溫甚至接近50攝氏度。”蔣明生說,“火車時速也很慢,大概是30到40公里,乘客的草帽掉了,甚至都可以跳下車撿起草帽再爬上車。”

用印章記錄發展變遷——一位耄耋老人的鐵路情懷

廈門至長春、北京、長沙、包頭列車首發紀念章

“廈門特區發展得越快,廈門火車站的運輸量也是水漲船高。到1997年,廈門火車站的旅客發送量已達到500萬人次。”蔣明生說。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廈深鐵路等的開通,廈門鐵路進入一個飛速發展期。與此同時,列車時速也從上世紀的四五十公里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公里。

一次次的鐵路變革牽動著蔣明生的心。自2002年退休後,蔣明生開始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記錄廈門鐵路的發展——印章。無論是新車站的建成,還是新線的開通,他都不忘以廈門當地的特色元素設計製作一個印章,以這種方式留下紀念。

白鷺女神、八卦樓、菽莊花園、廈門海堤、杏林閣、廈門植物園……所有這些有關廈門美景的元素,蔣明生都一一納入自己的印章設計之中。北京、重慶、深圳……這些目的地城市的元素也一次次地出現在他的印章之中,於無聲中向人們顯示著一座城市鐵路交通網的日趨完善。

用印章記錄發展變遷——一位耄耋老人的鐵路情懷

廈門至武夷山、青島、徐州列車首發紀念章

“一枚枚印章記錄的是我的高興和驕傲啊。”蔣明生說。

近年來,連通廈門的動車和高鐵越來越多,蔣明生時常乘坐它們遊歷全國各地。一枚枚印章也曾被蔣明生收進行囊,隨他奔赴遠方。

“20年前我去廣州,火車搖搖晃晃40多個小時,而現在乘坐動車4個多小時就到了,而且很舒適,一路上青山綠水。”蔣明生說。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廈門火車站的小木屋站房彷彿還在歷歷在目,而如今它已是一幢氣派的現代化新站房。

旅人如織,列車疾行。61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蔣明生花白了頭髮,而廈門火車站猶如青春少年,正展現著勃勃生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