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首《思念》響徹大江南北,其中這句歌詞想必大家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提出了至今都為人爭議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前些日子更是由此引發出了各種表情包。小編猜想,很少有人想過關於自己到底從哪來的這個問題吧?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舔手流著哈喇子的小盆友會說:“我從媽媽的肚子裡來。”

虔誠禮拜的基督教徒會說:“萬物生靈,包括人,都是由神創造的。”

直到1871年達爾文在《進化論》一書中,得出了“人類和其他物種同是某一種古老、低級、早已滅絕了的生物類型的同時並存的子孫”的結論,迄今為止為人多信服。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作為這樣一個承載了悠悠五千年曆史的大國子民,我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但是其中的由來究竟是如何?或許很少有朋友真正瞭解。古人常說:“譜牒身之本也”,短短七個字,卻闡明瞭修譜追本溯源的重要性。我們每一個人,從十月娘胎呱呱墜地,到幾十餘年後離開人世,如果就這樣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下就走,試想若干年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那豈不是此生之大憾,而對於子孫後代而言,也失去了根本。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傳統節日的長久存在和不斷復興,就是在提醒人們不忘根本,從而使得尊宗敬祖,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得以發揚光大。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世間萬物皆有根本,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若是連自己的祖先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有負先人養育之恩?古往今來,遊子不管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年愈八十的賀知章時隔五十載回到故鄉時,不禁發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無限感慨;17歲的王維在離鄉背井求取功名之時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絕唱;客居洛陽的張籍更是在秋風蕭瑟之際,詠歎出“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惆悵淒涼。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自己的親人,那裡埋葬著他們的祖先。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人們有著他自己祖宗的事蹟記錄下來傳給後人的習慣,這就是譜。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華兒女歸根敬祖的信仰,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因此有了譜書,凡與族人有關的人和事,才會得以記載以便代代延續。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曾經聽聞有些熱愛旅遊的年輕朋友會說:“日本人有修養有素質有禮貌”,“英國人有紳士風度”,小編只想“呵呵”。因為他們都忘了,中國才是禮儀之邦。而且不知道早了歐洲多少年。不僅如此,近年來在中華國土上,“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尤其以90後,00後極為嚴重。這也許就是現代教育中重視知識灌輸而忽視品德教育的結果吧。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小編很喜歡易中天先生說的一句話:“有了家譜,做人才有譜”。

個人靠不靠譜,和自身的家庭教育關係密切,而家譜中那些代代相傳的家訓,當今很多年輕人看起來會覺得教條主義,枯燥無味。但多年以後,也許會發現,那些“教條”確是字字箴言,更是我們生活中的導航。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你造麼?!

而那些千古流傳的孝敬老人、忠君愛國、勤儉節約等優秀家訓都是出自一套精心修撰的家譜。你還能說家譜不重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