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建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必然受到衝擊,家族觀念在我國已也日漸淡薄了。家譜沒有了,祠堂不見了,家族集體祭祖活動也很少看到了。近年來加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人更加不再是家族的人,而是地球人了。

“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追求“獨立自主”,貼上“個性”標籤,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因此家族觀念受到更大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在現代社會,社會經濟的基本核算單位縮小到了家庭,而家庭也日益小型化,甚至在某些發達國家,連“家庭”這個基本單位也逐漸趨向消失,出現了許多隻同居不結婚的臨時家庭。這種家庭非常鬆散,合則聚,不合則散。不過在我國,家庭對社會的穩定還起著重要作用,顧家還是一種美德,必須發揚。但是“家族”這個觀念,若是要求每個人都重視起來,可謂任重而道遠。

“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不是成天嚷嚷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恢復優秀傳統文化嗎?小編覺得覺得有必要提醒一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祖宗和故土。

“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傳統節日了。但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年的“年味”變淡了,若不是爺爺奶奶還在,年輕一代連好多家族裡的人都認不全。不少年輕人會說,大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春運趕著人潮,一票難求,反而讓本該閒適的假期顯得疲憊不堪。漸漸地,不少年輕家庭過年都選擇出國旅遊,代替了“走親訪友”,“嘮家常”。根據國家旅遊局2018年數據統計顯示,春節假期出遊人數保持增長,達3.86億人次,看來過年出去旅遊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

“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但身在異地享受度假的你們是否想過,長輩們寥落各地,只有過年可以一聚,此時可以勾起他們親近情感的,可以讓他們憶起家族溫暖的,是你,是他們曾經共同關愛過的人,這才是春節的意義,這才是春節背後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而不少年輕人覺得長輩們在飯桌上多問候幾句,自己就被侵犯了隱私,整個聚會中一言不發,全程聊著微信,搶著紅包,刷著朋友圈,甚至根本不願意見到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宗親。什麼叫做宗族之情?什麼叫做闔家歡聚?看來遠不如一部手機重要。

“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當代年輕人家族觀念如此之淡薄,對於血緣、宗族幾乎沒有一絲尊重和親近,提倡“我的生活我做主”,認為和老一輩總是存在價值觀衝突。當價值觀發生衝突的時候,小編認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便是。但就這一點心胸氣度都很少有年輕人真正擁有。試想,你的長輩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他們產生的觀點,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全代表他們的價值觀。或許只是他們對於自己曾經遭受過的不公平發的兩句牢騷,說的幾句氣話罷了。這其實跟你們平時打遊戲輸了在網上罵娘沒什麼區別。但是不少年輕人更願意在網上當“鍵盤俠”尋找優越感,對於家庭,甚至家族,都漠然以對,長期這樣發展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家族觀念”真的只是一個過時的名詞嗎?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家族觀念”真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