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的流行,竟和蘇軾有關?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始於何時?裹足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三寸金蓮為什麼能夠流行起來?卻始終是一謎。

三寸金蓮的流行,竟和蘇軾有關?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纏足成為一種習俗,還是在宋代,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北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纏足的記載。詩人蘇軾曾專門寫詞詠歎纏足。宋室南遷之時,纏足的風俗也由北方傳到南方。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是婦女纏足還並不十分普及,僅限於上層社會。可以說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人人接受。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也是有區別的,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

元朝時,蒙古人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還持讚賞的態度。

三寸金蓮的流行,竟和蘇軾有關?

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這時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醜的重要標準。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

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

三寸金蓮的流行,竟和蘇軾有關?

那麼,婦女纏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有學者認為,這與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有關。蓮花在佛門中被視為清淨高潔的象徵,在中國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佔有相當的地位,故而以蓮花來美稱婦女小腳。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學者認為這可能與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有關。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

俗話有“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如此看來,纏足給婦女帶來的痛苦是不可否認的。那麼,纏足為什麼能夠流行起來?

三寸金蓮的流行,竟和蘇軾有關?

有學者認為,裹足之所以能在宋元明清流行不衰,是由於傳統農業到了後期,孕育出大量城市商鎮,原先在農村下田勞動的婦女,進入城市商鎮以後,家庭經濟來源由丈夫經商、入仕等途徑解決,婦女在家裡專心帶養子女和從事家務,尤其是有錢有勢的家庭,婦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婦女喪失了經濟獨立的生活能力,只能隨男子的好惡而好惡。商業社會又滋生專門為男子服務的茶樓酒館及娛樂消遣的歌伎娼女,小足的女子步行起來婀娜多姿,成為男性畸形欣賞的玩物,一旦形成了風氣,是很難立即扭轉了。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